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法的时代之问与当代审美

2018-09-29张萍

南风 2018年26期
关键词:刻字行书书法

文/张萍

李胜洪

字白,湖北荆州人。当代著名书法家、刻字艺术家。中国书法院创始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龟兹书画院院长。曾担任清华大学、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或全国书法刻字艺术大展(赛)资深评委。

其艺术作品“以楚人的浪漫、简约、自然为抒情特征,以清新、酣畅、飘逸的艺术格调,创造出一种难得的雄妍之美”而在当代书坛独领风骚。多次参加各类书法展览并获奖,出版个人专著《中国书法》《现代刻字艺术创作与欣赏》等。

两度被评选为“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

“文之道,时为大。”

几千年来

中国书法也总是面临着时代之问并在古与今的对立统一中

伸展出这门时间的艺术的灿烂历史我们应该追寻怎样的“时代性”

又如何真正读懂它

李胜洪也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他是《中国书法》申遗片头的

书写者

更是

走在时代前沿的

探路者

传统与现代之思:书法家要有时代担当

李胜洪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

从五岁在家乡湖北荆州描红临帖,60多年来书法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一定会成为美院最年轻的大学生!”上中学的时候,美术老师这样说,李胜洪是他最爱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悉心指导,每次下了课,还会把李胜洪留下“开小灶”。“文革”爆发后,很多文化人的命运一夜倾覆,那位热情洋溢的美术老师也不在了。而在那个传统文化被否定批判的年代,李胜洪却燃烧着对书法的热情,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不管是在海子湖边放牛,还是在窑厂做工,繁重的体力活干完之后,每天晚上他都要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习字读帖。

李胜洪的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其对传统文化、书法传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长期的积累。他是书法文化的守望者。2004年,李胜洪放弃仕途,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并担任负责日常工作的中国书法院副院长。这期间,他带领的申报非遗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中国书法“申遗”的成功,他还做了很多推动书法进课堂等书法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他曾经说,在海子湖边写字的时候,我就认为书法就是我的人生。

2009年9月30日,在李胜洪亲自书写片名的时长10分钟的《中国书法》申遗宣传片中,3000余年的中国书法历史与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融汇辉映,打动了联合国非遗委员会的成员。“中国书法”在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李胜洪并不是沉浸于传统的保守主义者,他和他的作品都属于这个新的时代,甚至走得更远。正如他自己所说,书法家不仅仅是个体,要把自己融入时代中,要有历史的担当。书法的价值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创造了新的美。

“李胜洪的书法植根于传统,尤擅行草书,兼修篆、隶、楷和现代刻字艺术,且始终保持着旺盛又绵长的创作能力。他多年来不激不厉、渐行渐修,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艺术语境。他的作品气势飞扬,字字灵动,用笔捭阖自如,笔墨韵味淋漓尽致,较好地体现出现代情感与传统笔墨的有机融合。”中国书法院首任院长王镛评价李胜洪的作品时说,他已经把潜浸传统与锐意创新当作生命体验的一个过程,并在其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审美色彩与价值取向,从而迈向了艺术的最高境界。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作品,我们首先要有文化自信。李胜洪说,书法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学感悟与哲学思考,并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而逐步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当前,书法更加普及了,书法从古代的小众文化走入了大众时代,这就像金字塔的塔底,而且书法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外国人也在关注。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书法将会被更多的人认识。

行书小品联语 (29cm×21cm)

李胜洪在第二届中美文化交流论坛上代表中国发言

在论坛上与代表合影

今人超越古人并不是没有可能。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新的工具、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来源。比如王羲之的时代,那时候还没有发现竹简,不知道还有甲骨文,而我们现在,很多书法史料不断地被发现,让现代的人学习书法有了更多的条件。除了政府重视,社会也在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新的活力和推动力,而且在学术方面也形成了研究体系。

当然,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危机,比如书写的少了,留不下来东西。但实际上,书法和当下还是有关系的,书法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书法家应该有自己的担当。作为文化的守望者和继承者,我们要沉下去,然后再从传统中站起来。

书法到了现当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有没有可能加入时代的元素,展现时代的风貌?在这方面,李胜洪是一个勇于创新的人。比如他现在探索的现代刻字艺术便是实践之一,他希望让现代生活中日益边缘化的书法艺术,以新形式重新回到现代人的生活。

和甲骨文等古代刻字不同的是,现代刻字在传统书法之上,融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诸多审美要素于一体,以全新的视觉效果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门类。如今,李胜洪的现代刻字,已广泛涉猎铜、紫砂、瓷器、木材、石头等多种多样的材质。

现代刻字作品选

“现代刻字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时代的笔墨,它更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在李胜洪看来,刻字就是书法在现当代的表现、发展和创新,它派生于传统书法,形成一种视觉的转换,是对传统书法在新时代的弘扬。

李胜洪说,其实,书法活在当下,而且无处不在。

丑书与美书之辩:书法品评要有标准

当代书法乱象丛生,主要是因为审美能力的缺失。李胜洪认为,书法品评要有一定的标准,要有正确的引导,而且要有适当的真正的批评。

福满门

李胜洪说,现在有的所谓书法创作简直像江湖杂耍,脱离了书法的本体,需要实现本体的回归和对审美偏离的逆转。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鼓励艺术探索,每个时代都有站在时代潮头的东西,有自己的文化自觉,我们对时代的表达,既要有下里巴人也要有阳春白雪,不能一时看不懂,就戴上丑书的帽子。当然,不是所有的探索都可以成功。

笔墨当随时代。现在的传统都是之前的创造。比如王羲之也是一直到唐朝才得到认可。而如果没有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全然突破隶书笔意,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的今体书风,必不可能成为彪炳千秋的书圣人。每个时代的运笔方法和书法工具都在变化发展,墨守成规是没有出息的。新的美总是被不断发现,新规律也总是被不断总结出来,而且循环往复、永无止境。

“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传统的,也有几幅实验性的作品。我们要提倡新的探索,满足新时代大家对书法文化的追求。”近年来,李胜洪也做了很多探索。2014年4月,“自有我在——李胜洪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首次对外展示了自己的“实验性书法”作品,其中一幅3米高的作品《福满门》引起了热议,作品中有楷书、篆书、行书多种书体,在传统书法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艺术构成理论,表达了民间福文化的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汉字是一种符号,书法在民间存在民俗化的现象,从而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而怎样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福满门》进行了这样的实践和探索,作品呈现了中国人的美好心愿,而且反映的是当代普通人的生活。还有作品《霾》,本来是一幅传统的字,但通过后期的特殊处理,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感染力。这幅作品用大号毛笔书写,然后在左右进行了大幅度的裁切,在视觉上给人以很满的感觉,向左右无限延伸,就像霾一样。这幅作品李胜洪创作了半个月的时间。他觉得,书法要体现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书法是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的。

行书横批《梅妻鹤子》(52cm×195cm)

什么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他认为,书法品评鉴赏要有标准。不是互相吹捧,而要适当的真正的批评,有正确的引导。书法还是和人相关的,他是我们的精神诉求,是一种生命的动感。书法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欣赏作品说到底是审美的问题,客观事物本身是没有美的,只是用眼光看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化学反应。美和丑是相对的,很多人不懂艺术发展的规律,秉持落后的艺术观,这里有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不应该轻易扣帽子。他说,所有的艺术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我们需要百花齐放。

书法不能脱离艺术的本体,李胜洪认为,我们不能走得太远,也不能在古人堆里出不来,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是群众鼓掌、专家点头。好的书法,既要有传统,又要有个人的艺术语言,要反映真善美的东西,可以服务社会。

莫言曾经有这样一段评价,从古至今,能把书法写得好看的人比比皆是,但要把书法写得既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却是十分困难的。仅仅把字写得好看还不是书法家,只有能把字写出自己的独特的好看之处的,才够得上书法家的称谓。李胜洪先生的字既好看又有他的独特个性,他自然是个真正的书法家。

行书对联《放鹤,任人》

行书中堂《李方膺题画诗》

篆书四条屏意临石鼓文·田车(174cm×46cm×4)(合)

行草小品《古人梅诗一首》

扇面书法作品

行书小品 残本《兰亭序》 (29cm×17cm)

篆书条幅《白居易诗一首》(136cm ×42cm )

特效:霾

行书对联《三绝、一官》

行草斗方 王十朋诗(园林尽摇落, 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 花中第一枝。) 色宣 (62cm×62cm )

隶书小品 竹报平安 (28cm×26cm)

行草中堂《陈与义诗》(136cmx68cm)

行书条幅“精忠报国”(66cm×176cm)

行书小品“道大、心中”联(29cm×21cm)

猜你喜欢

刻字行书书法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沈辰绘画作品欣赏
智海急流
脚踏实地
苏 轼 行书李白仙诗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商朝
———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