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关于“为官不为”的应对措施研究

2018-09-28任金辉

智富时代 2018年8期
关键词:为官不为应对策略从严治党

任金辉

【摘 要】从十八大以来,中央从严治党、高压反腐取得了显著成绩,党风政风有了明显好转。当前,我国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是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伟大事业的中坚力量,但依然存在个别干部不敢担当、庸碌无为。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为官不为”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要有科学辩证的应对措施,坚决抵制“为官不为”

【关键词】从严治党;为官不为;应对策略

一、不作为的具体主要表现

(一)消极对待,不想为

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作风建设受到高度关注,反腐倡廉力度不断加大,一些干部又给为官不为找到了新借口,表面上对中央正风肃纪高度支持,实际上却由于一些特权受到了制约,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这种干部要求松了就吃拿卡要,要求严了就懈怠不为,实际上是辜负了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有的领导干部误读反腐倡廉,把干净和干事对立起来,认为只要不贪不占,就算不干事也照样可以混日子。这种干部自认为“虽无功,但总无过”,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其危害,不亚于贪污腐败。有的领导干部是贪占无门,干脆就消极不为。有的干部职位升迁较慢,认为个人晋升空间有限,产生了干多无用、不愿再干的想法。

(二)规避责任,不敢为

这些干部的心态主要是怕工作失误有风险,怕“踩红线”。部分干部把“干事”当做“出事”的原因,这种心态导致一些地方或单位的工作陷入“应付”的状态。一方面,一些干部在主观上认为现在对干部的要求越来越严,一不小心就容易违规犯错,受到处分,认为干事越多风险越大,一心只想做“太平官”,甚至是用自己的冷眼,看别人的热情,自己不去干,别人干了说长道短。群众生动地形容,“过去的机关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在的机关是门好进、脸好看、事不办”。另一方面,随着责任追究及倒查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把干部的责任意识推到高点,客观上造成一些干部在这种巨大的责任压力面前有所退缩,甚至出现不作为。一些干部在研究改革问题时,害怕这害怕那,总想再等一等、看一看,唯恐给自己惹来麻烦,各项工作也就停滞不前了。一些干部是非面前不张口,遇到矛盾绕道走,不敢坚持原则、不敢批评、不敢负责。他们习惯揽功诿过,把功劳归于自己,遇事则明哲保身,出了问题上推下卸。

(三)能力不足,不能为

当下,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对新东西不熟悉、不了解,以前的老办法又不管用,在一些领导干部中,本领恐慌问题十分突出。有的对中央和上级的决策部署学习不够认真、理解不够透彻,对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研究不够深入,对基层的实际情况缺乏调查了解,导致工作推进缓慢、局面难以打开。有的思维固化,习惯凭经验、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满足不了新形势新要求,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个人知识水平不足以应对新时代的要求。有的关说不练,不注重实效,面对实际缺乏实招。这些党员干部在困难面前产生本领恐慌,就在思想上顾虑重重,选择躲避,不愿主动作为。

二、不作为的严重危害

第一,危害干部队伍建设。当官不作为是背离为官初衷的一种错误行为,是一种不健康的官场文化,长此以往会挫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受害的是整个干部队伍,并最终恶化政治生态,耽误改革发展,损害群众利益。

第二,破坏党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在人民群众眼里,党员干部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形象,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果不敢担当、明哲保身,庸碌无为、做太平官,对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损害极大,就必然伤及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使社会丧失健康发展的动力。“为官不为”现象的日益滋生,一些干部不干实事,做事畏手畏脚,对中央最新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对出现的新问题不能提早研判,对一些积弊不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针对不作为的对策研究

(一)注重思想引领,提升内部动力

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干部思想上“贫血”、精神上“缺钙”、行动上“乏力”的问题。把道德监督制度作为“为官不为”的屏障,促进干部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持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能力素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注重加强对党员干部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了解,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能够深刻正确理解上级的决策部署,对新情况、新问题才会有思路、有办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

(二)完善选拔任用,拓宽晋升渠道

第一,完善选人用人制度。选拔任用是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最有效手段。坚持“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重用德才兼备,勇于担当的干部。注重党员干部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的实践锻炼,对后备干部和优秀干部,给予特别培养与重视。

第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考核机制是评判党员干部为与不为的一把标尺,因此保证其“精准性”十分重要。根据干部岗位职责优化考核指标,提升考核频率,注重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的有机统一,真正将考核作为整治发现“为官不为”的利器。拓宽考核主体,形成上级、同级、下级、群众评价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激励关怀,激发干事热情

适时加大干部交流力度,注重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加快干部适岗性、适需性研究,防止干部因长期从事一项工作而产生麻痹、懈怠、疲惫。注重人文关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通过落实公休假期制度、帮助干部解决困难等途径,让干部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工作。同时,积极塑造领导干部的阳光心态,引导干部正确对待社会压力和地位变更。

(四)建立保障机制,明确干事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三个区分开来”:“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着力改变“简单以结果论成败”的思维,客观全面评价干部干事,看过程,看结果,更看效果,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要为干部坚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留出空间,引导干部尊重规律、遵循程序、依法依规办事。要着力纠正干部“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通过健全考核激励机制,让改革求进者尝到“甜头”,让不担当不作为者受到惩戒。做好相关容错制度配套,把容错机制放到干部培养选拔、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全过程来考量。更加注重立体考察,坚持近距离、有原则地多接触干部谈心谈话,突出重点任务一线考察,多层面、多角度掌握干部的履职行为、精神状态,辩证地、全面地甄别干部。正确运用干部监察手段,明确标准、把握界限引导干部及时校准思想、强化整改。推荐容错文化建设,着力在全社会积极营造正视、理解、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达成容错免责的思想共识。不断加强典型示范引领,树形象、树标准、树导向,推广落实容错机制的好做法、好案例,引领干部敢于担当、敢于干事。

【参考文献】

[1]卢汉桥,龙智光,郑洁.论“为官不为”及其治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07):10-18.

[2]何丽君.“为官不为”的现状、原由及其治理对策[J].红旗文稿,2015(13):29-31.

[3]金太军,张健荣.“为官不为”现象剖析及其规制[J].学习与探索,2016(03):42-47.

[4]北京市委组织部课题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的表现、原因和对策[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03):67-74.

[5]石学峰.从严治党实践中的领导干部“为官不为”问题及其规制[J].云南社会科学,2015(02):18-22.

猜你喜欢

为官不为应对策略从严治党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基层更应主动作为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外国如何治理“为官不为”
着力整治“为官不为”,助力民营企业发展
深刻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