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设问观察法和学科实践力培养
2018-09-27冯丹
冯丹
主动设问观察法适用于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世界、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非常强调学科实践力培养,我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学科实践力强调的是活学活用地理学科知识,在真实场景里实践所学所思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真实场景中的实践能力来自对理论知识的深刻把握,以及发现问题的眼睛,而发现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主动设问观察法进行培养。它是一种学习策略,需要特别的教学方式,以及特别的学科领域课程来承载。我校自2004年起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夏令营,后来又开设了自然力课程的选修课,在找到承载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创新落地自然力课程是必然的。
2005年,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我接触到了香港大学理学院陈龙生教授的观察法。按照他当时的思路,培训学生可以在室内,创设错综复杂的文本案例给学生,让他们用已学的观察法甄别事实和观点,达成提出问题的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主动设问观察法。其特点如下表:
学生讨论学习的过程,我把它归纳为“131”和“152”学习步骤。
“1”是第一天需要了解整个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介绍事实和观点的甄别意义,两者的区别,以及每天学习PK的流程,发言的注意事项。
“3”或者“5”是用三天或者五天时间不断演练事实和提炼观点,并按照流程做对抗性小组间分数的记录,表扬、鼓励获胜者。
“1”或者“2”是用一个或者两个事先準备好的综合性问题来检验学生几天的训练是否合格。
两种不同的学习步骤的差别,在于此次思维学习过程的时间长短。在中级自然力课程7天项目里,使用“131”比较合适;在高级自然能力课程10天项目里,使用“152”比较合适。假如是营地课程3天以内的课程,可以取消中间的“3”或者“5”,直接进行前后两个环节即可。后续活动演练中,我们还增加了“磨砺棒”“鼓励圈”“感恩卡”“打徽章”等不同的游戏环节,加强整个项目的黏合度和效果。
学会区别事实和观点是主动设问观察法最重要的一个指标。通过区别这两种概念,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调整观察世界的角度和侧重点,提升在户外各类场景活动中的专注度,培养他们科学严谨地表达后续发现的问题的行为习惯。经过训练后,很多学生最大的变化是不再一味地接受他人毫无逻辑乃至负面的观点,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当然,这类训练也可以作为自我修为的一个延伸,例如在日常交往中,只描述他人的行为不予以道德的评判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要区别于这两种概念,首先需要观察周围的世界,并记录下今天观察到的事实。
案例一:适用于区别事实和观点的演练
区别事实和观点,是我们准确表达自我观点的第一步。下面句子里哪些描述的是事实?请挑选出来:
1. 这里的人非常穷。
2. 我不喜欢这次行程的安排。
3. 这里的人喜欢吃辣的。
4. 河南博物院是我参观过的最高端的博物院。
5. 今天我看见了红色沉积岩。
6. 草方格内的草类大多是枯死的。
7. 今天我经过的三个加油站油价都不一样。
我的意见是:
1.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不统一。你可以用以下的字眼表达:“这里的人告诉我,他们每个月人均收入低于500元,相比我周围的朋友,他们太穷了。”
2.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不统一。这是你的感受,所以其他人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3.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不统一。你可以用以下的字眼表达:“这里的人每天吃饭的时候都必须有一个用辣椒炒的菜,看来他们非常喜欢吃辣的。”
4.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不统一。“最高端”是你对河南博物院的一个评判,而且评判的标准比较模糊。可以这样说:“河南博物院有国家级一级保护文物XXX件,是我参观过的博物院里收藏规模最大、文物级别最高的。”
5.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一致。前提是白天老师带领学生去实地观察了红色沉积岩。
6.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不统一。你可以用更准确的数据表达你的观察:“草方格内一共有X种草类,大概有2/3株的草枯黄了,我猜它们已经死了。”
7. 你的意见是事实的话,我们的意见一致。
其中最容易引起学生争论的概念是“观点到底是什么”。经过多次的辩论,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观点”的理解不一样。一般而言,低年龄段的学生倾向于把自己的感受当成“观点”,高年龄段的学生偶尔也会发出感叹,例如“好烦”“好开心”“最喜欢”,还有大部分都是不加事实佐证的评论,例如“最高贵”“最气派”等等。教师需要让他们注意到这类评判有可能会给观察到的事物增加不必要的标签。另一类“观点”似曾相识,也就是“似是而非”的一些观察。这类观点正好是我们展开质疑及提问的关键,假如可以加以论证就是事实,假如无法通过论证并且找不到依据,恰恰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可探究问题”。(如图1)
上表中,第5类的(1)和(2)都是较理想的观点呈现方式,这些观点反映了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有针对性地收集了素材。培养学生主动设问观察能力的第一要素就是引导其甄别所观察或者访谈对象告知的内容是否属实,或者是否是一个推理。当然,更要知道自己是否形成了评判类结论。这些对后续问题的发现及研究都有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了思维培养的第二阶段的需求。例如,第5类的(2)是多个事实推导的结论,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开展后续研究,看当地工业污染是否严重。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另一种呈现工具“设问脑图”。限于篇幅,不在此展开了。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实习编辑 陈术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