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的13个核心细节(二)
2018-09-29
六、学书法一定要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现在所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是时代的优势。而这些资料中更多的是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得多,但是与原作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就会发现原来被我们深刻误解得东西有很多。
《中秋帖》东晋.王献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七、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书写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几种。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广泛地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了最全面的保留,需着重学习训练。
八、五种书体的技巧训练要全面。论技巧的变化、复杂和难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难。但这并不是说技法相对简单的篆、隶、楷不重要。相反,这些静态书法的研习对于我们掌握动态书法(行、草)有着重要的意义。林散之先生是当代草书大家,他成功的基础就是隶书。老先生每天悬腕写隶书,慢悠悠的。这种对笔的控制力和稳定性,对他的草书影响巨大。而相反,我们看到现代一些书家,专好写草书,线条浮滑,留不住笔,明显是静态书法的功力不够。所以说,技巧的训练要全面。五种书体的学习可以同时展开,即把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每种书体用不同的状态书写。在一些美术院校的课程学习中,经常将同样的文字内容,用同一种书体,尝试用不同的状态来表达。这种训练虽然难度更高,但也更有效。
九、书法学习,离不开人文方面的修养。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思维剖析作品。其次,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唤不起你的感觉,要么是作品没有深度,要么是作者自身缺少深度。比如对于二王尺牍,需要经常产生新意(就是新鲜感)才能不断深入。最后,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方面的修养。
《九霄六月》行楷书联 于右任
《江山如画》 林散之
十、学书法,要对整个书法史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把握。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是因为书写在那个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前面说过,印刷术带来的美术规范字对宋以后的书写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晋、唐时代,书法家的书写思维和现代人完全不同。我们学习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意象”,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美术字”的审美定势。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地方,也就是说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之外。这些奇怪的地方对于古人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对我们来说却是不可理解的,原因就在于我们被固有的规范框住了。归根究底,学习传统,尤其是学习宋以前的传统,就是要打破原来的思路、规范(打破单一的美术字结构),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古人。
十一、要重视“逼真临摹”。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就可以了,他们自称所写的是书法的“气韵”“神采”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所以,在临摹的开始,要无条件地“服从”古人,抓住古代作品中丰富多彩的差异性来临摹。比如说,对于一些奇异的结构,很多人会认为是偶然的效果,不必在意。其实,这些偶然也透露了一种必然。我建议各种结构都要临,而且临得越像越好。也许一开始会觉得很难,那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规矩、定势在作怪。我们越是重复,规范就越牢固。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没有突破。而精细临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们被美术字深刻影响的规范意识。
十二、“二王”书法体系的笔墨要素更完善。从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说“二王”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学其以后的书法,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
十三、要加强用笔的丰富性、灵活性。我们在书写时,要掌握“八面出锋”的运笔方法,切忌笔锋偏在一边,这样写出的字容易薄;也要忌讳把笔当刷子一样使用,那会让线条变得单调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