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

2018-09-28

中国水产 2018年9期
关键词:放养密度金线亲鱼

水产养殖新品种

农业农村部第28号公告公布了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异育银鲫“中科5号”、福瑞鲤2号等多个水产新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宣传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一、品种概况

(一)培育背景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Regan,1904),又名小洞鱼,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鲃亚科(Barbinae)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营半洞穴生活,是滇池流域的特有种,分布于滇池及其流域所在河流、溶洞、暗河之中。滇池金线鲃,因其肉质鲜美而被列为“云南四大名鱼”之首。几百年前,徐霞客来到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由于滇池金线鲃的稀有和美味,清代文人师范也有一首描写滇池金线鲃的诗:欲泛昆明海,先问金线洞。洞水深且甘,嘉鱼果谁纵。罟师向预言:秋风昨夜动,内腴体外热,衔尾游石空。本畅清凉怀,转作羹脍用。或应上官需,或诣高门送。产非大避远,拟向天庭贡。我时获一二,不减熊蹯重。那羡瑶池仙,烹麟渝紫凤。滇池金线鲃也曾是滇池流域的经济鱼类,为沿岸渔民的主要渔获对象,但20世纪60年代以后,酷渔滥捕、围湖造田、水质污染和盲目引种威胁了滇池金线鲃的生存,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86年滇池金线鲃已在滇池湖体消失,仅在湖周少数支流的溪流和泉池中保存有少量个体。因此,1989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被列为濒危等级,2008年被IUCN Red List评为极度濒危物种。

为了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始对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的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进行广泛调查与研究,并从野外引种亲鱼,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珍稀鱼类保育研究基地开展保护、繁殖、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2007年滇池金线鲃首次突破人工繁殖,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成功实现人工繁殖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现已具备年产千万滇池金线鲃鱼苗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了滇池金线鲃的人工增殖放流,2009年至今,已累计向滇池流域投放滇池金线鲃鱼苗800万余尾。

滇池金线鲃个体小、生长慢,2龄性成熟,体重为25g;肉质虽好,但肌间细刺多、分叉;且易感染小瓜虫病、死亡率高。基于此,项目组开展生长快速、肌间刺弱化、抗病力强的滇池金线鲃新品种的选育,可提高滇池金线鲃产品的价值,同时,也为云南高原特色渔业和冷水性渔业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二)育种过程

1.亲本来源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的亲本是来自滇池入湖河流盘龙江上游牧羊河的野生滇池金线鲃。

2.选育过程

2004年~2007年间,基于前期对滇池金线鲃种群分布调查,从滇池入湖河流盘龙江上游牧羊河收集野生滇池金线鲃5000尾,作为繁育的基础群体。

F1代选育:2007年3月,从基础群体中,选择性状良好(健康、无疾病、无损伤、年龄4龄~8龄)的雌、雄个体作为繁殖亲鱼,进行多对多的人工授精,然后进行鱼卵孵化和苗种培育,获得F1代。然后,进行F1代的选育,筛选出生长性状较好(分别在1月龄、13月龄和24月龄)、简单“I”形肌间刺占比较高(24月龄时)、抗病力较强(1月~6月龄时)的个体,获得F1代选育群体,2龄成鱼平均体重28g。

F2代选育:2009年3月,F1代选育群体性成熟,从中选择性状良好(健康、无疾病、无损伤)的雌、雄个体作为繁殖亲鱼,进行多对多的人工授精,然后进行鱼卵孵化和苗种培育,获得F2代。然后,进行F2代的选育,筛选出生长性状较好(分别在1月龄、13月龄和24月龄)、简单“I”形肌间刺占比较高(24月龄时)、抗病力较强(1月~6月龄时)的个体,获得F2代选育群体,2龄成鱼平均体重32g。

F3代选育:2011年3月,F2代选育群体性成熟,从中选择性状良好(健康、无疾病、无损伤)的雌、雄个体作为繁殖亲鱼,进行多对多的人工授精,然后进行鱼卵孵化和苗种培育,获得F3代。然后,进行F3代的选育,筛选出生长性状较好(分别在1月龄、13月龄和24月龄)、简单“I”形肌间刺占比较高(24月龄时)、抗病力较强(1月~6月龄时)的个体,获得F3代选育群体,2龄成鱼平均体重36g。

F4代选育:2013年3月,F3代选育群体性成熟,从中选择性状良好(健康、无疾病、无损伤)的雌、雄个体作为繁殖亲鱼,进行多对多的人工授精,然后进行鱼卵孵化和苗种培育,获得F4代。然后,进行F4代的选育,筛选出生长性状较好(分别在1月龄、13月龄和24月龄)、简单“I”形肌间刺占比较高(24月龄时)、抗病力较强(1月~6月龄时)的个体,获得F4代选育群体,2龄成鱼平均体重40g,此时新品种育成,命名为“鲃优1号”。

从2007年开始,以5000尾牧羊河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群体,以生长为主要选择指标,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高强度选育,2013年育成遗传性状稳定、生长快、肌间刺弱化和抗小瓜虫病强的优良品种—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图1,图2为培育路线)。

图1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成鱼

图2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选育技术路线

(三)品种特性和中试情况

1.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主要优良性状

(1)生长快,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较未选育滇池金线鲃生长速度平均快37.0%。

(2)肌间刺弱化,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I”形肌间刺所占比例比未选育滇池金线鲃增长了78.5%,即肌间刺弱化了78.5%。

(3)抗病力强,相比于未选育滇池金线鲃,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小瓜虫感染死亡率降低了52.9%。

2.中试情况

2015年~2016年分别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文山州西畴县、保山等地区开展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的中试养殖,采取池塘养殖方式,养殖密度为260尾/m2~300尾/m2,共养殖1900余万尾,养殖面积263亩,养殖周期2年。

其中,会泽滇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1300万尾,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商品鱼比未选育滇池金线鲃体长平均提高21.5%,体重平均提高37.2%,“I”形肌间刺所占比例平均提高78.9%,新增产量41.2吨,产值1236万元;西畴龙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300万尾,相比与未选育滇池金线鲃,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体长平均提高19.5%,体重平均提高37.1%,新增产量21.45吨,产值643.5万元;西畴龙腾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养殖260万尾,新增产量17.6吨,产值528万元;保山养殖55万尾,新增产量11.8吨,产值354万元。

总体而言,中试中,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较普通滇池金线鲃苗种生长速度快,肌间刺弱化,且疾病爆发率低,个体一致性高,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

二、人工繁殖技术

(一)亲本选择与培育

1.亲本来源

为保证亲本质量,用来繁殖的亲鱼必须达到性成熟,且健壮无病,无畸形缺陷,鱼体光滑、体色正常,鳞片、鳍条无损,生长良好。避免将初次性成熟的个体作为亲鱼,也不宜采用进入衰老期的个体作为亲鱼。2龄雌亲鱼36g/尾以上,雄亲鱼30g/尾以上;3龄雌亲鱼45g/尾以上,雄亲鱼40g/尾以上。亲鱼允许使用到15龄。

滇池金线鲃性成熟后,肉眼可区分雌雄。雌鱼腹部有三个开孔,即肛门、生殖孔和泄尿孔,泄尿孔在生殖突起的顶端,生殖孔开在泄尿孔和肛门之间。雄鱼腹部只有两个开孔,即肛门和泄尿生殖孔,它的泄尿孔和生殖孔合为一个开口,统称为泄尿生殖孔。

2.亲鱼培育

冬春季要做好亲鱼的培育,促进亲鱼性腺的快速发育,以获得高质量的精卵,亲鱼培育的效果主要与饲料、水质等日常管理直接相关。

当水温达到16℃以上时,将分塘饲养的雌雄亲鱼合塘,雌雄亲鱼的配比一般按2∶1或3∶1,投放时应一次性放足,池塘培育时,亲鱼放养密度为20尾/m3~80尾/m3,玻璃缸培育时,亲鱼放养密度为20尾/m3~50尾/m3。饲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要求粗蛋白含量达到40%以上,投喂量为鱼体的1%~3%,每天投喂2次,上午10∶00,下午17∶00各一次。

水温控制在16℃~22℃,并且保持水温稳定。因为滇池金线鲃生活时对水质要求较高,所以每天注入新水,保持水质清新,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冬季平时每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1/3,并使用一次沸石粉、微生物制剂、石灰、底质改良剂等改善底质、水质。产卵前15天,每2天~3天换水一次,通过流水刺激,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

(二)人工繁殖

1.催产

滇池金线鲃的产卵季节为春季,一般3月~4月份大部分雌雄亲鱼已性成熟,催产水温16℃~22℃,最适水温20℃。当亲鱼性腺处于IV期末期时,此时雌鱼腹部膨大圆滚,肛门红润松弛,雄鱼普遍能挤出精液,即对性成熟亲鱼使用马来酸地欧酮(DOM)(按每公斤体重1mg)和促黄体释放激素(LHRH-A2)(按每公斤体重1μg)肌肉注射进行催产,雄鱼剂量减半。

2.人工授精

催产完后,注意观察亲鱼动态,一般效应时间为24小时,效应时间前2小时~3小时,每小时检查一次雌亲鱼,可轻压雌鱼腹部,若有卵粒流出,可立即人工授精,采用干法授精。用干纱布将雌雄亲鱼体表水分擦干,分别将性成熟的雌、雄亲鱼的卵子和精子从其腹部轻轻挤压于干燥器皿中,用鸡毛轻轻搅拌30秒后加入少许清水(以盖过卵精为宜),再搅拌20秒,让精卵充分接触受精,用清水清洗3次,然后将清洗干净的受精卵均匀泼洒粘附在预先经过清洗消毒处理好的棕片上,待孵化。

3.鱼卵孵化

鱼卵孵化采用微充气或静水孵化法,先将粘附着受精卵的棕片取出放入5×10-6g/L度的霉菌净水溶液中浸泡15分钟,消毒后取出放入20m2~50m2的孵化池中孵化,水温18℃~20℃,pH7.5~8.0,前四天每天对鱼卵用相同方法消毒一次,孵化池中用氧气泵增氧,经150h完成孵化。孵化期间,鱼卵需遮阳处理。

4.苗种筛选

根据滇池金线鲃仔稚鱼食性转化的规律,适时采用浆状物-轮虫-人工混合饲料的方式,出膜后几天内在育苗池的池壁四周,尤其是鱼池的四个角落集聚分布;随着卵黄囊的消耗,仔鱼开始有摄食活动,活动范围扩大到鱼池的四壁和池底;觅食能力进一步提高后,仔鱼主动集聚在浮游动物密集的区域,摄食大小合适的活饵。在仔鱼进入稚鱼发育前,仔鱼开始摄食人工混合饵料,而且摄食强度逐渐增强。捞苗方法:日出及日落前人站在池中,用绢网制成的抄网,将聚集的鱼苗整群捞出,随见随捞,集中一批,培育一批,同步同期培育。

(三)苗种培育

1.鱼苗培育

仔鱼期放养密度为8000尾/m3~24000尾/m3,稚鱼期放养密度为3000尾/m3~6000尾/m3,幼鱼期放养密度为1000尾/m3~2000尾/m3。

2.饵料

刚放入池塘的鱼苗,可投喂轮虫、蛋黄、豆浆及适口的配合饲料等。一般3日~20日龄鱼苗投喂轮虫,全池泼洒轮虫,使水中轮虫密度3个/mL~20个/mL,轮虫投喂前需经小球藻强化培养6小时以上。20日~45日龄投喂蛋黄、豆浆,20日~30日龄,投喂量为50g/万尾~80g/万尾;30日~45日龄,100g/万尾~120g/万尾。35日龄以上可在蛋黄、豆浆中拌入适量粉状配合饲料。

3.投饵量

养殖过程中,应根据鱼的体重、数量等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是按鱼的体重和水温来确定的。当水温10℃~14℃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水温为14℃~18℃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5%~2.0%;当水温为18℃~20℃时,投喂量为鱼体的2.0%~3.0%;22℃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0%。

4.日常管理

鱼苗养殖中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水质管理为中心,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1)巡塘

每天早上巡塘一次,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注意水质变化,了解投喂效果。下午可结合投喂或检查吃食情况巡视鱼塘,夜间容易观察滇池金线鲃的活动情况,夜间巡塘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清洗食场

经常清洗食场,坚持每月每立方水体用0.45mL聚维酮碘消毒一次。

(3)水质管理

每天注入新水,以更新水质,保持水质清新,有利于鱼苗生长,同时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减少鱼病发生。

(4)控温

一般要求水温在16℃~22℃,保持水温稳定。冬季控制在16℃~18℃,夏季控制在20℃~22℃。每天的8∶00、16∶00测量水体温度。

(5)工具消毒

所有的入水和接触鱼体的工具在使用前后均要消毒,做到专池专用,消毒药物可以选用高锰酸钾或强氯精。

三、健康养殖技术

(一)健康养殖(生态养殖)模式和配套技术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适宜在水温25℃以下的水体中养殖,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

池塘条件:池塘底质一般为砾石或水泥,水温10℃~25℃,溶氧不低于5mg/L,微流水,遮阳。面积20m2~200m2,水深1.0m~1.2m,有独立进、排水口,池底向排水孔以一定的坡度倾斜,以利于排水,应具备供电、供水、供氧、增温系统等。

鱼种放养:根据苗种大小,调整放养密度,仔鱼期放养密度为8000尾/m3~24000尾/m3,稚鱼期放养密度为3000尾/m3~6000尾/m3,幼鱼期放养密度为1000尾/m3~2000尾/m3,成鱼密度为200尾/m3~1000尾/m3。

饵料:养殖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跟养殖普通的滇池金线鲃一样,鱼苗的饵料为轮虫、蛋黄、豆浆等,成鱼的饵料为配合饲料,一般为沉性颗粒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0%。

饵料投喂:应根据鱼的体重、数量等来确定投喂量。一般日投喂量是按鱼的体重和水温来确定的。当水温为14℃~18℃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5%~2.0%;当水温为18℃~20℃时,投喂量为鱼体的2.0%~3.0%;22℃以上时,投喂量为鱼体的1.0%。

日常管理:与鱼苗期间一样,日常管理以水质管理为主,可参照鱼苗阶段管理办法。

(二)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滇池金线鲃“鲃优1号”易感染烂鳃病等细菌性鱼病,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和水霉病等真菌病,尤其是鱼苗。在捕捞、放养操作时要避免鱼体相互扎伤,加强水质调节,定期泼洒生石灰水。

1.烂鳃病

病原:鱼害粘球菌

症状:发病初期,鱼离群独游,后体色变黑,停止吃食。肉眼检查,可见鳃丝发白并粘有污泥,严重时鳃盖腐蚀成一透明小区,俗称“开天窗”。

防治方法:保持养殖水体清爽可在很大程度上防止该病发生。发病时,使用五倍子(先粉碎后用开水冲融)泼洒,每立方水体使用五倍子2.0g~4.0g,同时每公斤饵料拌氟哌酸1.0g~3.0g投喂效果更佳。

2.小瓜虫病

病原:多子小瓜虫

症状:虫体主要寄生在鱼体的体表、鳍条和鳃上,形成白色小粒状胞囊。严重寄生时,鱼的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的包膜,鳍条腐烂,鱼游动迟缓,漂浮于水面。个别寄生在鱼的眼部,造成鱼失明,可以引起饲养鱼类大量死亡,是土著鱼类驯养繁殖过程中的主要鱼病。

防治方法:养殖水体太瘦常常引起该病,要加强水质管理、消毒网具,并对新进入基地鱼类进行鱼病检疫。发病时每立方水体使用0.4g辣椒粉和0.15g生姜,加水煮沸30分钟后,连汁带渣全池泼洒,有一定效果。每立方水体用0.1g瓜虫灵,亦有一定的疗效,瓜虫灵(复合高聚碘六号)全池泼洒,每天一次,隔天使用,连续使用三次。

3.车轮虫病

病原:车轮虫

症状:寄生在鱼体的体表和鳃上,可能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的症状。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有的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可引起亲鱼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体0.5g~1g车轮净全池泼洒一次。全池泼洒虫必克(复方阿维菌素),浓度为0.06×10-6g/L,对车轮虫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4.水霉病

病原:多种水霉和绵霉

症状:肉眼可见病鱼身上或鳃上长着似毛一样的白色绵状物,病鱼食欲丧失,呼吸困难,游动缓慢。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万分之一的食盐和碳酸氢纳合剂(1∶1);或者使用霉菌净水溶液全池泼洒,浓度为5×10-6g/L,隔两天再泼洒一次。

5.出血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口腔、下颌、眼眶、鳍条基部等部位出现轻度充血,食欲下降,剖开腹腔,可见肠内有少量食物或无食物,随后出现明显出血,腹部出现腹水症状。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体使用1mL~1.4mL次氯酸钠溶液全池泼洒一次,每立方水体使用0.2g戊二醛全池泼洒也有一定效果,隔两天再泼洒一次。

6.肠炎病

病原:细菌性肠炎病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黑,食欲差或不食。发病初期,肠壁局部发炎,肠腔无食物,肠内黏液多;后期肠壁充血发炎呈红色,肠内只有淡黄色黏液,肛门红肿,有红色黏液从肛门流出。幼鱼受害时死亡率高,此病常与烂鳃病并发。

防治方法:每立方水体使用4.5g~8g土霉素全池泼洒一次,连续泼洒三天。每公斤鱼食投放肠炎灵0.02g~0.05g搅拌,每天喂食两次,直至症状消失。

四、育种和种苗供应单位

(一)育种单位

1.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2.深圳华大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3.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二)种苗供应单位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地址和邮编: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教场东路32号,650223

联系人:刘倩

电话:0871-65191652,13330493386

(三)编写人员名单

杨君兴,潘晓赋,王晓爱,杨坤凤,蒋万胜

猜你喜欢

放养密度金线亲鱼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不同品系及生长期金线莲的金线莲苷含量变化研究△
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黄颡鱼亲鱼培育的技术要点
地热水环境条件下促进家鱼亲鱼性腺发育提早成熟的关键技术
放养密度对泥鳅育苗效果的影响
花䱻亲鱼池塘套养培育及规模人工繁殖技术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深山种植金线莲走出致富路
放养小龙虾虾苗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