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诵读,让经典滋养学生的童年

2018-09-28谈再华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18年7期
关键词:品评语感教师

谈再华

【摘 要】“经典诵读”往往缺乏独立、系统的教学体系,由此造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尚存不少困惑。要开展有效的诵读,可以从“诵”“品”入手,试从内容选择、方法指导和平台搭建三个角度,寻求行之有效的“诵读”教学策略,让经典滋养学生的童年。

【关键词】经典;有效诵读

诵读经典,对于治学修身、熏陶性情,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位,增强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清代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如是说:“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

然而,由于经典诵读的教学缺乏独立、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惑。一是难于“选择”,难以“落实”。虽然大家都懂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教师面对海量的中华经典,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如何科学地建构课程体系?如何有序地推进课程?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如何挤时间落实经典诵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现实难题。二是注重“练习”,忽略“指导”。诵读经典看似热闹,换着花样在读,实则诵读前没要求,过程中没指导,诵读后没评价。即使教师有指导,也显得机械、生硬,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三是重视“吸收”,忽略“展示”。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在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积累并非难事。然而,如果只是一味重视记诵积累却忽略对美文的演绎和运用,只会让孩子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以至觉得学习索然无味。要有效改变这一状况,教师要分别在内容选择、方法指导和鼓励展示方面对应施策,方能取得成效。

一、内容选择:遵循三类导向

经典诵读得益于泱泱中华文化的广博与世界文化的开放性,诵读主题极为多元。语文教材、校园文化、时事热点可以作为小学生经典诵读材料取舍的标准,如此才能做到读有所依、读有所序、读有所据。

(一)借助课文单元主题的导向

人教版语文教材采用的是单元主题的编排方式,配以综合实践等学习主题。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单元主题,选择相关诵读的材料。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主题,教师可推荐与此主题相关的美文、小诗;第五单元以“生命的美好”为主题,学生便可选择热爱生命的名人名篇进行品鉴。

(二)借助校园文化主题的导向

校园文化的创设需要借助各种活动主题,如“文明”“笃学”“爱祖国”“爱家乡”等。诵读材料的主题也可以由此辐射和衍生,学生通过搜寻诸如此类的诵读内容,营造浓浓的校园文化,感受节日的愉悦氛围,享受名著的精神启迪。

(三)借助社会热点话题的导向

社会热点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时事、社会的关注度,成为社会人,成为有思想的一代人。如借助劳动节和汶川地震十周年的相关信息,把诵读主题定为“苦难兴邦,致敬劳动者”。在主题的选择比较丰富的情况下,一般由学生的兴趣导向。

表1体现了诵读内容依据主题导向进行选择,具有丰富性与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围绕主题选择诵读材料,可辐射与课内文本相关的同一类题材或同一位作家的作品;也可以辐射选学课文、课外读物、报刊电视等。每个主题的活动时间一般为一至二周,亦可适当调整。学生在主题引领下,通过诵读感受多种语言材料,获得多种情感体验,获得满满的正能量。

二、方法指导:落实“诵”和“品”

2至13岁是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不仅要重视积累,更要重视方法的指导,落实“诵”和“品”,从而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语感。

(一)落实一个“诵”字

经典作品中有许多语词具有模糊性,只能凭语感去“破译”。诵读的过程就是破译言语、养成语感的过程。得法的诵读指导,可以引领儿童走进文字的世界,共同享受诵读的愉悦,这是一场生命的浅吟低唱。

1.“读图”中走入意境

经典作品往往充满意境。诵读中,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课件,把经典作品的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意境相通的背景音乐,从视觉、听觉上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意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呼之欲出,学生反复诵读就会入情、入境。如诵读《江雪》,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将学生带入用水墨画、悠扬的古乐和诗句共同创设的“千山鸟飞绝”的意境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内涵。

2.诵读中体验情感

关于诵读,古人有“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的名言,就是说读书要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方觉兴味无穷。教师可以根据主题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如诵读主题为“自然之美”的作品时,可以配以轻音乐《夜的钢琴曲》。音乐能够陶冶人的内在情感和培养人的审美情趣,音乐与诵读在本质上都追求人的自由、和谐、共生,因此在诵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对学生体验作品的情感、理解经典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语感在这样的一次次吟诵中得以提高。

3.积累中把握技法

语感是讲究技法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已经获得了一些感知语言的技法。但这些技法是分散的、即时性的。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指导学生通过积累,把技法系统化、深刻化。例如,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教师应选篇幅短小,适合学生诵读、积累、内化的作品。此时,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与语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复述和背诵,学生在诵读中回忆,积累大量的词汇以及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以体会语言文字的情感和内蕴的作用,锤炼对语言的感知力。这对学生语感的形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4.演绎中磨炼高度

学生的诵读过程就是一个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为灿烂的过程。或收获一些知识信息,或走进一个充满着爱与美、充满着情趣和睿智的灵动世界。深情的朗诵,真诚的微笑,得体的肢体语言,是诵读的最高境界。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洋溢着一种节奏美、音乐美。它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桥梁:通过诵读感受诗文的音韵美,进而体会其意趣;通过诵读感受作品的意象美,进而理解作者遣词造句的意图;通过诵读将文字想象成画面,用聲音再现画面,进而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与作者心灵相通。

(二)呈现一个“品”字

语感是一种对语言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对语言文字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心理行为。所以,在赏析品评中,必须指导学生深入推敲语言,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让语感能力拾级而上。

1.比较习得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一种有效手段。听者品评诵读者的表现时,可以针对诵读者过去与现在的诵读表现作纵向点评,也可以横向比较诵读者的优劣。例如,一个学生诵读进步明显,同学给予其如下评价:“特别喜欢他的自信投入,跟他以前的诵读相比,进步特别明显!”通过比较品评,学生便知道了怎样的诵读最规范,最能打动人心,不断提高审美与鉴赏能力。

2.学会鼓励

诵读过程中,学生虽是做了充分的准备,但难免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可建议品评者作鼓励式品评,以保护诵读者的积极性,给诵读者恰当的建议性的意见,鼓励其诵读水平不断提高。如“要是你能读出排比句的气势,一句强过一句,那么这样的诵读会更让人感动”。

3.品出神韵

好的诗文总有一些精妙的字眼,这是作者炼字功夫所在。例如,学生诵读有关“春韵”主题的文章后,学生作如下品评:“一个‘叫醒,把春天的勃勃生机展现于我们眼前,你的诵读也给人以春的力量!”学生在诵读后推敲文字,赏析诵读者的表现,在品评中完善语感,提高鉴赏能力,滋润向上的心灵。

品读的过程如品茶一般,品味文字,涵泳语言,鉴赏篇章,揣摩写法,需要诵读者细细地去品,慢慢地去悟。这样的品评展露了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可以培养诵读者与品鉴者的语感。

三、鼓励展示:不拘一格搭平台

如果一味注重“诵读”,却没有展示,学生会缺少成就感。教学中,教师要不拘一格地创设展示平台,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一)晨间诵经典,开启乐读模式

古人云:“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大脑经过睡眠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倘若能充分运用这一黄金时段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会事半功倍。于学生而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他们可以轮流上台做“导师”,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给同伴做出示范与引领。

(二)课前五分钟,形成诵读常态

每节语文课利用最初的3至5分钟进行诵读,形成语文课的日常模式。当上课铃响,小主持人宣布:“在经典中浸润,在诗海中徜徉!诵读,让生活更美好!请欣赏第一小组同学的诵读!”随即将学生的思绪瞬间带入诵读情境,开始“诵”“品”之旅。

(三)班级朗诵会,展示诵读能力

适时开展一些班级朗诵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配合准备音乐与课件。喜爱诵读的学生在班级的大舞台中尽情展示,可以是个别朗诵,可以是小组朗诵,也可以是创意组合展示。班级成立小小评委组,对参加朗诵的学生加以点评,促进其形成更好的語感。

(四)网络传片段,打破时空共享

互联网为学生展示诵读成果提供了便利。借助班级QQ群和微信平台来传送学生的诵读材料,操作起来甚为便捷。师生捕捉到出色的“诵”“品”片段,加以录制与剪辑,在班级博客与班级群中分享;或者布置一些诵读作业,让学生直接在平台上展示,对于表现优秀者给予热情的鼓励。这样的分享可以使学生在日常诵读中体验成就感。

(五)美文周推荐,打开崭新视窗

每周一次的“美文共享”,使学生乐在其中。共享以个人展示为主,小组和班集体展示为辅。通过教师或优秀学生个体诵读的示范及指导点评,逐步扩大展示面,由个人展示向集体展示发展,以激发诵读主体的兴趣与信心。

基于语文素养的诵读,细水长流才能见成效。长期坚持诵读,就会从感性上、直觉上、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的放矢地加以引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邓瑞萍.诵读经典是语文教学的好途径[EB/OL].[2014-07-01].http://www.haihongyuan.com/jiaoxuehuibao/1602701.html.

[3]方德佺.切莫混淆了朗读与诵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6(9).

(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313000)

猜你喜欢

品评语感教师
纯牛奶中感官品评研究进展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中国画品评的现实意义
诗与美
让学生在个性体验中学习数学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