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的“河长制”评析
2018-09-28李琼安
李琼安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水危机频发,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河长制”作为改善水体平衡、重新恢复环境的一项重要制度,因为简单易行的特点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本文主要就从新经济制度学的角度来对“河长制”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制度的制定奠定基础。
关键词 新制度 经济学视角 “河长制”
一、“河长制”是源于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制度的创新
在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金字塔权利结构的影响下,制度创新多是由中央政府进行,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扩散与推广。而“河长制”则是来自地方创新,并形成了平行—上向的扩散模式,需要我国的相关政府部门能够加强对该创新制度的重视。为了保障“河长制”的顺利实施,还需要通过动用行政力量以及社会力量,要求沿河、沿湖的企业放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然后积极采用清洁生产以及循环经济措施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在“河长制”的推广过程中还具备以下几点应用优势。
(一)职责归属明确,权责清晰
在我国经济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产权的界定以及再界定对于其运行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只有保障产权界定的清晰程度,才能够保障经济体系的稳定运行。因为水环境治理属于公共物品,但确定公共性资源以及物品的排他性产权过程中还存在非常大的难度,仅凭借市场操作的模式也就无法有效控制控制源。在这种情况下也需要通过合理的政府干预措施进行排他性权利的直接分配,借此实现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有效提高治污效率
通过“河长制”的推行能够促使环境治理的行政级别得以提升,并使得生态环境的发展成为地方党政负责人的案头工作。通过将地方党政领导设置为第一责任人的模式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消除原本“多头治水”的弊端,并形成一种全社会治水的良好氛围。此外,该制度的任何环节都有部门或者专人负责,借此让水环境治理的行政效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河长制”的扩散机制值得提倡
“河长制”起源于政府的创新,只有地方政府基于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制定河流治理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该区域的流域污染问题。在该创新模式中能够很好地保障“交易成本”最小化。在我国以往的创新体制中,多是先将地方的创新成果上报给中央政府部门,然后再通过实行中央行政命令式制度让各个地方进行学习。这样不仅会延误治污时机,还难以产生良好的治理效益。但是“河长制”的传播扩散机制是由无锡政府创新成功之后,由其他地方政府直接学习和消化,大幅度减少了中间环节,促使治污效率以及治污效果得到大幅度的强化。可以说,我国地方政府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处于不断增强的趋势中,促使我国环境制度的创新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最终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二、“河长制”推行过程中的制度缺陷
(一)委托—代理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根除
一般情况下的委托—代理问题多包含在两人或者两人以上的合作中,具体表现为一个人过于依赖另一个人的行动。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但是因为各自的效用函数不尽相同,也就导致了一系列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发生。因为双方效用函数不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代理人为了牟取私利,不仅不会维护委托人的利益,还会出现牺牲委托人利益的问题。在“河长制”中,委托人为市民,代理人则是政府部门,因为两者存在信息占有不对称的问题,部分政府工作人员会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也就导致了代理成本的出现,并且会直接威胁到“河长制”的推行效益。
(二)缺乏透明的监督机制
在現有的“河长制”的政绩考核过程中,多是自上而下的体制内自考模式,其公布后的考核数据也经过了一定的修饰,导致政绩考核成了各政府部门的权利游戏。可以说,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各政府部门没有足够的开展相关工作的动力,并不愿意将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这样也就会导致政府部门过于注重自身的权益,对于政策执行的有效性也会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
为了保障“河长制”的顺利实施,还需要对现有的行政问责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除了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以及法律监督体系之外,各政府部门也要进行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建立工作,并进行一系列硬性指标的设定与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给予各治污部门足够大的压力,并保障“河长制”的充分落实。
三、结语
“河长制”作为一种较为常用的河流治理制度,其在全国范围内均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是在目前的“河长制”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还需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服务职能,加大对“河长制”的完善以及推行力度,借此获得良好的环境保护效果。
(作者单位为襄阳市河道堤防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沈满洪.河长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1):134-139.
[2] 唐迎春,韦潇淑,张优高,等.基于生态视角下“河长制”长效机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8(7):34-36.
[3] 刘小勇.公众参与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主要内容与实践模式[J].中国水利,2018(4):11-13.
[4] 张慧宇.河长制的发展实践与推进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18(1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