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族音乐在高职音乐课中的渗透

2018-09-28林子轩

视听 2018年10期
关键词:铜鼓民族音乐声部

□ 林子轩

一、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潜在价值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沿线区域应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借以提升人民和民族的内在自信和自豪感。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本土就有着非常优秀的音乐文化底蕴,多元化的民族音乐文化丰富多彩。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供给站,更应该宣扬传承本土民族音乐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音乐课在高职院校现已发展为不可缺少的课程,是高职学生获得精神粮食的重要途径,这一门课程承载着多元化的艺术教育,不仅形式丰富多彩,而且体现了人类的情感内涵和情操的陶冶,积极地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塑造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课程符合教育体系的要求,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可以说,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对音乐知识的学习。由于高职的生源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欣赏能力较薄弱,学生喜欢的音乐基本以流行歌曲、网络歌曲为主,对于民族音乐比较排斥,认为缺乏潮流感,从而对其疏远。笔者在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的音乐课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从而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爱好。

二、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渗透

(一)审美能力的提升

音乐是“美”的艺术,它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功效,能够深刻地感染人。民族音乐多数来源于生活,具有寓教于乐的功能,让人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指导,它以情动人,以美愉悦人,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民族音乐教学可以通过观看电影、视频,让学生认识一些典型的民族音乐形象,如家喻户晓的刘三姐。刘三姐出生于广西罗城下里乡蓝靛村,是广西柳江流域最为出色的民间歌手,她出口成歌,所演唱的山歌即景行怀。选取刘三姐山歌对唱的视频片段,在音乐欣赏中,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可以促进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了解音乐的内涵,感受音乐画面。学习简单的主要旋律与节拍,通过唱与节奏的练习增强音乐的基础知识,从歌唱延伸到其他的音乐表演方式,如器乐版的《刘三姐主题幻想曲》,该作品的风土人情、情感思想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及生命力、感染力,音乐既有山水的气,灵性,也有传奇的色彩,可以起到美育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寻找并试着哼唱主要的旋律,讲解音乐表现的画面,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与视觉感官,创造适宜的环境氛围,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感受音乐中的变化,如速度、力度、旋律,理解音乐的美。不同形式的音乐表演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基本音乐知识的积累,同时从不同感官上提升了学生对音乐审美的能力。

壮族嘹歌是一种原生态民歌,主要流行于平果一带,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嘹”在壮语中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是壮族“好歌”“以歌为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生动体现。通过多媒体演示、介绍嘹歌的特色文化及价值,学习嘹歌《月亮》,通过歌唱的练习,鼓励学生自由组合练习并表演这一歌曲,释放学生的表演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有效地调动了课堂专注力,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二)民族文化的认知

广西各地有着丰富的本土地方特色的民歌及文化,聚居着壮、汉、瑶、苗、侗、京、回等民族。广西传统民歌记载着人民生活发展的状况,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彰显着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新时代的背景下诞生了一种新民歌,其音乐要素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更是对传统民歌的传承。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这一民歌的特点是多声部结构,既可以一个声部,也可以多个声部交织演唱,各声部之间形成美妙的和声,犹如西方的复调。侗族大歌在合唱时有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的主要特点,歌词内容一般来源于生活、自然等。教师可以以《蝉之歌》为例,介绍侗族的民族文化,并讲解曲子的背景结构,将学生分为女高、女低、男高、男低四声部,按声部学习,每个声部挑出乐感较好的同学学会演唱,然后请他们先进行示范演唱,让同学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所要唱的声部,分声部进行练习学唱,最后再合唱。这种无伴奏的合唱,对于学生而言新颖又动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把每个民族的特色歌曲引入课堂,进行学唱并创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学习。以黑衣壮的《尼的呀》歌曲为例,这首民歌结合了现代的流行创造,已经成为一首较具代表性的歌曲,是广西“壮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曲,旋律优美流畅,带着浓郁的大山情怀。通过对这首歌曲的唱谱、节拍、念歌词等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也有较大的帮助。在课堂中按选择的问题进行分组,每组带着不一样的问题,如黑衣壮的礼仪节庆、性格特征、建筑特征、着装特征等方面进行资料收集,通过讲述的方式,互相分享这一民族的文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合作、组织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唱壮话版的《尼的呀》,既提升了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又很好地发扬了本土语言文化。

(三)多元化音乐的认知

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认识民族音乐不仅可以通过学习民歌的形式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了解,如学习民族民间艺术、民族特色乐器、节日活动等,从中也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地域文化。

体态律动,是从静态到动态的一种学习过程,课堂中引进著名的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学法,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能力。教师可选择一些节奏鲜明的民间音乐形式开展这一体态律动教学。以铜鼓为例,教师可以通过PPT讲解介绍铜鼓。铜鼓在古代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不同民族的铜鼓音乐各不相同。壮族是最早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民族之一,沿传至今,流行于东兰、南丹一带,铜鼓合奏一般用于群聚活动,铜鼓的节奏一般为2拍子。课堂中,以乐曲《东兰铜鼓舞》《山歌与铜鼓乐》为背景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先用简单的拍手、跺脚、拍肩膀等进行节奏的训练,然后再发展加入走、跑、跳等律动的变化,带领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起感受铜鼓文化的魅力,通过身体的动作,让学生感受不同节拍所带来的不同体验,由外及内地理解音乐,从而加强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渔鼓是广西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说唱艺术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是多地域文化融合的“活化石”,从其表演形式与说词中折射出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传统渔鼓演唱形式是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形式演变得较为灵活,有多人的“走唱”模式,以唱为主,表演为辅。课堂导入渔鼓的演出视频,教师讲解渔鼓这一民间艺术的基本特征,学生学习这一简单的演唱模式掌握简单的说唱规律,引导学生自主创作简单的主题音乐游戏来体验这一说唱形式,分组进行游戏活动,如一边敲击桌子一边赞美家乡、击鼓接成语、模仿创作等,最后总结并欣赏较具代表性的渔鼓表演《风送春暖过漓江》。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信息传递的过程更生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既加强了学生的创造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多元智力素质。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广西民族音乐课教学大纲

“一带一路”背景下更凸显广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审美提升、民族文化认知、多元化音乐认知三方面为主线,在教学中重新拟定音乐课教学内容,形成教学大纲,形成新颖而清晰的教学步骤在教学中实施。(如表)

常规的教学大纲:

?

广西民族音乐教学大纲:

?

常规的教学中,一般会选取西方的古典乐曲作为学生提升审美水平的内容,通过美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但这一类型的高雅艺术与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本文罗列的大纲在审美提升方面从家喻户晓的民族音乐《刘三姐》中选曲。刘三姐是壮族群众根据自己对山歌的体验和理想追求而塑造的一位歌仙,她不但与歌圩紧密相连,更是歌圩的文化的集成,通过山歌的形式描绘出美好的生活、坚定的理想,歌曲中也不乏对美好风景的歌颂,启发学生去寻找、欣赏身边的美好事物,更近距离地让学生体验到美。选用歌颂秀丽山川的题材,以美引真,既可以提升审美水平,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认知与热爱。在民族认知方面,教学内容选取广西本土的各个民族的民歌,学习各民族的文化、语言、习俗,通过深入学习了解,体会与传承各民族原生态表演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化传承的兴趣;多元文化认知,整合了多种本土表演艺术的欣赏学习,本土的民族音乐剧、民间曲艺、特色乐器等都异彩纷呈,不同的表演形式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了解。

四、结语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文化和价值发展方向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忽视了民族音乐对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是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而民族音乐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当地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并传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思想。在高职音乐课堂中引入民族音乐,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民族音乐的同时,通过自身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吸收本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并了解本土民族音乐的艺术特征,不仅能提升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还能传承本土音乐精神。

猜你喜欢

铜鼓民族音乐声部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一件被切割的汉代铜鼓是否应该焊接复原?
快乐的小铜鼓
铜鼓渐成收藏潜力股
多声部视唱训练研究——以《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