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省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调研报告*

2018-09-29杨平展胡亚南石良武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8年18期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

杨平展 ,胡亚南 ,王 敏,石良武

(1.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2.湖南商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育质量,湖南省教育厅已持续组织了数届全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鉴于省级竞赛活动能够较好地反映信息化教学已达水准,并且对于全省同行具有较强的导向性,我们尝试通过对99位进入2017年省级复赛的高校教师参赛材料进行内容分析,基于相关特征要素的统计,研究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关建议。

一、高校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技术背景

高等院校处于研究和传播先进科技的前沿,是各国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和先驱者,对教育信息化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焦点。有人将由信息技术带来的这种教育变革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1]。毫无疑问,在这次变革中,信息化教学是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集中体现在信息化教学竞赛之中,通过对参赛选手教学中的技术应用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因各个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与不断融合,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有了一种微妙的变化。

技术,原本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以工具或系统平台等形式表现的物化形态和以模式或系统方法等形式表现的智能形态。以物质形态的技术发展为依托,智能形态的技术发展推动着技术领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此,我们暂且把它叫做“新技术时代”。教育领域的“新技术”意喻众多传统技术领域的融合,是各类硬技术支撑体系下所表现出的统合技术,其首要特点就是它的消除力量——消除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除群体之间及个人之间的边界。

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云技术,到碎片化资源、微课、慕课、云课堂、翻转教学,从教室里的学习到移动学习到泛在学习,无不体现为新技术观对教育变革的影响。近年来,网络社交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QQ、微信等社交软件极大方便了用户间的沟通与交流[2]。大多数高校学生每天都会使用这些软件。针对此现状,如果给师生构建一个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学习环境,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完美融合,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省级竞赛参赛课程信息化建设特征分析

1.样本简述

信息化教学竞赛章程规定每位选手必须递交能支撑整门课程信息化教学的资源或软件,容许抽取知识点检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递交10分钟微视频,以展示该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实际讲解一堂微课供评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这让笔者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研究样本,足以保证我们能够对每门参赛课程进行整体分析,较全面地研究每门课程信息化教学的情况。

笔者以99位高校教师参赛材料作为研究样本,从五个方面获取调研数据:①通过项目表登记的信息了解信息化教学竞赛涉及的学科分布;②教师所使用的软件适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哪一阶段,是课内还是包含了课前或课后;③课程支撑资源和软件的类别及其设计开发水平;④通过软件分析了解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⑤通过对微视频中涉及课程设计与建设的内容,了解课程信息化建设情况,并通过对微视频中微课教学的评价,分析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效果。以上调研数据的统计将为参赛课程分析提供依据。

2.参赛课程分析

(1)学科应用情况分析

本次竞赛是全省普通高校参与,参赛课程涉及的学科种类多样,有历史、机械、数学、文学、生物学、物理学、园林设计学、广告学、英语、医学、计算机等。笔者将它们归为文科、理科、工科,每类占比统计如图1。

图1 学科应用

调查显示,信息化教学竞赛涉及的科目分布范围很广,数据样本分别来自理论组和实践组,理论组倾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实践组则倾向于理科实践项目的教学。理论组文科类课程占到48.1%,而理科和工科占总数的33.3%和18.6%。实践组文科科目占比相对较少只有13%,而理科和工科的占比达到了43.5%。数据显示,理论组信息技术在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更多,理工科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观念还有待加强;而实践组的文科类专业信息化教学占比较少,理工类专业信息化教学占比较高。

(2)软件类别应用分析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影响,客观因素包括信息化教学环境(含硬件设备、软件及信息资源)、技术支持等,主观因素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能力等。主观因素受制于客观因素,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决定性因素。调查显示,理论组参赛教师所采用的软件类型PPT还是占很大比例,达到70.4%,动画和视频的应用占总数的33.3%,可喜的是3Dmax以及虚拟现实技术进入了理论教学课堂,占比均为11.1%。实践组参赛教师所采用的软件类型也是PPT占比最大,但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明显高于理论教学,占比25%。

本次研究样本有一个突出特征,63%的教师把手机引入到学校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有效实现了教学时空的突破。手机QQ和微信除了具有群组交流、远程协助以及App公众号等非常适应于课程活动的强大功能外,还有操作简单、普及率高、费用低且交互能力强等优点。

软件的利用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可以将软件和信息化资源用到课程的每一个阶段。调查显示,88.9%的教学软件可以供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所学的内容提前了解,100%的教学软件在课中课后都可以使用,支持课程互动和教学反馈,实现了对课堂45分钟的突破。此外,78%的教师都借鉴MOOC理念,设计应用了小规模限定性在线开放课程,配合课堂教学,并使课程学习延伸到课外的自学交流。

图2 各类软件的应用

3.微视频分析

此次竞赛要求教师制作的微视频不超过10分钟,由课程介绍和微课教学两部分组成。这也能从侧面反映教师的时间观念、态度和对教学进程的掌握情况。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教学时间较短,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3]。

根据调查分析显示,100%的教师在参赛过程中,微视频时长均没有超过10分钟,并且97%的教师在微视频中会讲解展示课程信息化建设,并展示课堂实录的微课教学。但也有少数教师对微课教学视频进行了编辑或采用画外解说的方式录制(各占7%),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利于教学评价。

三、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趋势

省级竞赛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参赛教师理应代表当前信息化教学的较高水准,获奖教师均是来自于各地高校的精英,他们的成功体验必将影响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从硬件到资源到应用的巨变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各高校经历了从关注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多媒体教室、数字化实验室到关注网络教学平台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变化,其实质仍是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而对信息化教学如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似乎才刚刚开始[1]。从新事物生成到逐渐成熟的发展规律来讲,这种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较大的缺憾与不足。对信息化教学竞赛项目的分析显示:以创新体制为切入点,引入信息化教学新理念,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资源开发和应用水平,激发信息化教学活力,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从环境建设到教学应用的转变,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教师责任与学生地位的变化

高校教师责任和学生的地位将发生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帮促者。高校课程将出现传统课堂教学与信息环境下的学习完美结合,秉承两种教学形式的优点。教师的责任将发生巨大变化,因学生能在新技术条件的支持下基于信息环境实现自我意义建构,教师课程内容讲授的负担将得到部分解脱,而把环境设计与学习引导作为自己的新职责,帮助学习者在环境中通过协作与对话实现意义建构。

学生也不再仅是被动接受者。他们是一个充满好奇的群体,被新型的教学媒体所吸引,积极性大幅度提升。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使学生的学习可以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课程学习形式丰富多彩。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敢于猜想,大胆地当面或借助媒体与教师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他们的思维也得到解放,创新能力也将随之加强。

3.高校课程教学时空的突破

曾几何时,移动学习徘徊于学校课程之外,在社会教育的海洋里为学子们解疑答惑。随着移动技术的发展,移动学习强大的功效以无法阻挡的态势引起了一线教学精英的重视。本次研究样本中,60%的参赛教师都大胆地让移动学习进入了高校课程。无论是基于微信平台的公众号、订阅号,还是自主研发的教学App、雨课堂、百度云,或依托超星学习通做的课程延展,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课堂的宽度,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学校课程的学习行为可以随时随地发生。移动学习技术与其他信息化教学技术的有效结合,使得师生互动不再仅限于传统课时,教学活动不可避免地延伸到了课外。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或将导致基于传统课程观的课时体系结构的改变,让学校课程建设进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

四、高校课程信息化教改之建议

1.转变师生理念,强化师资培训

本次调研是基于全省最优秀的信息化教学精英而展开的,他们所做出的成就和样板应及时辐射到普通教师队伍之中。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教师还普遍存在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上的不足,甚至误解或偏见。我们还需加强对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普及,才能不断深化推广高校信息化教学的改革。

从技能方面来看,学生群体优于教师群体。大学生往往是新生事物的尝鲜者,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近年来,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逐步增强,但要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培训,为教师提供优良的教学资源设计开发条件和先进的信息化教学理念。

2.合作开发环境与资源,重点关注应用

学习环境是指以学习者为参照物,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与学习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总和。对于课程学习中的学生而言,环境是适应于某特定学习活动的外部条件。学校信息化环境是指“学校”这一教育空间中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设施组成的对教育信息进行存储、处理、传递与呈现的软硬件系统。有效的环境必然包含有用的资源,优秀的资源也必须依托实际的环境,环境与资源的建设是信息化教学的关键。

环境与资源的设计者必须是教师,但笔者不赞成把教师拖入环境与资源开发建设的繁重劳动中,而应提倡合作开发和委托开发。教师更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将信息化环境及资源有效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指导学生在环境中利用资源实现意义建构。本次调研发现,参赛教师所使用的教学平台资源大多是自己设计或参与设计,然后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应用之中,以求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分工协作关注重点,这一工作模式值得推荐。

3.完善评价体系,让教学活动充满智慧

此次调研的优秀高校教师都使用了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展现课程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交流也基于平台发生。虽然在他们所设计的信息化环境中也有可以进行评价和反馈的功能,但是还不够完善。信息化教学评价中形成性评价是智能化教学进程控制的依据。所以在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当中,应完善评价体系,基于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开发智能评价系统与自适应学习系统,让教师能准确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可以根据评价系统的提示或引导来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与进程,让教与学的过程充满智慧。

猜你喜欢

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