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脊轩志》两个教学角度的比较

2018-09-29王文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8期
关键词:项脊轩志项脊轩孙儿

王文龙

文本教学应觅得一个较好的切入点,围绕此点,展开教学思路,会能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针对《项脊轩志》的教学,很多老师抓住第二自然段首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将“喜”“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上下展开,形成教学思路:一“喜”字,承接上文,写作者修葺项脊轩,使之焕然一新,明亮清新,景色宜人;作者居于此,“借书满架,偃仰啸歌”,月光如水,“桂影斑驳”,优哉游哉,怡然自得。一“悲”字领起下文,“诸父异爨”,家族分崩离析,再没有先前的和睦温馨,一“悲”;老妪忆母,慈母那声音、那身影如在眼前,母子情深,阴阳两隔,二“悲”;先大母殷切期望,“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祖孙情深,愧对祖辈,三“悲”;“吾妻来归,”“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夫妻情深,永不能见,思妻之情,如树般疯长,“亭亭如盖”,四“悲”。“喜”“悲”二字,确是文眼处,以此切入,既理解了文本重点内容,又使教学思路酣畅淋漓,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角度。

我通过反复阅读文本,仔细琢磨,又觅得一教学切入点:拧住文本中第一人称代词“余”,紧紧围绕“余”字做文章:梳理“余”的成长历程,分析“余”是怎样的一个人?探究“余”与项脊轩及其他人物的联系,以此形成教学思路。

借助材料,探究“余”的形象意义。

材料一:阅读“余”的生平简历。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开始读书。

1513年(8岁),丧母。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丧妻。

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去世。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余”生平简历,抓住重点信息,得出结论:早年丧母,壮年丧妻,晚年得志。可以看出:“余”人生坎坷,命途多舛。

材料二:阅读相关文本内容。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让学生仔细阅读两处文本内容,抓住关键信息点,概括“余”的情趣、性格特点。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坚韧不拔,勤奋好学,以书为伴,丰富精神世界。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悠然自得,情趣高雅。

材料三:阅读课文注释①。

让学生关注信息点,“余”,明代古文家。天道酬勤,“余”最终成功。

三则材料结合起来阅读,发现“余”不平凡的一生:坚韧不拔,读书益智;历练灵魂,终有所成;虽遭不幸,但只要以书为伴,刻苦攻读,终会迎来光明;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天道酬勤。

研究了“余”之后,研究一下“余”与项脊轩。

项脊轩,百年老屋,小巧玲珑。“余”耗费心思和财力,稍微修葺,使之不漏、得光;稍加整饬,亦遂增胜。温馨小巢,爱之弥加。月光朗照,偃仰啸歌;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心旷神怡。小轩见证了他的喜怒哀乐,见证了他的心灵成长。小轩蕴藏着他的生命的意蕴,散发着爱的芳香。

再研究“余”与身边的亲人。

余与先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一“立”字,将母亲的身影栩栩如生地展示于眼前,母亲并未离开,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母亲虽死犹生,伤痛的心流过一丝温暖的抚慰。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母亲对子女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怀念之情浸透纸背。“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泣,是因为温暖、感动、怀念;妪亦泣,是因为念恩、愧意、怜惜。“余”与母亲、老妪的丝丝联系,勾画出一幅感伤、温暖的生活画卷。

“余”与先大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想念孙儿,对孙儿如此刻苦攻读,又是赞赏,又是疼惜。祖母离开的时候,还轻轻的将房门带上,自言自语,孙儿之成功,指日可待。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一方面祖母担心影响孙儿读书,因而谨小慎微;另一方面,体现出祖母内心的欣喜和欣慰。祖母拿出祖辈遗物,是对孙儿的极大鞭策;祖母一席温馨的话语,更是为孙儿增添无比的信心和勇气。段末一句:“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作者为什么嚎啕大哭?是因为祖母殷切期望,是因为祖辈的丰功伟绩,而自己功业无成,愧对祖母、愧对家族,伤心、内疚、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余”与妻(以及娘家小妹)。“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在轩中,勤学好问,深得“余”喜欢。“凭几学书”,丈夫握着妻子的手,教妻学写字,神态专注,内心温暖。“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转述小妹的话,小妹对姐夫一家的生活是如此美满而羡慕,侧面衬托夫妻生活的甜蜜、情意的深厚。妻死之年亲手栽种一棵枇杷树,如今亭亭如盖;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夫妻情深,感天动地。

两种教学切入点,在比较见优劣。第一种教学角度,紧扣文眼词“喜”“悲”,能够较好地理清文本的思路。弱点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喜”。小轩修葺之前,漏雨、昏暗,草木杂乱,作者的心境是煩闷的。“悲”字也不能很好的统领下文的情绪。母子情蕴含着温暖和感动;祖孙情,弥漫着祖母的欣喜,以及作者的激奋、内疚、自责。夫妻情,散发出夫妻无限的生活情趣。

第二种教学切入点优点在于:紧紧围绕“余”展开教学思路。首先研究“余”自身的生命历程,了解“余”的形象意义,为研究余下内容打下基础;“余”与先妣,“余”与先大母,“余”与妻(以及娘家小妹),通过言语的揣摩,多角度、多层次地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显得灵活生动,感情色彩更加丰富鲜明。此种教学切入角度,以“余”为中心点,向四周发散,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教学节奏腾峦跌宕,高潮迭起,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项脊轩志项脊轩孙儿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小美人鱼香囊(外一篇)
字字显真心,句句总关情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我深爱的爷爷
我也要退休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及反思
《项脊轩志》教学案例
苏轼化长为短法
枇杷树:一个不容忽视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