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们”:共享改变世界?
2018-09-27
加一个“们”字,是因为滴滴只是以“共享”为关键词进行模式创新的代表者之一,类似模式覆盖的领域,小至充电宝、单车,大至汽车、房屋,无所不包。
考虑到共享精神的要义之一是“闲置资源”的重新配置,严格来讲,以滴滴为代表的一众国内“共享平台”多少有些名不副实,但无可置疑的是,它们切切实实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甚至颠覆了一些曾经牢不可破的行业。从商业模式上看,它们创造了全新的产业链条,将传统的“消费者→汽车/酒店/单车/充电宝”的现金流结构转换成“产销者→平台→产销者”,在大大提高供需对接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也收获了海量用户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随着供给端的进一步丰富甚至过剩,以及需求端迸发的一波又一波消费升级,再辅以时刻在线的数十亿台移动终端,这个价值大到能够改变世界。国外的先进代表是Uber和Airbnb,国内是“滴滴们”,它们今天都还没有正式登陆资本市场,却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独角兽”估值纪录。
由于仍处在大量投入阶段,利润和正向现金流还很遥远,支撑天价估值的自然就是“改变世界”的最终梦想,但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理论上可以漂漂亮亮解释的逻辑和交易闭环,和最终在用户心智中锚定的形象与落实到财务报表上的一个个实打实的数字,两者能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值得我们思考。至少从近年“滴滴们”的发展历程看,改变世界的前景是美好的,但道路也是艰辛的。
共享模式能成,首先得拿到足够多的资本。这一点我们在国内上演的“打车大战”和“单车大战”中已经看到不少戏码,各路资本支援的弹药源源不断,生怕“滴滴们”账上的钱不够烧。资本向来精明,为什么要纷纷下注一个需要持续“烧钱”的业务?从短期财务回报上看共享模式,这笔账是怎么也算不过来的。原因在于,“滴滴们”组织技术团队迅速做出一款主打共享模式的App并不难,但要打造一个有足够多用户使用的共享平台,只能先靠钱“烧”出来,因为盯上这块“肥肉”的玩家太多,当所有人都在赶着完成从0到1时,谁先拿到钱,谁能拿到足够多的钱,就成了这个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于是“补贴”成了特殊时期的鲜明特征,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市场,代表需求端的活跃用户量动不动就以千万计,在产品体验差异化不大的情况下,用户凭什么选快的而不是滴滴,选摩拜而不是ofo?那就用钱开路。资本对于单车市场还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不管是摩拜还是ofo,本质上是一种租赁模式,资本的强力注入,瞬间产生了规模效应,以至于看上去也有点共享的意思。
拿到钱只是第一步,共享模式能成关键靠熬。出行领域还算得上刚需,光靠资本和广告,短期的确可以迅速培育用户习惯。但像Airbnb这样的房屋共享模式,国内用户和国外用户的接受程度就不一样。今天的中国社会,信任感很稀缺,可替代产品也足够丰富,用户需求无法短期迅速形成,那就熬着。
这一类“熬”还算有指望,还有一类“熬”是真的煎熬。以打车市场为例,先是快的和滴滴两强相争,背后的大金主分别是阿里和腾讯,打得差不多了,资本大佬们开始劝和,于是上演合并。接着滴滴和Uber再斗,相似的剧情之后,两者最终握手言和,相互持股,在国内市场成了一家人。正当滴滴以为高枕无忧了,做外卖的美团又杀了进来,而腾讯却是双方共同的投资人,再次证明这个市场的吸引力。
对滴滴来说,这几年一路披荆斩棘,不可谓没有收获,私募市场的百亿美元估值不是虚的,平台日订单过千万的确也是了不起的,背后投入的研发深度也是惊人的,但作为出行市场的头牌,滴滴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轻易挑战?说明至少在打车这个共享模式下,进入门槛较低,平台产品尚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车主和用户也都没有太高的忠诚度。就算滴滴这一次熬过了美团,很难保证没有新玩家再进场。
如此往复,共享模式在朝着改变世界的目标缓缓前行,老人拼搏,新人不断。如果说共享模式本身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從滴滴在打车市场的案例来看,平台一定要有护城河,可以是技术,可以是用户黏性,甚至可以是某种程度的行政保护,如果只是空有一身规模,很可能被挑战者轻易击穿。
“革命”尚未成功,“滴滴们”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