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象鼻岭水电站BT2堆积体治理设计

2018-09-28张海超陈毅峰

西北水电 2018年4期
关键词:堆积体坡脚抗滑桩

张海超,陈毅峰,刘 杰

(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阳 550002)

1 工程概况

象鼻岭水电站枢纽建筑物由碾压混凝土拱坝、右岸引水系统和地下厂房等组成。BT2堆积体位于象鼻岭水电站坝址右岸上游,其下游侧距进水口开挖边坡约50 m,堆积体分布高程1 410.00~1 520.00 m,顺河向最大宽度约250 m,面积约3.8×104m2,厚18~48 m,体积约115×104m3,其后缘为玄武岩陡壁。堆积体天然状态整体稳定,213国道改线段通过堆积体前缘,挖除了堆积体部分坡脚。2011年10月上旬,BT2堆积体产生变形,后缘拉裂、前缘剪出现象,不及时治理将影响施工期安全及运行发电进水口建筑物的安全。后经多方案研究比选,及时采取“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坡面削坡+底部坡脚支挡+构筑排水系统”综合治理措施,边坡未进一步破坏。至今,治理后边坡经历了多次暴雨、水库蓄水和1次6.5级地震,通过巡视检查和监测表明堆积体治理后,处于稳定状态。

2 BT2堆积体地质条件

BT2堆积体整体厚度为18~48 m,牛栏江四级阶地后缘山体在长期地质应力作用下产生风化、蚀变,在重力作用下逐步卸荷、松弛,最后产生崩塌而形成。其主要由底部的原始残坡积层、中部崩塌堆积层及顶部残坡积层组成。残坡积层主要分布于堆积体顶部,主要为黏土夹碎石,厚2.5~6.3 m,碎石含量约占20%;崩坡积层分布于堆积体表层,主要为黏土夹碎、块石,厚2.3~16.6 m,黏土含量约占60%,偶见块石随机分布,结构松散;崩塌堆积层分布于堆积体中、下部,主要为块、碎石,厚6.8~30.5 m,结构松散,未见架空现象,中间局部见一层或多层碎石夹黏土层。堆积体为单向斜坡地形,其上下游侧均有冲沟[1-2]。

根据堆积体物质组成情况,分3种类型布置现场直剪试验:① 黏土为主的;② 碎石为主的;③ 黏土和碎石比例相当的,每一种类型按天然状态、饱和状态各做一组,共6组。BT2堆积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1。

表1 BT2堆积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

3 BT2堆积体滑动模式分析

堆积体破坏模式主要为2种:① 堆积体与基岩接触带参数较低,堆积体沿接触带滑动失稳;② 沿堆积体内部圆弧滑动。

从堆积体参数来看,经初步计算BT2崩塌堆积体内部圆弧滑动安全系数相对较高,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且达到最小安全控制标准的剩余下滑力较小,不是控制模式。堆积体与基岩接触带存在泥化情况,参数较低,堆积体沿接触带滑动失稳的可能性较大,安全系数较低,达到最小安全控制标准的剩余下滑力较大,是BT2边坡稳定分析的重点。

4 BT2崩塌堆积体稳定分析

(1) 边坡等级

由于复建213国道通过BT2堆积体前缘, BT2堆积体既属于公路边坡,又属于水库边坡。综合公路路堑边坡与水电水利工程边坡的情况,BT2崩塌堆积体边坡按水电水利工程边坡B类Ⅱ级边坡进行边坡稳定设计,稳定设计安全系数取持久工况为1.15,短暂工况为1.10,偶然工况为1.05。

(2) 计算方法及工况

采用陈祖煜[3]的土质边坡稳定分析程序STAB2005对BT2崩塌堆积体进行分析计算。由于风化岩体碎裂,采用土质边坡稳定计算,采用Spencer法。

DL/T 5353-200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中规定,B类水库边坡,边坡位于库水位上部,库水对其影响较小,地震设计烈度为Ⅶ度,考虑地震作用,根据运行期及施工期可能出现的情况,库岸边坡计算工况为蓄水后持久工况、短暂工况(暴雨或久雨)、偶然工况(地震)。

(3) 计算剖面

BT2崩塌堆积体从上游至下游的1-1′~5-5′共5个剖面进行计算。

(4) 213公路复建后BT2崩塌堆积体稳定计算成果详见表2。

据表2计算成果可知,2-2′~4-4′剖面各工况下安全系数均小于1, 1-1′和5-5′剖面安全系数大于1。BT2堆积体处于不稳定状态,计算与实际状态一致。

5 治理方案设计

5.1 方案选择研究

根据堆积体破坏模式及稳定分析成果,研究采取了2种治理方案。

方案1: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坡面削坡(挖除局部陡区域,防止局部失稳)+下部坡脚抗滑桩锚索支挡+排水系统。

方案2:中、上部只进行少量削坡,防止局部失稳,而在中、下部坡脚采用大断面抗滑桩支挡+排水系统。

表2 213公路复建后BT2崩塌堆积体沿接触带稳定计算成果表

方案1,上部削坡减载后,安全稳定提高效果明显,安全系数从0.815~1.130(1~4剖面)提高到了1.067~1.280,基本满足控制设计标准,仅3-3′剖面持久工况不满足要求。考虑继续全面减载开挖工程量太大,局部减载多个开挖面,显然既不经济亦不美观,所以下部3-3′控制范围内布设小断面抗滑桩。抗滑桩为直径2 m的圆截面桩,桩平均长为22 m,共10根,顶部设预应力锚索。综合措施实现了边坡安全系数完全满足规范要求。

方案2,根据堆积体滑动特点,分别在中部偏下和下部坡脚各布设1排抗滑桩。上排抗滑桩断面为5 m×7 m,平均深度34 m,共需要12根;下排抗滑桩断面为3 m×5 m,平均深度22 m,共需要20根。方案2工程量大,投资大,且需要在边坡处于失稳过程中、尚未实现新的平衡情况下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较大。

经综合比较采用方案一作为BT2推荐治理方案,详见图1~2。

图1 BT2治理方案平面布置图

图2 BT2治理方案典型剖面布置图

5.2 推荐方案详细设计

(1)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削坡治理设计

高程1 470.00 m以上全部挖除减载; 1 470.00~1 405.00 m按1∶2坡比削坡减载,在1 430.00 m和1 440.00 m分别设置马道,且1 440.00~1 470.00 m之间原布设1条施工道路,马道宽约2~3 m,施工道路宽5 m,减载后稳定计算成果详见表2。

(2)下部坡脚支挡

在堆积体3-3′剖面约50 m范围内213国道路肩内侧设置1排锚拉抗滑桩,平均桩长为22 m、直径2 m的圆截面桩,桩间距5 m,桩身嵌入基岩约为1/3桩长。在距桩顶1 m的位置设置1根2 000 kN级锚索,锚索伸入基岩,入射角20°,锚索平均长度40 m,锚索预加应力为1 000 kN。坡脚支挡处理后稳定计算成果详见表2。

(3) 坡面防护设计

削坡减载后出露基岩面采用锚喷、挂网、排水孔和随机锚杆措施。基岩面采用直径28 mm、L=9 m的锚杆与直径25 mm、L=4.5 m的锚杆间隔布置,间距4 m×4 m;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间距3 m×3 m,排水孔长度L=5 m,水平仰角10°,梅花形布置。喷C20混凝土厚度10 cm,挂网钢筋直径6.5 mm,间距0.2 m×0.2 m。削坡减载后覆盖层边坡坡面采用草皮护坡,并且设置排水孔,排水孔间距3 m×3 m,排水孔长度L=5 m,水平仰角10°,梅花形布置。

(4) 排水系统

堆积体边坡开口线周边布设截水沟、马道内侧布置截排水沟,与坡面的排水孔组成边坡综合排水系统。

6 安全监测设计及监测成果分析

在BT2堆积体设置2个主监测断面,代表性主监测断面详见图3。每个监测断面布置2套4点式多点位移计,3个表面观测墩和2个测斜孔;设置2个辅助监测断面,各布置3个表面观测墩。BT2主要监测成果详见表3,表3监测数据显示,BT2堆积体总体处于稳定状态。

BT2堆积体边坡治理后经历了2014—2017年共4 a多次暴雨;2014年8月昭通市鲁甸县6.5级地震,距离工程大约20 km,在工程区域范围影响烈度6度;2017年6月水库蓄水,2018年水位接近堆积体坡脚。经多次现场巡视检查未发现开裂、变形情况,多点位移计、测斜孔、钢筋计、锚索测力计监测数据均平稳,说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

图3 BT2主监测断面图

监测设备监测时段累计数据范围评价锚杆测力计蓄水前(2013.06~2017.03)-12.82~13.40 MPa蓄水后(2017.04~2017.11)-12.82~11.23 MPa累计应力整体不大,变化过程相对较平稳,暂无异常变化情况,蓄水前后累计应力变化不大,蓄水影响较小。多点位移计蓄水前(2014.07~2017.03)-0.43~2.03 mm蓄水后(2017.04~2017.11)-0.87~3.92 mm累计位移整体较小,变化过程较平稳,暂无异常变化情况,蓄水前后累计位移变化不大,蓄水影响较小。钢筋计蓄水前(2014.11~2017.03)-39.8~-9.46 MPa蓄水后(2017.04~2017.11)-46.26~-4.69 MPa累计应力整体不大,变化过程相对较为平稳,暂无异常变化情况,蓄水前后累计应力变化较小,蓄水影响较小。锚索测力计蓄水前(2015.08~2017.03)33.5~68.39 kN蓄水后(2017.04~2017.11)32.17~70.16 kN荷载累计损失量整体较小,变化过程较为平稳,体现该部较为稳定,暂无异常,蓄水前后累计应力变化不大,蓄水影响较小。测斜孔蓄水后(2017.05~2017.11)0.14~46.91mm累计位移整体不大,堆积体整体呈现稳定状态。

7 结 语

BT2堆积体形成机理是上部岩石逐步卸荷、松弛,最后产生崩塌,堆积于阶地斜坡上,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由于“切脚”开挖,边坡稳定失稳,发生变形、开裂但未发生大范围滑动。经及时采取“上部减载挖除、中部坡面削坡+底部坡脚支挡+构筑排水系统”综合治理措施,安全系数得到明显提高,满足设计控制标准。堆积体边坡治理后经历了暴雨、地震及蓄水影响,通过巡视检查与监测表明,边坡处于稳定状态。采取的治理方案有较好的安全提升效益、费用效益和快速消除安全隐患效益,有一定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堆积体坡脚抗滑桩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软弱结构面位置对岩质顺倾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单一挡土墙支护边坡安全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陕北矿区黄土沉陷坡面土壤有机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后退式注浆技术在隧道突涌堆积体加固处治中的应用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水动力型滑坡堆积体渗流稳定性数值分析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高密度电法在寻找泥石流堆积体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