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机构改革中干部心理调适
2018-09-28李朝波
李朝波
2018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要“完善和落实谈心谈话制度,注重围绕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等重大任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及时为干部释疑解惑、加油鼓劲”。此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以及《关于地方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分别强调了要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在地方机构改革进程中“要着力统一思想认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全过程”。
当前,地方机构改革陆续启动,机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相较于中央和国家层面,地方机构改革牵涉面更广,涉及人员更多,改革难度也更大。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机构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之后,干部也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则是关乎广大干部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围绕广大干部的普遍关切做细做实思想政治工作,既是凝聚落实改革任务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重要契机。
一、关注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的交织性,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向来密不可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把握好思想与心理的交织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思想与心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大脑为物质载体所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从广义上看,人的思想是心理现象的一部分,思想是心理活动的高级产物,心理活动是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心理活动的质量决定思想水平的高低,而思想一旦形成又对心理活动起调节作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把握思想状况与心理活动状态的这种交织性,很多情况下,工作对象所表现出的思想不通可能不是觉悟水平、个人品德修养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心理活动质量不高,比如过度情绪化或者思维偏执等所导致的。在机构改革这样的特殊时期,尤其要强化思想状况与心理状态一体化考量的意识。充分意识到广大干部在面临变革时心理层面会出现应激反应,并由此产生思想上的波动。
机构改革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同时也是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机构改革所带来的种种环境改变,打破了原有的心理平衡,引发了一系列心理行为反应。机构改革牵涉相当一部分基层机构的裁撤、合并与重组,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业务和岗位的调整等。一些干部身处改革浪潮之中,由于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节奏被打乱,原有状态下的心理行为惯性与机构改革的外部推动力形成直接碰撞,由此产生心理应激反应,表现出对机构改革的焦虑、不安、彷徨等心理不适感。与此同时,机构改革本身是一个自上而下强势推动完成的变革过程,深处其中的干部对改革动向、进程进度、机构和岗位设置等利益攸关的事项都只能被动等待和遵照执行。这也就意味着,机构改革的进程伴随着各种不确定性,一些干部可能因对自身命运难以把握、对在改革中能否受益难以确定、对未来前途和职业发展走向难以预估等,而进一步产生焦虑感。此外,在机构改革的进程中,群体归属模式也急剧变化,旧的归属模式被打破,新的归属模式尚未形成,在这个归属模式的转换进程中,干部的心理归属恐慌必然会出现。此外,个别干部还担心在机构调整后可能出现“新官不理旧账”等潜在问题,为此在改革进程中会急于维护自身权益,在个人利益诉求上的情绪反应也会更加明显。机构改革带来的原有的心理惯性被打破、不确定性焦虑、心理归属恐慌等都有可能导致基层干部思想上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个从组织层面开展干部心理调适工作的过程。要聚焦促进心理适应和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这一核心问题,引入心理工作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切实提高广大干部主动适应变化和及时调节心态的能力,及时化解干部的思想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为新时代的改革发展汇聚磅礴力量。
二、把握利益诉求与情绪反应的交互性,将情绪疏导作为解决现实问题和化解思想波动的前置条件
改革往往伴随着利益的重大调整,基层干部个人利益的调整也在其中。在机构改革进程中,基层干部在个人利益诉求方面千差万别,职业发展轨迹的被迫转变、工资待遇的公平性、职务职级与岗位调整、其他历史遗留问题等都可能牵动基层干部的神经,导致不可预知的思想波动。个别干部可能因个人利益诉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出现较为强烈的思想波动,有的甚至可能发展为严重的不满和消极对立,成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重点安抚的对象。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会影响整个干部队伍的思想稳定,而且可能演变成上访等消极对抗行为,成为影响组织长期稳定的不利因素。
针对此类情况,做思想政治工作时,需要把握利益诉求与情绪反应的交互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决定了情绪反应倾向的积极或消极。干部的利益诉求作为一种需要,同样会诱发情绪反应。当自己认为合理的利益诉求被忽视或者未得到满足时,愤怒、不满、失落等消极的情绪反应也会伴随出现;而这种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当事人的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此时会愈发觉得个人的利益诉求是合理且必须要给予满足的,不愿意退让或妥协,陷入与组织的对立状态。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要做好对利益诉求的鉴别,确定利益诉求的合理性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如确实合理且能够解决,及时帮助当事人解决现实困难,情绪反应也随之化解,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也会自然显现。反之,若当事人的利益诉求本身不合理、难以满足或者由于历史原因解决起来比较复杂时,则需要从情绪疏导入手,将当事人的情绪情感体验置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把“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作为总的指导原则。遗憾的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习惯性地想要以理服人,倾向于通过反复摆事实、讲道理来安抚当事人,化解思想问题。殊不知,对情绪情感体验缺乏关注,与当事人没有共鸣感时,以理服人的效果微乎其微,甚至适得其反,最后可能出现“把能讲的道理都讲尽了,但思想工作还是做不通”的尴尬局面。
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当试图通过讲道理做通思想工作的做法无效时,就需要有意识地切换到情绪工作的模式——即积极关注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按照先处理情绪(谈心)、后处理事情(讲理)的原则进行深层次的情绪性沟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效果方面,情绪的影响占70%,而沟通的内容的影响只占30%,如果沟通的一方情绪体验不佳或者双方的情绪表达不对称,沟通的内容很容易被扭曲,最后造成沟通不顺畅、道理讲不通。因此,在对因利益诉求而导致情绪激动的工作对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提升情绪工作的意识和能力,把理顺情绪作为关键。首先关注并接纳对方的情绪化状态,通过有效倾听进行基于事实的、充分的同理心回应,尝试在情绪上找到共鸣,在当事人的情绪状态改善时,再逐步在解决现实利益诉求问题上找到共识,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推动当事人产生积极转变,从而疏通思想、化解不良情绪。
三、重视从个体适应到群体融合,在机构调整初步完成后着力加强群体思想政治工作,在干部队伍中促进心理相容
所谓心理相容是指群体成员在心理与行为上的彼此协调一致。机构改革进程中,干部思想状况既取决于个体层面的主动适应与调节,也取决于群体成员内部的心理相容。从个体到群体,从部门到组织,从一般干部到单位领导班子,新组建的群体如果能够心理相容,则有利于干部队伍的思想稳定,也可以在群体良性互动中改善个体的思想状态。因此,在完成机构的初步调整后,要高度重视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横向和纵向上促进心理相容,用良性的群体动力增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只有人和、心和才能促进事合、力合。群体思想政治工作正是致力于促进人和与心和,把推动群体的心理适应和心理相容作为机构调整后重要的思想引领的举措。加强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做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一是用仪式化的方式实现集体情感教育功能。将新机构的挂牌或成立仪式作为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在仪式上与干部一起回溯来时路唤醒初心、展望新征程强化使命,用跨时空的精神贯通和共时空的情感震颤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归属感、自豪感。二是将领导班子的融合作为本单位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先决任务。班子成员之间要有意识地迅速增进理解与互信,凝聚共识,形成以上率下的领导合力,在新单位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营造干事创业的积极氛围,让基层干部有方向感、目标感。三是把促进团队融合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正视机构调整后动荡期的存在,在强调业务融合的同时,着力促进人员的融合。推动各部门内部通过集体座谈交流、业余活动等方式快速融合,依托工会等群团组织设计和开展好全员性的或某一群体的团队建设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既为干部职工创设愉快的团队体验,又促进干部职工之间的相互交流,打破心理壁垒,拉近心理距离,促进心理相容。四是加强组织文化建设。为单位的发展勾勒出崭新的蓝图,形成基于行业和单位特点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分支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组织文化氛围,引导干部职工积极践行文化理念,用鲜活的组织文化塑造人、凝聚人、激励人,提升干部职工的整体精神风貌。
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性作用,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持续激发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心理动力
推动广大干部心情舒畅、充满信心、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机构改革进程中,要注重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性作用,激发干部担当作为的心理动力。面对机构改革的大环境,尽管广大干部深知“党员干部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能够做到坚决服从组织安排,但面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快速推进的改革,一些干部又容易感觉自身渺小,尤其担心自己多年的努力与付出可能会被淹没在机构改革大潮之中。当得不到价值认可的未来预期存在时,内心的迷茫和失落感就会出现,思想波动也在所难免。机构改革进程中乃至此后的更长一段时期,着力在广大干部中弘扬“砖头精神”“钉钉子精神”“老黄牛精神”等宝贵的精神,首要的是见证和认可广大干部多年来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坚守和辛勤付出,激发他们的价值感和荣誉感,为干部心理赋能,为新时代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多年来,正是一批又一批向上向善、敬业乐业的优秀干部的接力奉献,才创造了各行各业跨越式发展的繁荣景象。开展激励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认可干部积极进取、任劳任怨、不计得失、认真执行的优秀精神品格,对在平凡岗位的坚守者给予相应的价值认可,从细从实做好精神激励工作。在《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中同样强调要“做好平时激励、专项表彰奖励工作”,“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注重保护干部声誉,维护干部队伍形象”,这些都为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性作用指明了方向。要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着力在干部队伍中发现先进典型,树立标杆、表彰先进、带动整体,在干部队伍中弘扬干事创业正能量,在社会上传播干部队伍的好形象。要注重发掘具备“砖头精神”“钉钉子精神”“老黄牛精神”等精神品格的优秀干部,将其视为重要的组织精神财富,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加以弘扬,通过专项表彰等举措,以共同见证的形式认可他们的付出,让默默付出的干部有存在感,用存在感强化价值感和自豪感。与此同时,要注重在干部队伍中培育和传承职业精神,尤其是在当前随着干部队伍老龄化而来的新老更替转折期。以同样处于机构改革进程中的税务系统为例,据国家公务员考试网数据显示,2013年—2018年国税系统招录公务员合计约7.8万人,而据国家税务总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课题组的另外一项预测数据显示,到2020年仅国税系统将新增退休干部5万余人。在这种快速变革和人员更替期,要特别注意防止多年累积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动荡中被忽略和淹没,避免在干部队伍中出现职业精神和职业价值观断档的现象。为此,在机构改革后,要高度重视新老干部的职业精神与价值观的代际传承工作,通过老带新、退休交接仪式等多种形式,将蕴藏在老干部身上的职业精神传递给年轻干部,以此让老干部更有职业尊荣感,让年轻干部有职业使命感和自豪感。以此为纽带,在整个干部队伍中培育新时代的职业精神,确保在机构和人员调整的背景下,干部队伍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作风和精神不变。此外,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性作用还要注重多措并举调适干部心理生态,关注和维护干部的心理健康,拓展和优化职业发展通道,营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从而持续激发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