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课堂的时代意蕴探析
2018-09-27张树林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为优质课堂的塑造定下了新的基调。郝良群老师执教的《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一课对高品质课堂的时代意蕴有积极启迪:要以问题情境激发思维,要让辨析学习成为路径,要用议题讨论引领价值,要把学科素养培育落地。
【关键词】高品质;课堂教学;时代性;意蕴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9-0066-04
【作者简介】张树林,江苏省淮阴中学(江苏淮安,223002)教师,学术办公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追求高品质课堂一直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话题。目前,在新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理念的强力渗透和强劲导引下,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空前活跃,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日益弘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2018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于高中政治学科来说,这是继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的又一指导性文献,对新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优质课堂的塑造定下了新的基调。
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以“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为主题,采用“先说课”“后上课”“再评课”的展评方式,明确要求展评教师“不得使用PPT课件,不得提前准备板书贴条等,有限使用实物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备”,对参评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课堂教学品质的提升。在新课标实施的背景下,高品质课堂有何意蕴?如何打造高品质的课堂?我校正在研究的省教研室第十二期课题“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践研究”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次参加展评活动的郝良群老师执教的《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一课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启迪。
一、以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由问题开始,有疑才有问。问题为思维提供了方向、创造了动力。不同层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不同程度的思考,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要尽量使你们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创设出各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新课标提出“考察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需要以具体的真实情境作为执行特定任务和运用学科内容的背景与依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要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通过问题情境锻炼和提升学生应对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的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
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问题情境充满浓厚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并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第二,问题设计要难度适中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第三,注重问题情境的启发性。具有启发性的問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真地听、主动地学、积极地思考。
郝良群老师执教《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一课时,先后设计近十个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通过“全球性问题有哪些?”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观察国际社会、关心社会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如通过繁体字“国”来设问“有同学会写这个字吗?这个字包含了对什么是国家的理解,大家来拆拆看,能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等。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能力。
二、让辨析学习成为路径
信息化时代赋予了人类社会越来越多的新特点: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渗透性……生活在新时代的高中生,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文化思想、政治观念的交织激荡;主观上,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价值标准,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在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待现成的理论观点不会盲目认同,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认识。为此,封闭式、灌输式的学习路径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新特点,引导学生步入开放式、辨析式的学习路径,让学生亲历自主辨识,才是更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中强化辨析,是对学生进行更加积极的价值引领的有效学习路径。
具有辨析性质的问题,与一般的情境探究问题不同,让学习不止步于回答某个问题,而是从一开始就指向能够反映学生价值观的价值判断,让学生发现差异,做出判断,表达认识;辨析学习与一般的小组讨论不同,生生之间在辨析争论过程中,互相修正、审视自己既有的价值选择是否存在问题,在价值冲突中深化对议题的理解,求同存异,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以便在现实生活中做出更佳的行为选择。
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前备课要精选情境材料,精心设计问题,用心准备论据。课堂上,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达,倾听他们分析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尊重每一位参与表达的学生;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争辩;再次要听而有评,引导学生在结论与证据之间进行因果论证,主动参与,引领课堂,形成积极有益的师生互动;最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公正的分析总结,帮助学生认清是非正误,完善自身认识。下课后,教师对课堂上价值观明显异常的学生还要进行跟踪辅导,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其纠正错误,完善认识。
郝良群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辨析学习的环节:一是“在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中,是主权重要还是政权重要,你怎么看”;二是“中国对解决全球性问题有自己的主张,这个主张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又首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安理会第2344号决议。为什么联合国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效用放大?”。这两个辨析较好地处理了思想内涵与辨析形式的关系,有效把握了导向性与开放性的关系,既关注了过程,又不忽略结论;在辨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学生经历了发现自己、陈述自己、反思自己、校正自己、发展自己的成长历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成长,更是能力、思维和价值观的成长。
三、用议题讨论引领价值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又是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价值引领主要指对高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使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培养当代高中学生的政治素养,引导现今主流价值观念。新课标指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教学难点。”因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议题讨论展开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指导学生开展正确的价值实践。
议题的参与度、针对性和导向性决定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议题中不仅要明确学科知识的主干内容,还要展现价值引领;不仅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还要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在活动中追寻价值目标。
议题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议题引领学生哪方面的思想观念,统筹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理清主要内容与相关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创设具体情境,要在学生中间展开调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筛选和优化,从而提高议题对价值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议题设计时要掌握实践价值。在预设基础上逐步细化议题展开步骤,丰富议题相关情境,引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将问题的剖析与解决环节交给学生,在活动中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开展小组合作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感受围绕议题讨论带来的价值成就感。议题设置之后要预设价值实现的路径。围绕议题讨论展开的学习活动,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情境设置尽可能做到既不失真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指导学生运用何种资料并以何种方式发掘资料,要明确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与责任,要“留白”给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郝良群老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议题,根据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讨论几个相关问题,达到引领正确的价值的目标。比如以“你能举例证明主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吗?”为分议题,突破本课的难点“主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主权意识。又如以“联合国为什么会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把它写入决议?”为分议题,一方面通过中国儒家思想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主张源自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中国主张符合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进而形成政治认同,使之充分发挥价值引领作用。
四、把学科素养培育落地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虽然提出了具体操作性较强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但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彻并实现,需要一线教师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长远发展,把核心素养的理念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积极探索,培养与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课堂教学要实现知识由显性向隐性转化。
关注学科素养的课堂教学不是远离知识,更不是以“知识为中心”,而是把知识隐含在对问题的探究思考与解决中,也可以是说在寻求生活、發展或思维的问题解决中实现对知识的“无形”理解与掌握,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把知识“据为己有”,让知识成为问题解决探究中的一个因素。为此我们要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本位”的教学理念,在问题的探究解决中生成知识,把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地放在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形成上。
2.课程开展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
新课标指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堂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要想在课堂上真正贯彻核心素养,就必须遵循实践逻辑,通过把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不解议题化,在活动中感知问题的由来,并在活动中去多方向探究进而找到解决的路径,这是符合实践逻辑的真实“演绎”。不像传统课堂教学中采取“直抒胸臆”的告白方式获得对知识的“填鸭式”接受。
3.以“人”为中心,关注意义与价值。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本位主义”反映的是知识的工具理性扭曲,让知识在学生的认知中异化。因此出现了“厌学”和“表面学实不学”等各种教育乱象,违背了“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价值理性存在。关注核心素养的教学应该是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作为教学基点,遵循人类认知的规律与认知的意义所在,从而真正地实现个人核心素养的养成,以适应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与价值取向。
郝良群老师以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发展为主旨,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议题,一例到底,精心设计了本框题的教学。整节课设计了多个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自主、检测、质疑”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主体,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观察国际社会的热情;通过“连连看”“猜猜看”“说说看”等活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激发了爱国热情,培养了政治认同,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新课标的实施将思想政治课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呼唤着师生理念、态度、方式的改变。只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和丰富高品质课堂的内涵与实现路径,定能在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姜剑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师价值引领功能的实现[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