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留下来”换你们的“走出去”
2018-09-27范姜颐
范姜颐
赵艳萍
女,白族,1989年出生,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傈僳族乡人。2013年参加工作,2013年至2017年任教于玉龙县美乐完小,担任一年级、六年级语文教师和学校教导主任。因工作表现优异、成绩突出,于2017年9月調至黎明完小,任教导主任。
生活中,积极向上,乐观而有活力,爱运动,是户外活动的忠实爱好者。
工作中,坚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一直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工作。
教育信条:热心每一天,热爱每一个学生,用热爱的心践行教育之路。
教师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整个教师队伍里,乡村教师,无疑是让人更加敬佩的一个群体。相较于城市里的教师,乡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更苦,而身上肩负的责任更大。面对难以想象的艰苦贫瘠,许多人望而却步;面对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明亮眼眸,也有许多人张开双臂,深情拥抱,扎根乡村,耕耘教育。赵艳萍,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一、做好山里娃的班主任
2013年,大学毕业后,赵艳萍顺利地通过了教师招聘考试,如愿地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姑娘,赵艳萍比谁都清楚乡村教育、乡村教师的状况,毕业时,也不是没有其他选择,但她仍然坚定地追随着自己的理想。感谢求学路上遇到的诸多良师,赵艳萍对“教师”充满憧憬,她希望有朝一日,能有学生在她的教育辅导下,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就这样,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和满腔抱负,赵艳萍来到了黎明乡最偏远的乡村学校——美乐完小。
美乐完小是一所全日制寄宿小学,学校面积不大,坐落在群山绿水之间,地理位置偏僻,但环境优美,宛如一幅山水画卷,令人神往。与迷人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乐完小的学生。赵艳萍仍清楚地记得,2013年9月,当她穿过满山遍野红叶黄花的秋色,来到美乐完小的第一天,孩子们看她的眼神,怯生生的,又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她就像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大人物一般,走到哪,学生的目光就追随到哪。孩子们的眼神,让赵艳萍觉得既温暖,又心酸。
领导任命赵艳萍担任六年级毕业班的班主任。任命一个毫无经验刚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领导希望借她这股新鲜血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校的升学率,吸引更多的孩子入校读书。班主任工作向来是繁重而琐碎,有经验的老师教尚且觉得辛苦,对于一个刚刚踏上讲台的年轻教师而言,要想做好这份工作,谈何容易。回想起孩子们的眼神,赵艳萍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带好这个班,一定要当好这个班主任。
凭借着对学生的爱和一股韧劲,在大学班主任何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赵艳萍开始探索自己的教育教学之路。
做班主任,需要智慧,讲究方法,让学生从心底认同、接受教诲。刚来第一天,就有学生给赵艳萍来了一个“下马威”。班上有个男生长得又高又帅,家庭条件也不错,难免有点自视甚高。一下课,就找到赵艳萍,要求换座位。赵艳萍问原因,原来男生跟同桌闹矛盾,吵了一架,他认为全是同桌的错,这个同桌不好。稍作深思,赵艳萍给这个男生调换了座位,但不是换同桌,而是让他单独坐。一星期之后,男生又来了,说自己一个人实在坐不了,请赵艳萍给他安排一个同桌。赵艳萍借机问他:“既然你一个人坐不了,需要同桌,那为什么一直指责别人?”赵艳萍让他好好想想,写出原来那个同桌不好的10条原因,再写写现在不想自己一个人坐的原因。男生安静地想了一会,告诉赵艳萍,他不应该这样惹同桌,同桌也有很多优点,而且自己也不是全对。那一刻,赵艳萍觉得自己成功了。
“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活动,各个班级都在积极准备,唱歌跳舞,紧张排练,唯有赵艳萍“按兵不动”。学生们按捺不住,有点着急:赵老师,我们怎么弄,我们到底学什么做什么啊?赵艳萍说我们不跳,我们要做服装设计。然后,她找来很多垃圾袋,带领学生一起动手做衣服,用垃圾袋做成蓬蓬裙、婚纱。哇,老师怎么这么厉害!学生看在眼里,服在
心里。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任教,语言也是一个大障碍。赵艳萍是白族,但她的学生90%都是傈僳族。学生们一般在家讲傈僳话,在学校才说汉语,所以汉语基础不太牢,普通话的学习、汉字的书写,问题都比较多。班上有个孩子,写字很难看,常常是考试时写了满满一张纸,赵艳萍却认不出几个字。许多学生家长不会讲汉语,跟家长沟通时,也是困难重重:学生家离学校很远,赵艳萍担心学生上下学的安全,嘱咐家长如果有什么意外情况,一定要及时跟教师联系;但是,学生生病无法上学,家长却不会主动打电话通知教师,赵艳萍空紧张担心一场的状况,仍时有
发生。
休息时间,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持续敦促学生认真练字;充分利用家长会,不停地向家长传达家庭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假期,不论长短,都上山家访……这已成为赵艳萍工作生活的常态。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的蜕变,渐渐发生。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书写有了明显进步,考试成绩优异,在赵艳萍看来,这是对她班主任工作最大的肯定。
二、做好留守儿童的守护者
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当下乡村教育的重点问题,一样存在于赵艳萍任教的学校。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更需要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可是,种种原因,让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孤独地成长。如何让这些孩子更好地成长,这是赵艳萍从教以来一直面对和关注的问题。赵艳萍觉得,不管是面对乐观坚强、独立懂事、能够苦中作乐的孩子,还是面对心理上较为敏感脆弱的孩子,教师都要万分认真、诚恳对待,从教师的角度教育学生,从家长的角度养育孩子。
乔金元,个头不高,一双乌黑明亮的眼睛,不善言谈,课堂上回答问题也十分羞涩,但非常聪明,属于那种“不听课也可以考得很好”的孩子。这么可爱的孩子,却是一个最典型的留守儿童:爸爸常年外出打工,妈妈远走。经校长提醒,赵艳萍格外留意小金元的动向。一天,小金元没来上课,她很着急,向学生询问。几个学生说看见乔金元哭着往家跑。赵艳萍有点慌,二话没说,叫上学校的一名男老师一起去追。山路起起伏伏,把两个人累得直喘气。在一位热心老爷爷的帮助下,他们顺利找到了小金元的家。孩子的家很小也很陈旧,跟这孩子一样,没有了灵性,显得很孤单。赵艳萍问小金元为什么跑回家,他说,别人打他,然后他就跑回家。赵艳萍有点生气:“人家打你一下骂你一下你就跑回家,你还是男孩儿吗?”“人家都有爸爸妈妈,我没有。”赵艳萍愣住了,眼泪直往下掉,那一刻,
她的心都碎了。
过年前,小金元的爸爸回来了,送小金元上学。赵艳萍向他爸爸汇报了这件事,并且就小金元的成长聊了很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诉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过年期间,两人也一直保持联系。年后,他爸爸又一次来到学校,找到赵艳萍。赵艳萍问他还出去么,他说,不去了,“如果孩子在家出个三长两短我也负责不了,所以还是等他六年级毕业以后我再出去打工吧”。
在照顾教育这些留守儿童的过程中,有一个困难始终摆在赵艳萍的面前,那就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绝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而隔代教育总有些不到位的地方。比如,祖辈其实并不太关注学生的学业,也无法辅导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家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祖辈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佳,也没有意识对学生进行适当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许多学生的生理卫生知识都是空白,什么是青春期、如何正确对待身体的发育,学生一无所知。赵艳萍和学校做了很大的努力,请专业老师授课讲解、观看视频等。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毕竟不同,由学校统一对学生进行本该由家庭做的养成教育,困难重重。
三、做好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是有名的贫困县。扶贫先扶智,让学生去学校学习知识,增长见识,才有可能改变这个地方世代贫困的面貌。赵艳萍深知,唯有深入村民家中,说到乡亲心坎上,教育扶贫,才有成效。为此,她和同事不辞劳苦,利用周末和假期,不停地走访,送教入户。
教育扶贫工作开展的难度非常大。山路崎岖,往往是走上四五个小时,才能到达一户人家。赵艳萍说,路途遥远辛苦不算什么,难过的是无功而返。贫困的生活,让许多家长对生活、对教育的想法很保守,也很固执。身为一名普通教师,力量有限,他们常常需要往返一户人家数次,反复向他们解释说明教育扶贫的政策,打消他们的顾虑,让学生重返校园,安心就读。曾有个9岁的女孩,因为家住在深山里,进出实在不便,而且家庭贫困,一度辍学在家。赵艳萍和同事“硬是三番五次入户”,用执着打动了这家人,而且告诉他们学生住校享有生活学习补贴,解决了他们后顾之忧,同意女孩入学就读。赵艳萍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女孩健康快乐地生活在她们学校。
农村大规模撤点并校后,许多乡村学校成为寄宿制,学生小小年纪,就远离父母,住在学校。乡村教师除了教学工作,教会学生课本的知识、做人的道理,还要操心学生的生活起居、饮食健康。在許多家长的观念里,“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就得把他教好,出了问题就是老师和学校的责任”。许多本该是家长的职责,如在家教会孩子洗脸、洗脚、洗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都没有做到。到了学校,教师还需要从这些小事一点一点教起,让学生慢慢养成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寒冷的冬日,教师要一大早起床负责烧水,指导学生洗手洗脸、吃饭、上课,从早上的六点半一直忙到晚上的九点半。有时值周,碰上哪个学生头疼发烧,更是二十四小时都不停歇。赵艳萍坦言,有时会觉得特别累,但看到学生渐渐能够独自打理自己的生活起居,当时的疲惫早已不知所踪,只剩满满的成就感和
自豪感。
赵艳萍说,她不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而正是凭着这份热爱,她在这贫瘠的大山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上好课,育好人,为实现内心的教师梦,为祖国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