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
2018-09-27顾明远
顾明远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统篇谈论如何做一名君子。全书“君子”二字出现107次。怎样才是君子,孔子没有做出一般的定义,而有各种提法,总体上讲是指有道德的人。《论语》开篇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就是君子吗?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篇》)孔子对君子提出许多要求。
第一,君子要孝敬长者,友爱兄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篇》)对于孝,孔子更重视尊重,敬爱。所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 (《宪问篇》)又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实。”(《乡党篇》)和乡亲一起饮酒,必须等长者先出去,再出去,这是敬老的礼节。
第二,君子要有仁德,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篇》)君子一顿饭的时间不离开仁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不离开仁德。
第三,君子要讲义。义,就是合宜、公正、道义。君子的一言一行都要思考是否合乎公平、道义。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篇》)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篇》)这九思都是符合君子的品格的,最后讲到义,要思考获得的是否合乎道义,所谓取之有道。言语和行为都要讲信义。孔子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命也义。”(《公冶长篇》)四种行为合乎君子之道:行为恭敬,做事敬业,恩惠百姓,差役人民合乎道义。
第四,君子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先行而言而后从之。” (《为政篇》)又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篇》)君子要把自己的理想付之行动,而不是挂在嘴上。孔子批评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
问篇》)
第五,君子要严于律己,善于向他人学习。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篇》)又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不要怕人家不了解你,只怕你不了解别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篇》)君子只怕自己没有能力,而不应怕人家不知道你。要虚心地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篇》)君子知过便改,改了就不是过错了,错了不改,才真正是过错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
公篇》)
第六,君子谦虚而不骄傲。孔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篇》) 君子的胸怀是敞开的,言行是光明磊落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篇》)君子默默做自己的事,而不與人争。所谓“君子无所争。”(《八佾篇》)又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篇》)君子谨慎而不与人争,不结党营私。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篇》)所以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篇》)君子的过失,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他的过失,人人都能看清楚;他改过了,大家都会敬仰他。
最后,子张问孔子,君子的五美是什么?孔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食,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日篇》)这就是君子的美德。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