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控制对策
2018-09-28文/关歆
文/关 歆
药物残留严重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笔者通过在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中多年经验总结,提出了从养殖环境调控、苗种管理、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水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等多方面控制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对策。
中国是水产产业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居世界之首。水产品富含优质蛋白质,且味道鲜美,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材。水产品作为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其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关注。
笔者从2009年开始,参与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定期对水产养殖水体、底质进行监控,以了解养殖水体、底质中富营养化物质、有毒有害物质、药物残留的情况;2012年至今,参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对养殖、流通等各个环节水产品、养殖投入品的药物残留状况进行监测,其中包括对广东省珠三角、粤西、粤北、粤东地区的20个城市近3000个水产品样品的药物残留检测。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药物残留已成为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之一,有效控制养殖生产过程中水产品药物残留,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多年监测情况的分析,以及从养殖方、销售方等处观察了解到的信息,总结出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的控制对策。
一、优化水产养殖环境
水产养殖离不开水,水质好坏是影响水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部分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进入养殖水体中,造成了养殖水体污染。污染的水体导致水产动物病害增加,养殖户不得不投入化学药物预防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渔业水域环境的保护,控制渔业水域水源不受污染。
(一)做好渔业水域环境监测
定期对渔业水域环境进行常规性监测监控,重点对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排放量大的水源实施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提供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建立长期的监控机制和资料库。
(二)加强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一要控制渔业水域水源的不受污染;二要加大监督惩处力度;三要重视渔业水域水质的优化;四要积极开展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及时做好生态修复补偿工作。
二、加强水产苗种管理
外来水产品种引进国内培育繁殖已成常态。一些品种引进后,养殖户对生产和开发优质水产种苗重视度不够,苗种近亲繁殖严重,种质退化,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病害增多。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使用药物,以确保养殖产量和成活率,增加了药物残留的风险。因此,要加强水产苗种管理。
(一)做好水产苗种质量管理
强化水产苗种管理,严格执行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立健全苗种生产和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水产苗种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和销售记录,加强水产苗种药残抽检,提高水产苗种质量水平。对于条件不具备、苗种不合格、相关质量安全制度未建立、拒绝质量抽检或不接受监管的水产苗种场,要依法坚决整顿直至吊销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在苗种繁育期,重点组织对违法生产假冒伪劣苗种和使用违禁药物养殖厂家开展打击行动,促进管理制度的建立,保证水产苗种质量。
(二)推广使用优良水产苗种
某些养殖户对生产和开发优质水产苗种重视度不够,苗种近亲繁殖严重,种质退化,导致抗病能力下降,病害增多。为此,应大力推动优质苗种普及力度,提高名优水产养殖品种覆盖率;积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水产良种场和种苗繁育场,培育水产良种示范户,逐步形成种质优良、管理规范的水产良种生产供应体系。
三、推进现代水产健康养殖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清理池塘淤泥,淤泥中寄生虫和致病微生物孽生可能引起病害暴发;而密集式的水产养殖模式,容易导致水体承载过大,也容易引发病害暴发,使用渔药,造成药物残留。因此,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推进现代水产健康养殖方式。
(一)推广健康养殖技术
部分养殖户对水产动物的病害预防、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停药期等认识不准确,不能做到对症用药和科学用药。为此,相关部门应积极开展健康养殖技术培训,指导水产品养殖者合理地使用饲料、渔药,提高水产品养殖者安全用药意识。同时,规范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实施全程养殖记录,建立生产档案,完善投入品使用记录,确保养殖环节问题源的追溯。
(二)加快池塘标准化改造
中低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是近年来大力倡导和推行的一项用以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举措,能促进水产养殖业向安全优质高产的方向发展。通过对中低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设施,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养殖水体产出率和生产效益,基本达到“塘规整、基坚实、渠畅通、路成网、电到塘”的标准池塘要求。
(三)创建健康养殖示范区
按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原则,制订健康水产养殖行动方案,开展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抓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建设,监督养殖户填写生产记录、用药记录,强化渔药使用监管。积极推动水产养殖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向数量与质量、效益与生态并重的增长方式转变。
四、规范养殖投入品管理
某些水产饲料由于原料污染、饲料添加剂使用不规范等造成饲料中有药物残留,长期投喂这些饲料,就可能造成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蓄积。部分养殖户对水产动物的病害预防、药物的选择与使用、停药期等认识不准确,不能做到对症用药和科学用药。这都可能导致药物残留的情况。因此,要规范养殖投入品管理,科学用药。
(一)推广使用人工配合饲料
积极推广科学的投饲技术,扩大人工配合饲料使用范围,逐步改变依赖冰冻小杂鱼投喂的养殖方式。开展人工配合饲料质量抽检,公布抽检结果,大力宣传合格产品,引导水产饲料安全使用。
(二)加强对渔药的监管力度
为避免过多药物残留于水产动物体内,应进一步规范渔药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大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厉查处生产、经营禁用药的行为。
(三)积极研发无公害渔药
“无公害渔药”是利用天然药、自然药和有益生物种群进行养殖水生生物疾病防治和改善水生生物所处环境的药品,通称为“绿色水产药品”。它是一种安全无害的渔用药品,具有不破坏水生生物的生态平衡,基本不产生药物残留,防治效果较好,既能防治疾病又能保护生态环境等特点。为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和维护人类健康,在生产中尽可能多使用绿色水产药品。
五、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一)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
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必须要有完善的检测技术作支撑。因此,要进一步推进各级水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及时实现对现有仪器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强水产品质检人才的培养,提升检测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二)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力度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制度,形成多级互动、互补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对水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控。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开展定期和不定期质量抽检和专项检查,扩大水产品质量抽检范围和抽检频率,切实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三)推广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技术
积极运用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技术,为各市、县配备水产品药残快速检测设备,提升水产品质量实时检测水平,尽早将有问题的水产品筛选出来,以控制不合格产品上市。
六、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制度
(一)加快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进程
无公害水产品生产是市场准入的前提,是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强有力的保障。为此,要按照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水质质量标准,建立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保障产出的水产品无公害。
(二)搞好生产准入制度
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结合养殖证的发放、质量认证以及龙头企业名牌产品申报推进工作,以水产原良种场、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商品鱼基地、水产外贸加工企业等单位为突破口,强制实现生产准入制度。
(三)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对水产品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要加强质量检测和控制,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积极推行水产品标明产地、生产单位、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的制度。
(四)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
加快水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尽早实现水产品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质量安全责任可追究的科学管理机制和预期管理目标,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信息咨询网络平台,为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创造条件。
七、建立水产品安全性风险评估机制
安全性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质量安全政策及解决一切食品安全事件的总模式。目前,我国水产品受污染的危害评估模式还处于空白,一些污染情况未经危害评估就有新闻媒体暴露给消费者,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也给渔业生产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应该尽快培养一支危害评估队伍,建立水产品受污染的评估模式,开展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普查和危害评估工作,为政府制订质量安全决策、法规和解决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