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振雄:风雨一甲子 不悔景泰蓝

2018-09-29李卉嫔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5期
关键词:铜丝景泰蓝珐琅

文:本刊记者 李卉嫔

2017年2月,一批名为《四海同心》的景泰蓝瓶作为国礼,被赠送给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大使和10个国家博物馆。这些景泰蓝作品,瓶腹四面充分融入“一带一路”元素——由大师题词的“四海同心 一带一路”以及“一带一路线路图”“骆驼商队图”“帆船航海图”,向世界传递着四海同心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理念。

一个月后,另一批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景泰蓝作品——《盛世合瓶》(包括《国玉珐琅宝盒》和《七彩飞天景泰蓝瓶》两件)同样以国礼的形式赠给了“一带一路”沿线十余个国家,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文明对话。

两件作品都绕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内珐琅工艺泰斗米振雄。今年已经77岁高龄的米振雄自1958年进入北京市珐琅厂从事景泰蓝的掐丝工作,已在景泰蓝这种传统的中国金属工艺领域深耕了60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60年是特殊的纪年符号——一个甲子。米振雄对于景泰蓝一个甲子的坚守与追求,让他成为国家级六位景泰蓝大师之一。

一辈子干好一件事

怀着对景泰蓝的好奇和对大师的敬仰,记者在北京市珐琅厂见到了被返聘回厂的米振雄。他精神矍铄,眼睛炯炯有神,灰白的头发被简单地扎成马尾,艺术家气质浓厚,却又极其平易近人。

北京市珐琅厂展厅中的景泰蓝作品

米振雄先带记者了解了部分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在掐丝作业线上,只见师傅按照图纸的花纹将由无数细铜丝膘在一起的铜片曲成需要的形状,或用镊子夹起头发丝粗细的已经定好型的铜丝,小心翼翼地贴在铜胎上,就像在一个铜制的“绷子”上用铜丝绣花一样。在点蓝作业线上,只见点蓝师傅拿着一根细管,给铜丝缝隙间小心地点上不同颜色的珐琅彩,而每一个颜色的珐琅彩还有颜色深浅的区别,点蓝完成后再拿到800摄氏度高温的火炉中灼烧,待冷却后重复此工序3-4次,待到珐琅彩与铜丝齐平,才算完成,而这一道工序就需要1周左右的时间。算上设计、制胎、磨光、镀金的工序,完成一件景泰蓝作品一般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真可谓“慢工出细活”。更重要的是所有工序都是人工完成,无法用机器代替。

正是由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人工的无可替代性,要求制作师傅眼明手巧,且工艺耗时长,这对人的耐性是极大的考验,唯有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持久。坚持60年的米振雄道出了成功秘诀:“我这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并尽可能做到最好。”这是米振雄对其工作室成员的要求,也是他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一辈子能坚持做同一件事,既源于热爱,也因为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从普通的掐丝工人到泰斗级大师,从跟着师傅亦步亦趋掐丝到主动学习绘画创造性地设计各种精美的景泰蓝作品,米振雄不断追求在自己专业领域的卓越。1980年米振雄设计的《巨雄瓶》被陈列于中南海紫光阁,他的作品也备受海外市场热捧,被争相收藏。

传承与创新

“景泰蓝是国宝,不要在新中国失传。”1955年生病住院的林徽因在其弟子钱美华去医院探望她时说道。正是在国家的重视与支持下,在林徽因及其丈夫梁思成主持的抢救景泰蓝工作小组的努力下,景泰蓝才不至于失传。而作为北京市珐琅厂的第一任总工程师,钱美华先生因为这句话,将其一生献给了景泰蓝。

采访中,米振雄也多次提到了这句话。原本早已退休的米振雄,因为国家的需要,以及对景泰蓝的痴迷,在北京市珐琅厂的支持下,成立了工作室,并挑选了5位技艺精湛已退休的景泰蓝高级技师,继续从事景泰蓝的制作工作。每年从工作室出品的景泰蓝虽然稀少,但都是珍品。“我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应该用毕生所学多为国家作贡献。”米振雄说。

仿古的景泰蓝作品。(本版图片 彭纳 摄)

说到传承,米振雄流露出担忧的神色,“现在手工业从业者普遍收入偏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来。”米振雄希望在大学里能开设细分的特种工艺研究生班,培养年轻人对景泰蓝的兴趣,并希望有年轻人在这一行深耕钻研,成为行业骨干。采访期间,一群小学生正在北京市珐琅厂参观,“通过从小的宣传培养,我们希望从这群小学生里找到传承的种子。”米振雄说,这也是珐琅厂坚持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原因。

每个事物的传承和创新都像是双生的姐妹花,彼此依存。“创新是在充分学习理解传统技艺之美的基础上进行,那些出土的文物、博物馆里的精品总能激发我们创新的灵感。但创新也不是一味的天马行空, 而是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的结合。”米振雄说,《四海同心》景泰蓝瓶的创意就来自于故宫博物院的《象耳转心瓶》,并融入切合时代的“一带一路”主题。

在北京市珐琅厂的展厅中,记者欣赏到由米振雄设计制作的景泰蓝条形屏。四块花纹分别为迎春花、荷花、菊花、梅花,代表了四季。这个《四季福寿四条屏》,不同于其他的景泰蓝作品,条形屏表面凹凸不平,未经打磨、镀金,但灯光照射下更具灵动感和立体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米振雄(右)在《四海同心》景泰蓝瓶赠送仪式现场 (北京珐琅厂 供图)

关于条形屏还发生了一则有趣的故事。在公开展览时,一名业内人士说:“米老,您怎么把半成品拿出来展览了,这不明显还没完工嘛?”米振雄回答道:“它可以,艺术并不一定要做到极致,我要呈现的就是这种火焰艺术的美,一种景泰蓝的原生态粗犷美。”米振雄说,艺术从来不缺乏美,而在于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和为实现这种美付诸实践的胆量和勇气。

“一带一路”的文化使者

近年来,景泰蓝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如2014年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一帆风顺》以及北京APEC期间送给各经济体领导人的《四海升平》;2015年送给联合国的《和平尊》及送给英国女王的《友谊之船》;2017年送给联合国的《盛世欢歌》及送给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各国领导人的《共襄盛事》。景泰蓝已成为联系国家友谊、沟通民族交流的文化使者。

景泰蓝正名为“铜胎掐丝珐琅”,珐琅相传是元代由阿拉伯国家传入,此后成为皇家独享的工艺品,一直以来充满了浓厚的皇家气息。作为“进口”的奢侈品,景泰蓝在欧洲人那里更受“宠爱”。这种源于中西方对珐琅共同的热爱,也让景泰蓝在承担“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使者一职上更加合情合理。

前不久,受法国珐琅组织邀请,中国派出代表团前往交流学习,这也是法国珐琅代表团之前来中国参观考察的回访。在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上,中国技术世界领先,欧洲在珐琅工艺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采访结束时,米振雄不断重复这样一句话:“如果有条件,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带着我的作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出。”

猜你喜欢

铜丝景泰蓝珐琅
HNO3和Cu反应实验再改进
见证电流
浅谈景泰蓝装饰画的独特魅力及发展价值
钟连盛:让景泰蓝薪火相传
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创新设计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断代景泰蓝 成投资新宠
珐琅器之画珐琅
景泰蓝的传承与发展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