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的课堂:将现实关切作为战争史教学生成的支点

2018-09-27赵昕陈萍

广东教育·综合 2018年8期
关键词:志愿军战争现实

赵昕 陈萍

很多战争史教学,过多关注战争本身,对战争史中“人”的关注却严重缺失,导致不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难于形成。本文以统编历史教材《抗美援朝》一课为例,探讨其中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一、走近战争史中的人,在情境体验中怡情

张汉林老师认为“没有‘人的历史教学,往浅里说,干瘪空洞,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往深处说,失魂落魄,有悖于历史教学的真谛。在历史教学中,发现本应存在的‘人,是正本清源之举”。我们的历史课堂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的本源,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或相关史料的呈现,创设情境,让历史人物“说话”,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受历史人物的存在价值及精神世界。

在《抗美援朝》一课中,通过模拟访谈节目《对话老兵——“我们的战争很残酷”》,走进志愿军之行。

主持人:欢迎抗美援朝的老兵吴子庭吴老先生来到我们的现场,希望今天您能为我们讲讲您在战场上的亲身经历。首先,我这里有一份当年交战双方的实力对比情况分析,请问,当时的您和战友面对这样的情况,是怎么想的,对于出兵援助朝鲜这个决定,是否犹豫过呢?

吴老:当时入朝的志愿军可不全是“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的,战争进入到第一阶段末期,由于战事需要,中央军委急电我所在的兵团迅速入朝,情况紧急,战士们坐的火车又因故停了两个多小时,所以我们是爬铁道悄悄进入了朝鲜。战局不允许我们犹豫,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更不允许我们犹豫,看看美国的行动,我们又岂能犹豫……

通过模拟人物的对话,创设情境,架构起现实通往历史的桥梁,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特定时间和空间去了解这场战争。

二、剖析战争相关问题,在启思中深化认识

“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的问题设置,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有效思维,带给学生更优化更多元的思维视角。以问题引导思维,以思维触发情感,以情感指引行动,从而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战争史与人的联系。

例如,关于战争结果的认识,通过以下三则材料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材料1:“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中国革命胜利后起了深刻变化的亚洲历史的前进车轮,是侵略势力所绝对不能扭转的。……这对于保障远东的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材料2:“我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

材料3:“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

——英国学者奥内尔《清长之战》

这三则材料是以三位人物的观点为出发点,让历史人物自己说话,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战争的结果和影响,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读,站在历史人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发了思维的碰撞,开始从不同人物的角度来思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我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成 ,而这个“思”所依托的是“史料”,历史教学离不开史料的运用,教师更应该善于运用史料,给学生创设更有利的探究背景,让学生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接受知识,感悟情感。

三、在对话互动中生成,启发学生学有所思

英國历史学家卡尔曾说:“历史是现实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历史的思想正是产生在这种对话之中。通过情境的创设,启发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感。循序渐进的疑问能激荡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历史材料实现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对话,并把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指引现实的生活。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为学生情智素养的生成创造提供条件。

例如在学习了“抗美援朝”的主要内容之后,在学生知识储备和情感体验达到一定程度时,铺设一个学生与志愿军对话的场景,让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表达自己对志愿军的敬重。

主持人:吴老,这场战争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朝鲜半岛的局势依旧紧张,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吴老: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我已经80多岁了,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回首往事,仍然有多少次梦回硝烟弥漫的上甘岭战场,回忆那些曾经一起在朝鲜战场上战斗和牺牲的战友。首先我真心希望那些牺牲的战友能重新回到祖国的土地上,同时也祝愿半岛危机早日化解,愿我们的亚洲永远和平,愿我们的世界永远和平……

以半岛如今的局势反观抗美援朝战争,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另一方面,也向大家呼吁珍爱和平,避免战争。现在研读历史的人,也是未来创造历史的人,所以历史教育应当站在立德树人的角度,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教诲,让学生了解到当今以及未来社会和平与发展才是主题;面对紧张的形势和人类的未来,和平对话、力避战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然而在那个战火无法避免的年代,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完整与尊严,志愿军之魂又带给了我们多少的感动!这些最可爱的人,不应该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精神值得传颂下去,他们的宝贵品质将凝成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在这种情感的渲染下,启发学生思考志愿军之魂魂归何处?“鸭绿江边的硝烟,隐没了你渐远的背影!长津湖畔的严寒,凝固了你意志的坚强!焚烧肉体的烈火,打造了你钢铁的脊梁!狂轰滥炸的炮火,削不低你弱小的身量!口吐火舌的机枪,顶不住你坚实的胸膛!”一首《英魂回家》,是多少中华儿女对志愿军战士的爱与回归的期盼。2014年3月28日,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英灵回家。2018年清明节前夕,我国迎回了第五批志愿军战士的遗骸。为此我们设计了一项活动:请你为这些回家的志愿军战士写一篇悼文。通过这种现实与历史的对话,将历史与现实很好的联系起来,在情感的交流中,情思交融,情感升华。

人是历史教学的中心,不管是需要呈现的历史人,还是需要解读的现实人,他们都是历史的主体,在战争史教学的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不能缺失,只有在历史教学中,眼中有人,才能更好的认识历史,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志愿军战争现实
志愿军六天三炸“水门桥”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志愿军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