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门铭》 技法探微(二十一)

2018-09-29

老年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顾盼笔势笔意

第二十一讲 顾盼呼应

《石门铭》是静态书体,点画之间独立性强,然其内部笔意连属,顾盼生姿,对其进行专题训练,亦是学书要津。顾盼,是通过笔势、笔意的呼应,使本来独立的笔画产生动势,气脉相连。呼应,是不同笔画以及汉字不同偏旁部首之间的照应,后一笔画的入笔要与前一笔画的收笔相承接,后写笔画的位置、走向要与先写笔画相合。顾盼呼应的要旨,在于前面笔画对后面笔画的统摄,以及后写笔画对先写笔画的补救与照应。

顾盼呼应,在《石门铭》中大致可以分作三类。

一是笔画形态的顾盼呼应,书写时前一笔出锋收笔,后一笔露锋入笔,笔意连属,有的甚至加入行书笔法,形成连带。这类用法,往往在短小笔画中最为常见,如“(沦)、(马)、(萝)、褒、(无)、升、(劳)、息、公、夏”等字(图1)。“、”字的四点以形态彼此呼应,“褒”的中间部分、“”的纟部、“夏”的底部微有连带,“”的氵旁、“”的字头、“息”的心字底、“公”的八字头姿态生动,顾盼呼应。最明显的是“升”字左上部分笔画连绵,出现了牵丝连带。我们有理由认为,由于《石门铭》碑刻属性的载体因素,在刊刻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顾盼呼应的细节。

第二种是笔意呼应,表现为笔断意连,通过笔画的内在关系达到笔意相承的表现效果。如“通、(废)、崖、然、地、(碍)、(龙)、羊、内、寒”等字(图2),“通”的辶部、“崖”的山部、“地”的也部,以笔画的姿态取势增加动感;“羊”的字头、“内”的外框、“”的短横除了形态,兼有笔势相承的意味;“”的右下部、“”的内部、“然”的左上部分、“寒”字的下半部,笔意流动,顾盼生姿,厚重之中寓流动之美。

图1

图2

第三种表现手段是以笔势的内在节奏来增加字的神采,通过点画的向背态势、占位补白形成配合。其表现最为隐秘,理解也最具难度,学习时尤须用心揣摩其微妙之处,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永、氏、(献)、(为)、元、北、行、仗、共、乃”等字(图3)。“永”字钩画的弯度与左侧两点的位置、角度的呼应堪称绝妙;“行”字须留心左右偏旁的位置关系及竖钩的角度;“氏”字撇画、横画以及提画的角度搭配与均衡布白,衬以斜钩平势斜下伸展,神采奕奕;“”字左侧长撇、鬲部倾斜角度与右侧犬部撇画呼应,变化之中见秩序;“元”字构字与“氏”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字撇画与钩画、“北”字四短横的关系、“仗”字撇捺的曲直呼应、“乃”字斜中取正尤须笔势相承;“共”字尤妙,长横曲线,与字底中间留大片空白,而“八”部展开,别具姿态,临摹稍有不准,精神顿失。

最后,还要注意通篇的笔势、字势、行气的呼应,使微妙变化寓于同一基调之上,从而达到背而不离、和而不同的审美理想(图4)。需要指出的是,剪裱本改变了字的行次关系,如能参考未剪裱本理解通篇的顾盼呼应更佳。另外还要注意:顾盼呼应以自然为本,须意在笔先,顺应笔势,不可牵强硬连,故作姿态。

图4

猜你喜欢

顾盼笔势笔意
艺术档案
——书法家郑和新墨海游龙笔意键
欧来荣——“拟宋人笔意”作品四例
顾盼生辉
乌龙姻缘
顾盼美人兮
分析孙过庭《书谱》
散谈山水画之“势”
别告诉我,你最完美
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论书势之内在构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