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贵族教育对现代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8-09-29余静卢世林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关键期黛玉宝玉

余静 卢世林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讲述了四大家族的兴衰败落,其涉及面广泛。这样一部奇书,自然也就为读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和挖掘提供了可能性。若从语文教育教学的视角出发去研读,我们会发现《红楼梦》中的贵族教育,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方式,对今天的语文教学都有着诸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早期的诗书启蒙

古代贵族家庭都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豪门望族不仅设有家塾学堂,还往往为子女延请专门的家庭教师。比如黛玉进贾府前,父亲林如海请贾雨村曾任黛玉的家教老师。黛玉进贾府时约六岁,此时她便已经念完了“四书”。

贵族子女不仅上私塾早,家教更是超前。第四回讲贾珠之妻李纨“虽然亡夫,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五岁的儿子就被她送到家塾学堂去念书,而在这之前,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的李纨肯定亲自教过贾兰,如果不是基础打得好,贾兰也不会小小年纪诗文俱佳,十几岁就能考取举人。贾宝玉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大出风头,出口成章,佳句信手拈来,“吟成豆蔻才犹艳”,也是得力于姐姐元春对他的早教。第十八回讲到:“当日这元妃未入宫时,自幼亦系贾母教养。后来添了宝玉,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贾妃之心上念父母年已迈,始得此弟,是以怜爱宝玉,与诸弟不同。且同随祖母,刻未暂离。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

书中宝钗、宝琴、妙玉、湘云、探春等人在诗词上的造诣,也充分说明即便是女孩子,也很早就受到文化启蒙和文学熏陶。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论证了孩子教育关键期的存在,即儿童的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发展最敏感的时期,并提出了诸多利用孩子关键期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现代教育学研究发现,儿童从出生到十八个月,是语音发展的关键期,十八至二十个月是词汇获取的关键期,二岁到三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三岁到四岁儿童的语言框架就基本建立。《红楼梦》中,宝黛等人均是在五六岁之前便由大人指导,会读书认字,可见,宝黛等人在语言发展关键期打下了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二、优雅的艺术熏陶

《红楼梦》中的人物不仅仅都会写诗作文,我们还是能从中看到他们身上优雅的艺术熏陶。惜春作为姐妹中最小的,写诗的才华虽不及哥哥姐姐,但是却画得一手好画。第八十九回宝玉去探望黛玉,聊到抚琴,黛玉说:“这张琴不是短,因我小时学抚的时候别的琴都够不着,因此特地做起来的。”第四回写到宝钗每日与黛玉、迎春姊妹等一处看书下棋、作针黹;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看见迎春、探春二人正在窗下下围棋。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茶,妙玉表现出了一位茶道高人的茶道礼仪修养。李纨纺绩、惜春作画、黛玉抚琴、三春下棋、妙玉品茶等都体现了藝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陶冶,尽管他们当中有的人学习“艺术”或者“技艺”似乎只是为了应景赋闲,但不得不说,他们表现出来的艺术修养,是如今我们教育中所缺乏的重要内容。

语文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是丰富的,但当下的语文教学内容却非常单一,规范化的教学和考试虽然为全体学生提供了貌似公平竞争的机会,但同时也压制了学生的艺术修养。也有家长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矫枉过正的结果,又往往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家长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恨不得孩子一下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艺术存在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个人的艺术涵养。但如今家长盲目给孩子报班,导致孩子对艺术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阻碍了孩子发自内心对艺术的接受。艺术教育缺乏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某些技艺习得似乎成为了所谓“特长生”们的特权,艺术修养与个人成长被割裂开来,教育未能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三、诗意的自然感悟

古人作诗,喜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某些情感,用意境来衬托心境,所以久而久之,自然万物有了一种能表达人类情感的“人格化”语言。比如,说到“月”,我们会想到乡愁;说到松竹,我们会想到坚强的意志;说到梅,我们会想到铮铮傲骨。从《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建造,我们可以看到贾府在造园时对自然景物的重视。如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中:“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葱茏,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中。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秀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

第四十回:黛玉一行人在棠木舫上,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拔去。”黛玉却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欢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残荷了。”宝玉便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第五十回:“一面说一面大家看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枝,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谁知刑岫烟、李纹、薛宝琴三人都已吟成,各自写了出来。”第六十二回:“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解释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落在地下,也半被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

因为常置身自然,所以才有了黛玉留残荷、宝玉咏梅花、湘云枕芍药等美好的画面,因为对自然的敏感,才会有无数意境优美的诗句诞生。目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高楼大厦和互联网拉开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学生被关在教室,学校教育很少有亲近自然的机会,学生缺乏对自然的观察和欣赏,导致学生对自然和自然语言情景的冷漠,必然无法构建内心世界与外界自然的联系。语文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字面上的理解,更应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欣赏自然、融入自然,再用文字建立起人与万物“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美好世界图式。

[本文系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心”(项目代码:090-04403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关键期黛玉宝玉
一代倾城逐浪花
品潇湘妃子
小胖猪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不可错过的宝宝发展关键期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偷来梨蕊三分白
寓言故事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English Abridgement
不要错过宝宝的语言发展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