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能否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2018-09-27李巧真周序
李巧真?周序
新高考改革在浙江、上海试行之际,“发展核心素养”在我国也搞得如火如荼。那么,新高考和核心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人说,二者在时间上的同步不是偶然的,新高考强调不分文理、强调学生自主,其实就是为了给核心素养的培养拓展空间,因此新高考的实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人说,高考无论怎么改,应试教育始终都改不掉,因此新高考改革未必就能成为核心素养的福音。孰是孰非,耐人寻味。
一、核心素养和知识的关系
在不久之前,我们还把上学的目的称为“读书”“学文化”,无论是“书”也好,“文化”也罢,其实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现如今,上学的目的变成了“培养核心素养”,那就必然绕不开知识和素养之间的关系。从欧盟、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我国教育部各自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来看,许多内容只能说和知识“有关”,如知识的学习或者知识的运用,但关于知识本身的内容,如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内化,所占比例并不高。如此看来,知识的存在似乎对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种阻碍,以至于有人提出,要“用‘核心素养向‘知识本位开战”。但若要说知识越丰富的人,其核心素养就越低,也不大好理解。比如,一个对垃圾分类知识缺乏基本了解的人,是不大可能真正落实“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爱国主义教育如果脱离了国家的历史文化、物产资源等知识性内容,也很难事半功倍。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非但不与核心素养对立,反而应该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或者说,知识就是核心素养的一个必要组成
部分。
二、分数多少与素养高低
“高分低能”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一個常见词汇,不少人用它抨击高考制度,认为高考导致学生分数高,能力低。如果替换成“时髦”的表达,那就是为了追求分数而牺牲了核心素养的发展。“高分低能”这个词虽然常见但并不严谨。我们很难说清华北大每年录取的高分考生都是“低能儿”,也不大可能有哪所高校为了招收核心素养高的学生,就按高考分数从低到高录取。所以说,“高分低能”只不过是人们对高考制度不满的一种表达。更确切地说,它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宣泄,但并不是一种写实的描述。核心素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学生人文底蕴较为深厚,自主学习的意愿较浓,那么他就更有可能在高考当中获得高分。尤其是,当我们认识到知识原本就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或者说是核心素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的时候,高考对知识的考查,其实也就是对核心素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的考查。分数越高,至少可以说明学生的这部分核心素养发展得越好。
三、新高考改革对落实核心素养的意义
既然考知识就是在考素养,那么高考应该不至于遭到千夫所指。但问题在于,传统高考对知识的考查往往被异化为对应试技能技巧的考查。一个文采精华、出口成章的学生,其高考作文分数未必高于一个熟记作文模板、写作套路的学生;一个在美国生活三年的高中生,在面对高考英语选择题、改错题的时候,也不一定能做到易如反掌。因此就传统高考而言,与其努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不如多背些答题套路、多搞点题海战术来得实在。在这种情况下,高考的备考方向自然和核心素养的指向背道而驰。
新高考改革虽然未能彻底解决片面应试的问题,但在淡化应试技巧的重要性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高考文理二分的年代,一个对历史不感兴趣但却不得不“被迫”学习历史的文科生,更容易用教师提供的答题套路来代替自主分析;一个物理成绩不好但选择了理科的学生,也可能是在没有理解物理原理的情况下死记公式。但当文理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学生可以自主选科的时候,上述情况便有所改观。虽然绝大多数考生都是根据自己平时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选择高考科目,但通常高分科目往往也是自己兴趣较大的科目。因此,带着较强的兴趣学习,模板、套路的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学生的自主思考、主动分析的比例自然会有所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高考分数就更能体现出学生知识掌握水平的真实情况,而不是应试技巧的熟悉程度,这个时候“通过知识水平反映素养高低”自然也就不再是一句
空话。
(作者单位:1.厦门市江头中心小学;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