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华族会馆的今与昔
2018-09-27
文化纵横 2018年4期
会馆是中国明清时期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特殊社会组织,多具有同乡会或商业行会的性质,亦或两者兼具。随着中国移民去往世界各地,自明清时期从中国迁居越南的移民,将会馆文化带至当地,伴随着越南的历史与社会变迁,越南华侨华人会馆依时而变,延续至今。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以地缘(同乡)、神缘(神灵)为基础,是二元合一的结果,会馆的“生”来自于族群群体的意愿、文化与实力,而会馆的“存”则是适应时代背景与社会变化的结果。其生存机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越南的华人会馆通常修建在华侨华人密集地区,大多数会馆以神庙、同乡会或商业行会的名義及形式建立起来,用以配合当地华侨华人社会的诸多事宜,因此会馆与本族群的宗教信仰、教育医疗、福利慈善、风俗习惯等各方面联系紧密。许多会馆的建立首先是为了供奉具有地域特色的神祗;其次,华侨华人以各自的祖籍或方言为标准凝聚抱团,根据社会需求及群体实力,建立起具有同乡会性质的会馆,并作为群体代表参与到地方事务治理。如今的华族会馆更侧重于民间信仰、历史记忆与传统文化的延续层面,如开设免费的华语交流班,甚至参加当地的慈善事业建设。会馆从传统中汲取经验,利用多途径融入当地社会,形成了新的成长机制——以神庙形象为基础,传承华族传统文化,发扬慈善传统,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的慈善事业,在此机制下不断挖掘会馆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人文价值并努力争取社会的认可。
谢林轩、麻国庆:《越南华族会馆的生存机制——以胡志明市堤岸区华族会馆的田野调查为例》,《文化遗产》201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