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秉“乐水”文化 行“若水”人生

2018-09-28史克祥郑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8年8期

史克祥 郑妍

[摘 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水的品质与精神。我校依托长江之水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生发点,从“尚水之德”“若水之智”“乐水之态”三个层面来培养具有“若水”品质的师生、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水育”文化、建成“上善”之校。

[关键词]水育文化;尚水之德;若水之智;乐水之态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4000303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水的品质与精神。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重要象征。南京人久居长江之滨,祖祖辈辈依靠长江带来的丰富水资源生存、发展,长期受到其文化意蕴的影响与熏陶,故以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沉静灵动的智慧为最高美德。在如今科学迅猛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追求这最高美德,能使人以澄净的心灵应对无尽的诱惑,拥有完满的人生。这正是我们办学的愿景。我校位于长江北岸,自建校以来,我们一直依托长江之水探索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生发点,不断接受水崇高品质的熏陶,迁移水的高尚精神,践行“水育”理念,从“尚水之德”“若水之智”“乐水之态”三个层面建设和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出学校文化、特色及品牌。

一、尚水之德领方向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中,水被赋予了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水顺应自然,拥有谦和的智慧;水奔流不息,拥有坚忍的意志;水厚德载物,拥有博大的胸怀;水变幻无穷,拥有无畏的个性。先贤圣哲以水喻事,凭水寄情,借水明志,水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老子的“上善若水”便是其中的精华。《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既是老子人生哲学的总纲,也是“水文化”最崇高的代表,更是我校文化的核心以及育人的目标。

“居善地”即让师生拥有与世无争的谦和;

“心善淵”即让师生拥有宠辱不惊的沉静;

“与善仁”即让师生拥有与人为善的宽厚;

“言善信”即让师生拥有言行一致的真诚;

“政善治”即让师生拥有社会担当的能量;

“事善能”即让师生拥有坚持不懈的恒心;

“动善时”即让师生拥有顺势而为的睿智;

“善利万物而不争”即让师生成为沉静睿智、行止有度、惠及社会、淡泊名利的大方之人。这是我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确立“上善若水”为办学的核心理念,不仅契合我校的地域特征,也充分诠释了我校育人的理念,引领着我校文化建设的方向,指引着我们走上了培养具有“若水”品质的师生、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水育”文化、建成“上善”之校的光明之路。

二、若水之智促发展

水以其柔弱之身“善利万物而不争”,便近于大道。水之“不争”,实为无为。无为,非不为,而是不刻意为有为而为。“善利万物”居于“不争”之先,便是应有所为。有所为,则当顺应自然而为,顺应情势而为。教学之道也是如此。教学应顺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特点及个性化需求,不为分数而强为。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建构了“灵智课堂”教学模式和“若水童课”校本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灵智课堂”

我校根据对水的品质与精神的感悟,极力打造“灵智课堂”教学模式。“灵智”,顾名思义,是“灵”与“智”的有机结合,“灵”是指聪明、灵活、有灵气;“智”是指智慧、心智、才智、见识。《韩非子·显学》提到:“智,性也。”《淮南子·俶真》提到:“智者,心之府也。”因此,灵智的课堂教学,要承载着师生的生命律动,要涌动着生命的灵性,要尊重孩子的生命和需要,要还原孩子本真的天性,是师生、生生和谐互动的生动课堂。“灵智课堂”激发了学生灵感,赋予了学生灵性,使学生变得更加“灵智”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师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动活泼的成长是“灵智课堂”教学的愿景。

“灵智课堂”是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的智慧型课堂。它从注重研究教师怎样“教”转到研究学生怎样“学”上来,把教师的活动定位为唤醒、激励、引导、启发和评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交流的核心,让学生的思想在温情中、倾听中、自主中、合作中、思考中顿悟、升华,逐步形成“一三六”的“灵智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条主线、三个原则、六个带进。“一条主线”即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三个原则”即让学生口动、身动、心动,形成一个紧密协调的整体;“六个带进”要求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美感带进课堂,把平等带进课堂,把多元评价带进课堂,把个性特色带进课堂。

我校“灵智课堂”创设了六个环节:灵气绽放(课前交流)——灵活质疑(提出问题)——灵思碰撞(讨论探究、合作解疑)——灵动展示(互动提升)——灵慧生成(拓展延伸)——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1)灵气绽放——展示才艺、彰显个性

要求每节课一名学生上台进行1~3分钟的才艺展示。这个环节最受学生欢迎。他们每一次都认真准备,朗诵要配乐,表演要道具,就是说个笑话,也要像模像样的。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平均上台展示6次,每次平均2分钟。

(2)灵活质疑——自主探究、提出问题

学生结合教学重难点,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一般情况是要求每个学生提出1~3个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观察学生怎样学习及了解学生学习中的疑难之处,以便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还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得到启发,从而验证教学设计的遗漏并及时加以调整。

(3)灵思碰撞——合作探究、互助释疑

在自学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助交流。小组长要有责任心,分配好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组员之间合作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注重组内的生生互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充分利用个体对问题认识的差异,实施优劣互补,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

(4)灵动展示——小组展示、互动提升

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注重组间互动,共同探究。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可适时点拨,帮助其解决问题。对课文重难点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引导,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

(5)灵慧生成——总结归纳、回顾反思

教师组织学生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把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延伸到生活中,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同时再提出相应的问题。

(6)灵活运用——巩固提升、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2.“若水童课”

正所谓,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设计了“若水童课”校本课程。“若水”原指好像或比如水一样。“若水”语出《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美好的品格、最高尚的情操,应该像灵动、美善的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童课”是指具有儿童本位、主体、情趣的课程。“若水童课”是指基于儿童生长的像水一样的灵动、鲜活、美善的课程。“若水童课”着重打造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学校课程建设带动学校特色文化发展。它的构建与实施,将引领教师系统地进行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实施过程、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综合性、整体性探索,并实践三级课程的学校整合,促进学生健康、灵动地成长,同时促进我校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凸显学校的水文化特色,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的构建,促进学生优质生长、有序生长、个性生长。具体内容包括:身体的健康生长,学习力的生长,个性特长的生长,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环保及社会责任意识。

我校“若水童课”共开设了包括阅读、书法、足球、舞蹈等智育、心育、美育、体育、生活技能共5大类别40多门选修课,在每周四、周五下午实施课程,为我校学生兴趣的展现和潜能的开发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校、教师、学生根据所需自主开发、建设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使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生长和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使每一个个体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教师,去除了课堂上的功利因素,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还原课堂“本色”,让学生在课堂上生成回归大自然般轻松自在的感受,为他们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乐水之态助成长

古代先贤在非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真理:水本无求,却滋养生命;水本柔弱,却无坚不摧;水本无形,却随遇而安。水性柔弱无形,却拥有着无尽的能量。这其中蕴含着的哲理,值得人们感受、思考与学习。因此,我校把“做像水一样的人,体验拥有水一样品质所带来的喜悦”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围绕这个重要目标专门设计了“乐水课程”和一系列“乐水活动”,并通过“乐水评价”激励学生由“尚水”到“若水”直至“乐水”。

1.“乐水课程”

“乐水课程”是特指学校德育课程——“水育”系列课程,旨在“乐水课程”的熏陶下充分發掘滋养、润泽儿童生命的成长过程。在学习“水育”系列课程和参与“水育”相关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知水、惜水、赏水、悟水、品水,形成独特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健康灵动地成长,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审美乐趣。

基于学校文化及发展愿景,扎根地域、联系生活实际,围绕“水”字,我们将进一步把乐水文化精神贯彻到以下几个系列课程中:“知水之源”“惜水之润”“赏水之灵”“悟水之智”“品水之德”。

学生通过学习节水知识、水的文化内涵,启发智力,奠定传统文化基础和现代科学意识及思考方式,在实践中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钻研精神,从而达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同时,通过德育课程建设,提高了教师课程实施的水平,在与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素养。

2.“乐水活动”

学校的“乐水文化节”已经举办了七届,从每年三月到十二月,贯穿整个年度,把众多活动融合在其中:“乐水读书节”“乐水环保科技节”“乐水艺术节”“乐水体育节”“乐水英语周”等,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发挥才能的场地。许多学生在校级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区级比赛中为校争光,在各种校外活动中绽放光彩。同时,学校每年还会举行特定主题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活动,给学生留下了童年的美好回忆。学校还将“乐水”精神融入“生态成长”“生命阅读”“翰墨凝香”“快乐乒乓”“健身跆拳”等特色教学中,学生们在环保公益活动中与自然相连相生,在阅读中得到如水般的纯净陶冶,在书写中享受到如水般的静谧自如,在运动中感受到如水般的轻盈灵动。目不暇接的各色活动,孕育了我校的灵性儿童。

3.“乐水评价”

学校德育体系完整有阶梯,每个学生在班级“争章榜”评比中表现出色,才能参加“魅力水娃”的评比,学校设计的“水娃”成长足迹是学生的“争章评优”的足迹,每个学生要在两年内拿到六个以上的“水娃”称号,才能有机会参评“乐水之星”,在“六一”节得到表彰,并有可能被推荐参加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的评选。“乐水之星”和“水娃争章”还有“班级争星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所有的学生在这个序列里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不以成绩论胜负,但凭表现争荣耀。

“乐水集章”评价旨在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得到激励。解决学生参与德育常规训练的主动性问题。我们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具体内化为若干枚“乐水奖章”,鼓励每个学生从常规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通过定章、争章、颁章、护章等步骤,积极参与到“乐水卡”集章活动中,并在集章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提升自己,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发现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证明自己的成功。在逐渐完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逐步由学校设定“争星”内容或学生申报、争取奖章发展为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设定“争星”内容,进行申报,争取评定。最终形成学生真正主动参与的、师生互动的德育激励评价体系。

如水的教育润泽心灵,荡涤尘埃。我校将不断探索“水育”文化特色,且行且思再出发。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