略论文本细读
2018-09-29王艾华
王艾华
【摘要】:文本细读源于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王崧舟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认为,“文本细读”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以一种从容的心态,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慢慢读、慢慢品、慢慢嚼、慢慢赏。在教学实践中,对文本细读做了如下探讨。
【关键词】:文本细读 《老王》 感知 途径
一、静心好读书
文本细读要求教师抛却教者的身份,以一个纯粹读者的心境去读书。静静地、轻松地去欣赏作品,获得一种最自然最原始的阅读体验。此时,读者的眼中不再是枯燥的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而是与温暖、鲜活、灵动的文本和文本背后作者的灵魂的碰撞、激发和融合。
当我们这样去初读杨绛先生的《老王》时,我们很容易就会被老王的“纯善”所打动。
1.与我的交往具体来说有三件事:
送冰(带送 大一倍 冰价相等 代我们送入冰箱)——朴实、热心、贴心、细心。
送病人(不要钱 哑着嗓子悄悄问)——同情、忧虑、体贴。
送香油和鸡蛋(临终前把我们当成最亲近的人,送最珍贵的东西)——渴望温暖、亲情。
2.老王对所有人都善良。“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从老王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卑微的人物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温暖而灼心。
二、潜心细推敲
文本细读需要我们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的推敲语言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深入挖掘语言的多层次内涵。有时,甚至连文本中的一个标点符合都不能放过。
《老王》第二段写到:“有两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这句看似很平常的话,仔细推敲起来却意味深长。“哥哥”“侄儿”后面的两个逗号值得深思。我们不妨对比一下有无这两个逗号的表达效果。
1.有两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2.有两个哥哥死了,有两个没出息的侄儿,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显然,这两个逗号使我们在朗读时有了停顿,停顿让人沉淀继而深思,最终情感上跌宕起伏。“有两个哥哥”让人觉得老王有了依靠,为之兴奋。然而随后的“死了”使先前的兴奋荡然无存,反而生出悲伤。接着“两个侄儿”又给人以希望,结果“没出息”直白告诉读者这样的侄儿根本指望不上,如此生生地抽走了老王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绝望随之而来。
三、慧心悟隐语
沉淀简洁是杨绛先生作品的语言特色。看起来平平淡淡,实则将阴晴隐于其中。这时候需要我们有一颗慧心,一双慧眼,透过文字悟到背后隐藏的真知真意。
(1)课文第三段写到“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当时,杨绛夫妇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地点在河南省罗山,女儿阿媛独自一人留在北京。家书抵万金,可就在这弥足珍贵的家书中,女儿告诉我老王的情况,“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后,晚上就看得见了”。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这应该和坐车给车钱的所谓天经地义无关吧?女儿如何能记得给老王鱼肝油?远隔千里之外,杨绛先生为何还记挂着一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杨绛先生及其家人对老王的关爱和帮助是发自真心的。
四、知人论其世
《老王》是一篇自述性散文。我们需要“知其人”“论其世”。查阅作家的生平,写作背景,阅读作家其他作品以及他人对这部作品的评论等都是准确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
杨绛先生在《丙午丁午记事》中写到:”我升级成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默存和我一样,我们都是牛鬼蛇神,人人都可以欺負戏侮。我被剃去半边头发,成了阴阳头。”
《老王》中写到:“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了。”她怕被革命男女看见,被训斥“哼,你这黑帮,你也坐车?!”
在那样一个黑白颠倒,疯狂病态的文革社会中,杨绛钱钟书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首当其冲的受到无情的冲击和迫害,他们是不幸的!
那么,幸运又是何来呢?我想幸运之一是在文革这样一个人人自危的环境中,遇到了老王这样一个朴实善良的人,他给予了我们一家真诚热心的帮助。另外,便是作者认为与老王相比,是个幸运的人,她拥有老王所没有的家人的爱和温暖。这恰恰体现了杨绛先生内心的坚韧、豁达和淡然。
那“愧怍”之情又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知道,杨绛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先生对老王有着发自内心的同情、帮助和关爱。
这里的“愧怍”,是作者的一种自我解剖,是灵魂的一种自我拷问。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固持的良知和操守。这种“愧怍”令人敬佩!
细读文本,我们认识了作者平实笔触下塑造的老王这个孤苦善良的形象,更感受到了作者柔软的内心,她被老王的善良所感动,她勇于自我解剖,她也是一个良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