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什么圈,读什么书

2018-09-27谭山山

东西南北 2018年13期
关键词:亚马逊受访者图书

谭山山

虽然图书销售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大部分人看的是同样的书一一人们可能出于跟风、从众等心态选择自己要看的书。

忽然之间,中国人变得好学了。这种现象在2017年尤其明显: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达1.88亿人,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则将达2.92亿人。这些用户中,有的人是撒网型的——今天跟风买了《好好说话》以锻炼人际口才,明天又纠结于“《红楼梦》该听蒋勋的还是白先勇的”;有的人则是专注型的——比如只订《每天听本书》这样的读书栏目,开车时听。

人们发现,有了这些讲书、听书以及众多解读经典作品(最美唐诗、最美宋词之类)的栏目之后,阅读再也不是一件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成本的事。

这就是今天的阅读图景:我们做一切跟读书等有关的事情,然而,我们就是没有认认真真地翻开一本书(好吧,电子书也算,现如今太执着于纸质书就没必要了),从第一页开始阅读。

从开卷发布的《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来看,2017年的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延续了近年来的增长势头:总规模达到803.2亿元,相较于2016年同比增长14.55%。市場的增长,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阅读意愿增强了,亚马逊中国的《2017全民阅读报告》显示,年阅读量在10本以上的受访者从2016年的48%增长到56%;另一方面,书价上涨也推高了总体销量。开卷的报告显示,2017年,图书平均定价为54.35元,新书平均定价为75.62元,“买书会倾家荡产”这句玩笑话将来可能成真。

而在漂亮的增长数字背后,也有值得担忧的地方:开卷报告显示,2017年,销量排名前1%的的畅销书贡献了51.70%的市场码洋。也就是说,虽然图书销售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大部分人看的是同样的书——人们可能出于跟风、从众等心态选择自己要看的书。亚马逊的报告中有一项关于购书影响因素的调查,除“工作/生活需求”外,“朋友推荐”“图书销售排行榜”对90后和00后受访者的影响较大。

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著作《朗读手册》中有这样一段话:“学校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终身阅读者——在毕业后的人生中仍坚持阅读和学习。但事实真相是,我们只培养出学生读者——只为了应付毕业而阅读。如此一来,大多数人几乎很早就不再读书了。”

这段话说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美国,但一样适用于今天的中国。因此,“为什么中国人阅读率很低?”成为知乎的热门议题,知乎用户“山羊月”为此提供了一个思路:能否提高国人的阅读社交压力/激励?所谓阅读社交压力/激励,是指人们在日常社交中遭遇“别人看了这本书你却没看”的场景,从而激发“我定要看看这本书”的压力或曰激励。“山羊月”指出这种社交压力/激励取决于你从别人口中听到这本书的次数,听得多了一定会受影响;或者不一定是听别人提起,但这本书就在你的朋友圈、浏览的公众号文章等反复出现,这也形成了一种社交压力/激励。

社交化正是亚马逊中国的《2017全民阅读报告》所总结的阅读新趋势的其中一项,其他几项分别是电子化、付费化、碎片化。报告指出:“在社交网络时代,阅读也逐渐从一个非常独立、个体的行动变得更加社交化,越来越多的读者面向于向别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有多达78%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分享与阅读相关的内容,17%的受访者会在购书的电商平台留下读者评论。

记者张之琪曾撰文梳理“社交如何影响我们的阅读”,在文章中,她比较了传统在线阅读软件与微信阅读的菜单栏的不同。前者如豆瓣,其菜单栏是按照“书架、找书、书评、个人中心”的顺序排列的,这意味着用户需求的优先级是:“我在读什么书”“我要找什么书”“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怎么样”。微信阅读的菜单栏则是“发现、书架、想法、我”,优先级变成了:“我的朋友在读什么书”“我在读什么书”“其他人觉得这本书怎么样”。如果说前者提供的是一个线上图书馆,后者营造的则是一个熟人读书会的场景。

(李响荐自《新周刊》)

猜你喜欢

亚马逊受访者图书
85亿美元,亚马逊收购米高梅划算否?
认识亚健康
“民生清单”承载幸福期待
班里有个图书角
值得孩子阅读的100种图书
房价还会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