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留香
2018-09-29柯玲
柯玲
这个题目流溢出一股浓厚的文艺芬芳,不难猜,主人公定是个有文学情结的人。果然,陈梅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她是我接手东华大学非遗研培工作后第一期研修班的班长。
我想写一组“非遗传承人群像”。将陈梅放在开篇,似乎是偶然也是必然。我对陈梅印象深刻,开班典礼上就是她代表全体学员上台发言的。但严格讲来陈梅并不是传承人,没有获得过任何级别的非遗传承人称号,但陈梅热心非遗事业,致力创新传统工艺,带头致富,引起贵州省相关领导的关注从而举荐她来东华研修。当然,陈梅不负众望,结业时获得了“荣誉学员”称号。结业座谈会上她的发言也很特别,她十分珍视研修平台,当场发起了“贵州刺绣大师联盟”倡议,马上就有同学表示愿意加盟。班级微信群里,陈梅声情并茂的“学习心得”也写得不同凡响——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能让一个姑娘精致的,除了化妆品,最厉害的是知识、努力和爱!在东华,我所渴望的一切在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天天都在碰撞精彩、思维方式也得到突破和提升。此时的上海正值初夏,而我们对这所学校的喜欢和热爱也和这斑驳含蓄的阳光一样,深刻久远。我想,这是因为这里有孜孜不倦教诲我们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什么叫设计,什么叫有温度有故事的作品,最关键的是,教会了我们什么叫真实!
未开笔之前,用心去总结这一个月的学习,思维是零乱的,因为想要表达的实在太多,想要阐述的学习感受岂是一段话能去表达得了的?老师们,把最宝贵的知识教给我们,每一堂课都那么精彩,涉及的知识点那么丰富,从色彩的搭配到走进工厂的实操,从传承艺术创新的价值到时尚买手讲座,从阶段性设计到服饰品的设计制作,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老师们对非遗文化传承所做出的努力和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结晶,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我们会谨遵老师们的教诲,回到贵州后学以致用,踏踏实实地把自己做好,把产品做好,同时也做好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做一个具有造物者精神理念的人!
时光总是稍纵即逝的,纵然有很多舍不得,也得依依惜别,感谢各位恩师,感谢东华,感谢有你们,人这一生的出场顺序,虽然很重要,但是还好迟到的你们,没有缺席!
今春我校开展了“媒体走进非遗课堂”活动,班长陈梅自然成了新闻人物。但因为陈梅刚从东华结业,起初并不在我们这次暑期回访学员名单中。7月28日,我们一到贵阳便去参观了贵州省博物馆,多彩贵州非遗资源极其丰富,参观结束后有老师建议到负一楼的创意园小憩片刻找点吃食,却无意中看到了“梅子留香”文创产品专卖店——陈梅的店。同来的专业教师马上从中看到了产品设计中的“东华”元素,确定就是陈梅的店。一来就看到东华学员的作品,老师们一下子倦意全无。虽然陈梅不在,但小店设计富有创意,也充满暖意。接通陈梅的电话,陈梅迫不及待地希望见到老师,要邀请我们吃饭,但我们还是婉言谢绝了。第二天与贵州省文化厅领导座谈结束后已经到了下午,我们按计劃去回访计划中的第一位学员,不料其人离开贵阳去外地了,因此我们才决定顺访陈梅,通知陈梅在公司候着,电话那头自然激动得欢天喜地。
见面的第一句话自然是“陈梅,我们昨天在省博楼下看到你的店了!真不错!”不料陈梅却道:“其实,那是我们与博物馆的合作。四月接到邀请时‘梅子留香的位置本来可以在正中间那块最大的店面,但因为当时要去东华学习,实在无暇打理,只好选择了侧面的小间。不过小间也好,我现在每天补货都来不及,东西挺受欢迎。”我们有些意外,原来博物馆文创园筹备开园之际,正是东华大学非遗传承人群之“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开班之时。博物馆下的创意园是一个展示兼售卖且免租金的宝地,陈梅当然不愿意放弃政府提供的大好平台,但更不愿意失去到东华研修的机会。在现实利益和学习深造之间陈梅毅然选择了后者,她的眼光非同一般。
东华大学的研修对有些人来说也许收效甚微,但陈梅则觉得这一个月对自己有着脱胎换骨般的再造作用。她说:“老师你们不知道,我从北京回贵州时都流泪了。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东华学习一次。东华让我真正懂得了‘设计的意义,我的公司现在最缺的正是设计人员。非遗要发展,离不开专业设计人员的参与。”陈梅所说的从北京回贵州,是指今年6月5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恭王府举行的“锦绣中华——上海高校非遗研培优秀成果展”,我校教学成果不仅参加了静态展也参加了动态秀。陈梅和她的同学们十分幸运,不仅来到了首都北京,而且还身着民族服装自信满满地登台展示。那晚恭王府灯火辉煌,群星闪耀,80米长的超大T台上铺满了东华大学的非遗传承人学员和专业模特们。由非遗传承人与东华设计师联合设计完成的非遗研培成果——一套套传统与现代结合,非遗与时尚并存的新型时装压轴亮相,惊艳四座。非遗学员们兴奋不已,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陈梅的流泪,我作为身临其境者完全能体会。并非非遗传承人的陈梅出现在非遗传承队伍之中,给我们以特殊的启迪:我们的非遗仅靠屈指可数的传承人去传承,其实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濒危的现状。只有当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更多人尤其是像陈梅这样的年轻人的自觉行动时,非遗才不会衰微。事实上,此次贵州之行也发现贵州刺绣与一般非遗不同,它们没有濒危,它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发展,是突出重围、走出大山、走向远方,让刺绣之美、之魅为更多人服务。
陈梅,接受过高等教育,善于思考、善于理解、善于创新。这个有着文学梦的苗家媳妇,在大学时即辅修了民族服装专业。创业,在一般文艺青年眼中不可思议的事情,在陈梅那里开始也是不得已而为。据说是为了改变自己在儿子心目中“专业煮饭”的形象,她从尝试设计手绘围巾给小店代销开始,不料第一个星期289元一条的围巾就卖出了17条。传统手工艺加上现代设计的畅销给了陈梅自信,看到了希望。从个人小作坊发展成工作室,再到成立一家公司,创建“梅子留香”品牌。如今的“梅子留香”拥有属于自己的原料种植基地。陈梅依然醉心于蜡染工艺。蜡染的程序,制造蓝染原料的植物来源于泥土的芳香,有马蓝、木蓝、蓼蓝等,一百斤的叶子只能做出三斤的蓝色染料,工序麻烦而昂贵。将这些天然蓝草植物变成具有染着力的染液,其工序特性是在常温下进行,将布浸染数分钟后,染布取出晾数分钟,反复地要做19次之多,才能将染的布染得颜色均匀,蓝色纯正。如今陈梅又研究出了将西藏唐卡的绘画颜料金箔粉用于蜡染,唐卡金光闪闪的光影附着在蜡染蓝色的布料上,设计出来的造型非常漂亮。陈梅讲到自己蜡染时如何身心宁静全神贯注,对自己工作的享受溢于言表。她说:“从选择这份工作开始的那天,日子就开始变得特别而有意义起来,纵然也经历过不少迂回曲折,但后来逐渐发现,现在的生活和思想,才是我喜欢的样子。”
服饰本非无情物,华服盛装在贵州比比皆是,人们在一睹华贵外形的同时,往往忽视制衣人背后的用心和爱意。贵州民间服饰染织绣全套工艺流程中始终贯穿着情感,陈梅的有情有义,在她办公室的照片墙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好几张她和东华老师的合影。陈梅说照片墙也是她的感恩墙,这些照片记录了陈梅的美好记忆,也记录了梅子留香公司的成长之路。梅子留香公司签约的绣娘已经有180多人,在上海的练塘古镇、贵阳机场以及市区都有分店。陈梅说她的公司并不算大,但她也希望自己能带动更多的人创业、致富。我们在陈梅的公司还看到了其他东华同学的作品,无疑这些同学已经是陈梅的“盟友”。陈梅是贵州省妇联“锦绣计划”妇女培训巾帼志愿者教师,作为贵州知名度很高的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她还帮助过很多贫困地区妇女。其受邀开课的教学点有“贵阳首家妇女质能提升学校”“中国国学院贵州省分院”“贵阳市27中”“贵阳亨特国际爱生活馆”“贵阳市观山湖区百花湖乡精准扶贫站”等等。她说七年来自己手把手培训的学员差不多有2000人左右,不过陈梅的培训大多是尽义务,同时也是为自己的公司物色人才。陈梅“狡黠”地向我们透露了她的小秘密:她在培训中发现德艺双佳的学员,认定了即动员签约,愿意签约者便预付订单80%的工资,前提是签约者须要有“梅子留香”的精神。我追问:“具体是什么精神呢?”“说白了就是既不怕吃苦,又乐于奉献、乐于帮人。”陈梅笑着说。是的,非遗传承,关键在人。精准扶贫,授人以鱼远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非遗传承中若有更多的陈梅,何愁没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