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

2018-09-27贾路路

经营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国家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

摘 要 保证经济总量中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一直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即解决现实生活中“生产什么”和“如何生产”的供给端问题的同时,也要处理好需求端问题。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平衡问题。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部挑战,如何把握已有的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与新时代下的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回顾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的发展脉络和作用机理,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当前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 供给管理 财政政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家治理 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决定国民产出和价格水平,自从市场经济出现以来,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就产生了。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一直是各个时代宏观经济管理追求的目标,但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思想流派对供给与需求端的强调是不一样的。就供给端而言,因为不同流派基于的经济环境和认识的不同,所以得出了不同的财政政策理论。

一、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的内涵

供给型财政政策更多地表现为国家通过政策工具如税收、支出和法律等政策给予生产主体尤其是企业更多的优惠,具体来说有降低企业所得税,降低增值税等税收政策;增加对企业的补贴等支出政策;保障企业的各项合法权利,保障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配置,维护市场秩序的稳定等法律政策,以此来通过政策性工具达到降低企业负担,提升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生产端的活力,实现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供给侧的财政政策一般作用于实体经济,并且考虑到生产的周期、资本的循环、行业的特征,所以供给侧的财政政策一般具有长期性、结构性的特征。

二、供给型财政政策的理论发展

作为经济学鼻祖的亚当·斯密是宏观财政理论的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国富论》集中地阐述了关于供给型财政政策的主张。

斯密的《国富论》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为了实现增加国民财富的目标,斯密认为主要原因就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从供给要素的角度找到提高生产力的内在动因,斯密认为提高生产力的起点就是分工,斯密认为财富的源泉来自分工后的劳动,也就是肯定了分工对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于国民财富的提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目标也是实现国民财富最大化,强调国家生产的重要性。李嘉图强调:“赋税是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产品中由政府支配的部分;它最后总是由该国的资本中或是由该国的收入中支付的。”也就是说,李嘉图将税收归纳为来源于资本和收入两个方面。而且“凡属赋税都有减少积累能力的趋势。赋税不是落在资本上面,就是落在收入上面。如果它侵占资本,它就必然会相应地减少一笔基金,而国家的生产性劳动的多寡总是取决于这笔基金的大小。如果它落在收入上面,就一定会减少积累”。

萨伊也是一位供给型财政政策的宣扬者,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标就是揭示财富的由来和获取方法。在其经济学说中,萨伊首先就是将生产、分配和消费独立开,就生产而言,萨伊提出了“所谓的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而效用的生产是通过劳动、资本和自然力(土地)协力创造出来的,所以萨伊强调了资本积累和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关于生产要素的配置,萨伊继承了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各种资源会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進而实现国民财富的最大化。

到了近代,强调供给端的流派主要是供给学派。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的需求型财政政策是滞涨的原因,而重新拾起了萨伊定律。他们认为生产才是整个经济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凯恩斯的需求型财政政策忽视了劳动、储蓄、生产和资本等重要的供给要素,是一种本末倒置。于是,供给学派主张重回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而财政政策的重点就在于刺激生产,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重视供给一端的要素管理而非刺激消费。

三、新时代的供给侧改革

当前中国的经济问题十分复杂,主要问题是结构失衡和创新能力不足。结构问题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标志着新供给经济学开始融入我国的实践和改革大业。

(一)供给侧改革是对已有供给型财政政策的继承

已有的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从斯密、李嘉图等古典学派再到以拉弗为代表的供给学派,都是从宏观经济的供给端出发来思考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出发点。当前供给侧改革也强调了宏观管理中三个重要的要素——结构调整、创新和制度供给,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正是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的。

当前,我国经济存在有供给无需求、供给体系低效率抑制了有效需求、有需求无供给等三个方面的供需失衡,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重组及改良,同时对管理及制度进行创新,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以实现经济“质量、效益”基础之上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而言,供给侧改革是对已有的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的继承,是从供给端出发,从生产要素端寻求政策着力点,改善宏观的供给环境。

(二)供给侧改革是对已有的供给型财政政策的创新

传统的供给思想强调的要素投入主要在于劳动和资本,这也决定了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经济体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中国之所以短短几十年改革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的正是简单的劳动和资本要素的大量投入形成了规模经济。但是进入“新常态”,首先是劳动力,随着现代产业部门对劳动力的不断吸纳,曾经的“民工潮”转变为“民工荒”。其次就是投资,就整个宏观经济而言,投资不仅面临着边际收益递减的变化,也存在投资结构的选择问题,过去粗放型增长模式下的增加投资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了经济不可持续、环境污染严重、资本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最后就是供需结构,随着技术进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在部分领域内会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新常态经济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已经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成为主流,旧有的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消费出现的新动态。国内消费者存在多样需求,然而有限的资源并未得到相应配置,从而造成了所需产品的稀缺。供需结构性问题倒逼创新驱动下的供给侧改革,宏观管理要求对市场进行结构性调整,以满足消费者现实存在的新型需求。

就宏观经济主体而言,古典经济学主张政府扮演“守夜人”角色,企业是主体,要从资本和生产率的角度进行宏观管理。而供给学派仍然强调市场中企业的重要性,政府应当减税来保护民间资本,给予社会再生产足够的动力。但是新时代推行的供给侧改革不认同像美国供给学派所主张的那样简单退回到古典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放任时代,在改革主体上,强调市场、政府各有所为,并考虑到了第三部门的多主体与两者的良性互动。在政策的着力点上,突出强调了结构、创新和制度供给在改革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制度供给的认识与重视,将各种要素的供给问题纳入紧密相连的制度供给问题的分析体系。

在具体的主张中,供给侧改革要求企业要以产品的创新来带动市场需求,以技术的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成本,以管理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而作为政策主导的政府,首先就是要提供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相关制度的创新来保护企业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以激励创新;其次就是通过财税制度的创新,对绿色产业、新兴产业、战略产业给予扶持和合理引导,减少不合理的干预以降低制度成本;最后就是宏观管理的重点要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针对产业特点、行业趋势及在世界所处位置制定因时而异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作者单位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作者简介:贾路路(1992—),男,河北邯郸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产品供给。]

参考文献

[1] 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J].财政研究,2014.

[2] 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

[3] 黄剑.论创新驱动理念下的供给侧改革[J].中国流通经济,2016.

[4] 刘辛元,刘秀光.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理论演进与政策分析[J].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学,2016.

[5] 付敏杰,张平.供给侧改革中的财税[J].财税论坛,2016.

猜你喜欢

国家治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十三五”规划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研究
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