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纳林湖湿地旅游开发及保护分析

2018-09-29朱红慧

中国科技纵横 2018年16期
关键词:湿地旅游开发保护

朱红慧

摘 要: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分布规模较大,能够为动植物营造所需的自然环境。如今,很多湿地已经被列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拉动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湿地保护工作面临潜在的危胁。如何科学地开发湿地旅游业态,保护湿地资源,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内蒙古纳林湖为例,对湿地旅游开发及保护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湿地;旅游开发;保护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16-0012-02

1 基本情况

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纳林套海农场,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的东北部,是一处原始形成的处女湖,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以及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是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规划旅游精品创建工程中的重点工程。规划面积3万亩,湖泊湿地1.8万亩,分3期10年重点建设,是阴山脚下乌兰布和沙漠腹地集自然生态,科考人文一体的有较高价值的旅游资源,是我国西部自驾旅游的重要驿站和精品旅游路线核心景区。纳林湖是巴彦淖尔农垦继乌梁素海之后的又一个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内蒙古西部第三大淡水湖和重要的湿地,湖泊呈不规则半月形,总面积约2万亩,是各种鸟类主要的栖息地、繁衍地和迁徙地,其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珍禽异鸟白天鹅、黑天鹅、白鹭、灰鹭、鸿雁、雉鸡、野鸭等,数十种黄河鱼、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鲶鱼、武昌鱼及湖蟹、湖虾等水产,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湖里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年产量达2000吨。这些珍惜动植物资源具有非常高的科学价值,对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开放的优势

新时期,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现代社会形势的必然要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旅游规划精品创建工程重点景区,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其气候条件优良,适合多种动植物的生长。为了实现对湿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在严格保证湿地生态系统不被破坏的同时,强化对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与建设,将湿地保护与现代旅游业结合,既能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也可实现对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文化、生态与经济的宣传,可将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推向国内外,引来更多的关注,这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优势,其中以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为主要优势。

2.1 旅游资源丰富

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由于气候条件好,导致大量的生物都聚集于此,生物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这里春夏秋珍禽异鸟翩然而至,栖息在这波光潋滟、鱼翔浅底、水天一色的湖面上鸥鸟盘旋,形成了大漠中的一大奇观。这里有诸多的文化古迹,旅游产品丰富。风光独特,鱼鸟众多,人文景观、地域景观能够充分调动游客对独特的民族风情文化的认同,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2.2 历史文化悠久

纳林湖大约形成于2000多年前,它是黄河故道加风蚀作用而形成的自然胡泊。旧时,黄河在阴山脚下,由于地壳运动,大陆板块相撞,使得阴山山脉不断抬高,黄河因此多次改道。2000多年的变化为今天的纳林湖创造了独特的条件,它东靠黄河、西临阴山山脉,是乌兰布和沙漠腹地最大的集生态、科考于一体的具有较高价值的旅游淡水湖泊。纳林湖与沙海驼影、大漠落日以及生机盎然的沙生植物和纵横灌区的田园风光构成了大西北的粗犷与恢弘,是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发展旅游业的又一块风水宝地。由于地处黄河故道,这里曾留下了蒙古族文化的足迹,阴山山脉的岩画、黄河水利枢纽三盛公的水利工程,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考古学家和古文化爱好者前来一探究竟,充分领略这里历史文化的丰富底蕴。这里将打造旅游文化中的精品旅游品牌,将典型的历史文化遗迹作为核心旅游项目,形成阴山山脉的一条精品旅游路线。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即是对当地文化的宣传,也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对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

2.3 生态环境优质

大面积的湿地能够实现对该区域气候的调节。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空气清新,负氧离子丰富,空气质量高,污染指数低,水资源纯净,湿地到处生长着茂密的芦苇,年产量可达2000吨。湖内盛产各种鱼、湖蟹、虾,盛名于周边地区。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物种类丰富,野生植物有微管植物47科137属231种;其中被子植物45科135属227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蕨类植物1科1属2种。环湖还有万亩良田,千亩人工胡杨林,生态系统比较完善,适合发展科学的旅游开发。

3 湿地开展旅游开发的问题以及保护对策

3.1 濕地开展旅游开发的问题

3.1.1 湿地破坏

对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开发,发展旅游业导致客流量大幅增加,由于游客素质不高或意识不强,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肆意对保护区的植物进行破坏,折断湿地的芦苇,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另外,来此旅游的游客来自各地,语言和文化的一些差异,导致管理起来存在难度,制约湿地旅游开发工作的开展。

3.1.2 环境污染

随着游客量的不断增多,会为湿地景区带来较重的垃圾清理和处理负担。很多游客乱写乱画,果皮纸屑任意乱丢,甚至将废旧电池随手扔掉,导致大面积的湿地受到严重污染。湿地旅游虽然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如果牺牲了独一无二的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性,是不可持续的,得不偿失。

3.2 湿地开展旅游开发的保护措施

3.2.1 利用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严格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文物保护法》等,大力宣传实施,加以保护。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建立联动相应的管理机制,由林业、水利、环保、农业、畜牧、国土、公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专项检查和执法,及时禁止各种违法破坏行为。

3.2.2 提升游客的环境意识

通过对湿地旅游开发现状的分析,其中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峻。为了强化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全面保护,提升游客的环保意识,保护候鸟,爱护湿地观念。湿地区域应建立永久性宣传牌,设立警示牌,在湿地自然保护区交通要道书写环保标语,张贴布告,印刷散发保护区宣传资料,宣传形势多样化,不断提高广大群众自然保护意识。对于部分重点区域可以设置监控摄像头,一旦发现乱丢乱扔垃圾或随地大小便等破坏行为,给与相应的惩处。导游要对游客进行时刻提醒与规范,旅游区可以与游客提前签定行为规范协议,一旦出现不合理的行为,游客承担相应的责任,可极大的提高游客遵守纪律的配合度,以抑制游客不文明行为,保证湿地景区生态环境的优质性。

3.2.3 设置湿地环境管理中心

为了实现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全面管理,可在湿地附近设置专门的湿地环境管理中心,负责对湿地日常的生态环境和旅游高峰时的生态管理等。加大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频次,及时发现和处理破坏保护区的违法行为,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为湿地环境管理中心提供足够的保护与治理设施,积极配合环境管理部门做好工作。定期观测鸟类资源动态,掌握珍稀水禽活动规律,种群数量的变化状况,建立资源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和采取有效措施。要搞好自然保护区水源监测,定期测量地下水位加强水环境的监测,做到“三个禁止”,即:禁止在湿地核心区搞各种不宜的活动;禁止在湿地周边承建各类污染性企业;禁止在湿地上空和陆地喷洒实施各种有害液体。同时,为了强化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应设置专门的文物管理小分队,对历史遗迹、名人雕像和景观雕塑等进行及时的清洁与整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湿地生态旅游要坚持将保护放在第一位,找准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切入点。一方面,旅游需要湿地,游客喜欢观鸟、垂钓、游湖等活动,而湖泊可以为游客提供这样的舒适场所;另一方面,旅游收人能为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即是对湿地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又能使游客及当地的居民和旅游經营者一同受益。但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遵循科学、合理的开发原则,要对湿地资源进行严格的保护,生态环境不容破坏。突出旅游开发的特色,制定好开发的目标与计划,做好湿地旅游项目的功能定位,强化旅游产品的合理化设计,打造内蒙古纳林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精品旅游品牌,促进地方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朱琳.湿地旅游开发及保护—以天津市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5):11.

猜你喜欢

湿地旅游开发保护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河口湿地变化研究
庆阳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分析
建设湿地园林工程研究
对张掖湿地科普教育工作的思考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