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渠四句”: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

2018-09-28刘书云姜辰蓉

当代陕西 2018年18期
关键词:张载天地精神

◎刘书云 姜辰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作为一代大儒,曾在眉县横渠镇设馆讲学,又被称为张横渠。时至今日,张载的“横渠四句”仍被竞相引用,人们称之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高”。

太白渭水蕴横渠

眉县,位于关中西部,境内不仅有秦岭主峰太白山,还有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眉县横渠镇,南眺太白隐隐,北临渭水依依,景致开阔。在这里,一处占地20余亩的古典院落倚街伫立。

这是宋代大儒张载讲学地“横渠书院”,元代后被改为张载祠。

走进院落,建筑俨然分明,庭院寂寂之中,似乎依稀还能听见当年的讲学声、读书声。近千年来,这里历经多次重建,原貌难觅,却仍有许多游人、学者前来拜谒追思。

今年70岁的邵春燕是当地一位普通的农民,8年前,她被招聘到张载祠做保洁员。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听讲解员讲张载,听游客谈张载,好学的邵春燕在打扫卫生之余,悄悄地看书学习,居然对张载有了很深的“研究”。

提起张载,她能够娓娓道来:北宋时期,张载入朝为官,晚年辞官归田,隐居横渠钻研学术,教书育人。他的学术思想在关中影响很大,学者都尊称他为“横渠先生”。张载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元成宗皇帝曾下圣旨,给张载修建祠堂祭奠他。

张载祠建筑颇具明清风格,错落有序,简朴肃穆。一批批游人漫步其间,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横渠四句”,品味简言宏义,少有喧哗嬉闹者。

在张载祠中,“横渠四句”以碑刻、题字等方式呈现,人们还能看到于右任遒劲俊逸的手书碑文。祠中有张载铜像和张载手植柏。手植柏高9.3米,枝干盘若蛟龙。虽然此树曾在明嘉靖年间的关中大地震中严重受损,树干残缺可见当时重创痕迹,但如今青枝直指天空,历千年仍具勃勃生机。

在张载祠中,保留着明、清、民国等不同时代《张子全书》的雕版,以及康熙手书的“学达性天”匾额,堪称“镇馆之宝”。祠内还设有碑廊,列有古今称颂张载的诗文,可供游人漫步欣赏。

1992年,张载祠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堂来去创关学

据史料记载,张载,字子厚,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天禧四年(1020年)生于长安(今西安)。

张载15岁时,父亲张迪在涪州(今重庆涪陵)知州任上病故,家人决定将其移棺至原籍大梁安葬。张载和5岁的弟弟张戬与母亲陆氏,护送父亲灵柩北归,他们越巴山、奔汉中。一日,行至定军山时天色已晚,他们一行决定夜宿武侯祠。晚上,少年张载思绪万千,在武侯祠的一处墙壁上写下“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表达了自己的立德修身标杆。后出斜谷至横渠镇时,因身上盘缠不足,又听说前方发生战乱,于是将父亲安葬于横渠镇南8公里的大镇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定居于此。

定居横渠后,张载一面奉母教弟,一面入横渠镇崇寿院读书,当时北宋的西北边境常常遭受外族侵犯,这一带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张载精心写成《边议九条》,远赴延安上书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将军,范仲淹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劝他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张载听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苦读。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38岁的张载赴汴京应考,时值欧阳修主考,张载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此后,三历外仕,两被召晋,从政约15年。从政之时,他办事认真,政令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化,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其间,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他的军事政治才能。

51岁时,因对王安石新政变法有看法,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依靠家中薄田生活,在少时读书的崇寿院讲学读书,“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两项实践。在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至今仍保存着张载实践的遗迹,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在庙堂来去的20年间,张载熟读四书五经,广采博纳众长,逐步建立自己的关学思想体系。

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因被举荐再次回京任职,冬十一月底,因病辞职西归途中,在临潼馆舍病逝,终年58岁。辞世时,仅有一个外甥在身边,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筹资将老师安葬。

张载墓坐落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来到墓园,时值盛夏,幽林密密,蝉鸣声声,青冢碑刻千载无言,拜谒者不禁肃穆而立,缅怀这位被后世追为圣贤的“横渠先生”。

“西铭”勘破识本真

在张载祠内,矗立着两块分别刻着《东铭》和《西铭》的石碑,《西铭》取自《正蒙·乾称篇》,著名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就出自这篇短文。“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自古以来,对历代文人学者来说,《西铭》的影响力更胜于《东铭》。在《西铭》这篇短文中,张载精心设计了一个“民胞物与”“大君宗子”的大同世界,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民都是同胞,万物都是同伴,人人都是天地的儿女,大家尊老爱幼和睦相处;连君主(皇帝)也只是天地之子中的一员。

这种思想的提出,在当时来说非常大胆。二程的弟子杨时就曾给程颐写信,质疑《西铭》“恐其流遂至于兼爱”。南宋林粟指责《西铭》中的“大君宗子说”是“乱位乱伦,名教之大贼”。

游人在张载祠听讲解

但无论封建卫道士如何咄咄逼人,《西铭》的平等思想、进步意义,仍被许多学者认可、传扬。“一琴调舜曲,半壁写西铭”,是许多文人学者的追求。文天祥也曾作诗云:“西铭一篇书,顺事为大义。”

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对《西铭》最为重视。他认为,《西铭》讲的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精神境界是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统一。

《西铭》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在今天看来也不过时。现代学者认为,在社会伦理层面,每个人都应该尊老慈幼,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都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将那些“疲癃、残疾、惸独、鳏寡”者视为自己的兄弟,给予同情和爱护。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蕴含着建立在天人一体、万物同根基础上的博爱精神,倡导了仁爱忠孝的伦理情怀,这也是《西铭》的核心精神。历史上,“民胞物与”激励着仁人志士救国家于危难、拯生民于涂炭。在今天,它仍旧启示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关怀社会、关注民生,自觉肩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四为”精神耀古今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载于《张载集·张子语录》中,是张载思想中最为后世称道、影响最为深远的学说。

今年64岁的张世敏是张载第28代裔孙,现在仍居住在横渠镇。他也是第一任眉县张载祠文管所所长。他说,关于“四为”的宗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是张载为自己一生树立的宏伟抱负和理想追求。宋代以来很多学者和政治家如朱熹、文天祥、王夫之、冯友兰、张岱年等,都将“四为”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精神追求。

文化学者肖云儒则认为,“横渠四句”以简明、准确、晓畅、深邃的表述,确立了人的内在价值和生命主体精神,确立了人对天地自然、对民众社会、对文化历史的崇高责任。

张载学术文献集成与理学研究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林乐昌认为,“横渠四句”前三句,意在为社会奠立长久的精神文化根基,体现了张载的远见卓识。“为万世开太平”则是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经典表述,也是最具中国风格并影响至今的大国和平理念。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学智说,“四为”涉及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道统传承、社会理想,展现了张载博爱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意识。

这四句话被后世推崇,不断品读,萦于怀的是天地、生民、往圣、万世,囊括的是宇宙乾坤,其宏阔与博爱已然超越了古人贵之的“忠君爱国”,光耀千载。多年来,“四为说”被人们多次引用,滋养着一代代国人的精神世界,影响更是广至日本、韩国,其中所阐发的中华文化昂扬不息的理想信念,至今仍具有极强的精神感召力。

猜你喜欢

张载天地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不与乞丐拼下限
会员天地
交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