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海上“修理厂”
2018-09-28海洋与渔业廖静
■ 文|《海洋与渔业》记者 廖静
巨大的船坞也可以在海上自由航行?乍一听,很是奇怪!
为什么要让船坞在海上航行呢?这在惠尔凯博海洋工程(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徐胜看来,理由很简单,就是由于远在大洋上的“受伤”船舰,它回不到船厂修理,这就派上用场了。
“这一项设计主要针对于南海南沙群岛、西沙群岛的军舰使用。”徐胜说,在和平年代,这种可以航行的船坞可以作为舰船、渔船的临时修理厂;而在战时,可以作为机动的舰船维修厂。因此,这个船坞也被称为南海可移动式军民两用船舶应急维修平台。该项目从2015年立项,大概 3个多月就完成了基本设计。在徐胜看来,就算去建造,也只要 7个月就能完成全部设计,落地难度不大。
我国南海海域约为350万平方公里,南沙、西沙众多岛礁的守护,需要大量的舰船,而这些岛礁远离陆地船厂,并且目前并不具备在这些岛礁上建设修船厂的条件。这样的设计发明正是基于此种考虑,才应运而生。据徐胜透露,该公司发明的这一款船坞,可以较远距离自航接纳受损船只。
在徐胜展示的模拟产品视频中,记者看到,一个平台样式长着数十米“四条腿”的船坞在大洋中稳定地航行,一旦遇到突发救援情况,它可以灵活下沉,接上因受损停泊在大洋上的舰船,然后行驶至水深不大于 100米的海域,则可以伸展出“四条腿”,站立在大海上,成为一个稳固的“维修基地”。
这种钢结构使用寿命大约在 25年左右,造价约为 1亿美元。徐胜表示,这样的平台可以救助3000吨左右的舰船,而配备齐全的军舰价值可能是数亿美元。这一款已经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船坞,正是看到了这一块市场潜力。
“很多时候,我们做发明设计的,主要是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设计出全新的产品。”徐胜称,目前这款设计还没被建造出来,一旦实施,将极大提升我国在南海各岛礁的居民生活能力和军事备战能力。“这款船舶可以自己自由升离水面,保证受损船只的维修质量和效率,避免因风浪造成晃动对维修的影响。”
据了解,这个项目通过调研南海海域船舶的实际需求,确定这款南海可移动式军民两用船舶应急维修平台的主尺度,并据此开展总体布置方案的论证与分析,进行船体结构的强度分析,桩腿与桩靴的强度分析,以及完整稳定性分析。据徐胜介绍,他们还根据南海海域的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数值计算,包括不同气隙下的风、浪、流的参数组合,浪流作用下产生的动态响应等;并完成了相关专业的研发设计图纸,目前已经送审船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