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探索
2018-09-27张逸颦
张逸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让学生写出真实而有新意的作文呢?本文就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反弹琵琶,创新主题
相信不少语文教师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看到学生胸有成竹地回答“懂了”,心中满怀欢喜;然而,等到学生将作文交上来的时候,认真一看,却大跌眼镜——不少学生的作文是胡摘乱抄、毫无新意的。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提前一两天将作文要求告诉学生,让他们自主构思,确定主题。等到师生交流习作主题时,邀请作文水平不一样的学生一起来分享,并根据回答情况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反弹琵琶法”(反向立意法),突破思维定势,从常规的反面入手,使作文独辟蹊径,饶有新意。例如,在指导以“父母的爱”为主题的作文时,我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爱”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并鼓励学生从常规话题的反面进行积极探索和挖掘,让学生了解父母的“过分的爱”是会限制个人的独立成长的,让他们知道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而不需要父母的溺爱),也需要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以此为主题进行写作,作文会更显新颖,更有张力。
二、另辟蹊径,创新内容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生活是写作灵感的源泉。曾经有一位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真的不知道写什么,只能查查作文选,把能用的事例抄下来。例如,上次您让我们写关于‘母爱的一件事,作文选里很多作文都是围绕‘我生病了,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这样的主题来写的。”学生没有留心生活上的细节,怎能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呢?针对这种情况,我积极引导学生做生活上的有心人,用心去感受生活,发现生活细节,收集生活材料,并将找来的材料分享给班里的其他同学,我也把生活中有新意的材料分享给他们,让学生了解哪些生活材料是有新意的、有价值的。渐渐地,学生也能自主找出生活中的新材料,并习惯于将它们与同学分享,其作文也变得更加充实,内容也更有新意。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和自身的引导作用。例如,当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写景题材时,学生倾向于依样画葫芦,把自己以前的作文照搬过来,不是按一年四季来写景,就是按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来写。对此,我及时引导:写景不能单单写景,应该适当地描写生活的场面。这时,一位学生另辟蹊径,他这样写道:“……人民公园里,一位位大妈手挥扇子,翩翩起舞;一个个太极爱好者手脚舞动,挥洒自如;一群群小不点牵动着手中的线,让风筝飞呀飞……”这愉悦动听的音乐,这舞动人心的场面为美丽的自然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可见,学生先构思,教师再引导,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独具匠心,创新结构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就像奇勢迭出的山峰一样耐看。然而,出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平铺直叙的,没有任何曲折起伏。对此,我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耐心讲解倒叙、插叙、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的运用,并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总分式”“对照式”等文章结构,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阅读课外书时注意分析文章结构,在写作时则大胆创新文章结构,写出新意。
四、别开生面,创新表达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语言干瘪、苍白无力是小学生作文中的常见问题,要让学生的作文富有新意和可读性,还需在“创新表达”方面下功夫。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词语运用上进行创新,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读书成长册”,在进行阅读时,积累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好词佳句,并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句式描写自己的小伙伴,他们的表达“各尽其妙”:“我的小伙伴像猴子的屁股——坐不住”“我的小伙伴像老虎的屁股——摸不得”“我的小伙伴像大象的屁股——推不动”。可以说,这种做法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我还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句式变换的训练,要求学生在习作中根据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相关句式。例如,学习了《穷人》之后,我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之后的一段对话。学生认真查看“读书成长册”,并与同学、教师用心交流,运用了不同的句式,较好地完成了续写任务。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