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疗效观察
2018-09-27周劲松
周劲松
胫骨平台骨折属于临床骨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该类骨折的患病率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1-3],相应地,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的患病率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手术是治疗该类骨折的有效方法,而为保证手术效果,选择恰当的入路方式十分重要[4-7]。我院对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前外侧入路治疗,以探究其应用效果,见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以200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20例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20例患者年龄为23~62岁,平均(46.75±2.65)岁,男女分别为12例(60.00%)、8例(40.00%);致伤原因:5例为高处坠落伤,12例患者为交通事故伤,3例患者为跌倒伤。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以及20例患者知情后开展研究。
1.2 方法
对20例患者均实施前外侧入路治疗,具体手术方法为: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协助其采取仰卧体位,对术区实施常规消毒、铺巾,绑上充气止血带,对患者胫骨平台关节面实施固定处理,于患者腓骨小头前缘和关节间隙上2 cm处作一手术切口,直至胫骨结节外下1cm,纵向切开阔筋膜,并向前、下延伸,然后向前锐性剥离至Gerdy结节上的阔筋膜止点,向后锐性剥离肌肉至腓骨小头前方,屈曲患者关节(50°~60°),切开外侧半月板下冠状韧带,将其上提,内翻并内旋膝关节,使胫骨外侧及后外侧平台关节面充分暴露,借助影像学工具对关节腔、半月板及前十字韧带止点进行观察,并对其实施清理、修补及固定处理,然后结合患者病情对其实施复位处理,在X线机下检查复位效果,待复位效果满意后,对患者内外侧关节面进行固定处理,并对半月板下方的冠状韧带附着部进行修补,缝合阔筋膜止点与胫前肌筋膜,逐层缝合手术切口,留置引流,并检查是否存在明显内翻张开不稳、后外侧角不稳等现象。术后结合患者康复情况对其实施康复指导。
1.3 评估指标
随访1年,分析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
膝关节功能评分:选择KSS量表[8]进行评分,≥85分、70~84分、60~69分、低于60分别表示优、良、可、差,评分越高,即膝关节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1.0进行指标对比,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20例患者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8~17周,平均为(13.96±2.67)周,且在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不愈合、钢板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
2.2 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膝关节功能评分
20例患者治疗1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86.79±5.79)分]相比治疗前[(56.24±3.39)分]明显更高,P<0.05,如表1。
3 讨论
较多研究证实[9-11],一个良好的手术入路方式对显露关节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机体重要组织结构,能最大限度避免骨与软组织损伤。
表1 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分)
目前,临床常见的入路方式有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但较多研究显示,对患者实施后外侧入路的切口较大,较易损伤血管神经,对肥胖患者适用性不强。本研究对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前外侧入路治疗,研究发现,前外侧入路的操作较简单,不需显露患者的神经、血管,可有效减少医源性损伤,也不需要对患者实施截骨或剥离外侧副韧带等操作,创伤更小,对保持患者膝关节后外侧角的解剖结构及稳定性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故,临床针对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一般选择前外侧入路进行治疗,从而达到一定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的疗效,提高生活质量[12]。
此次研究数据显示,20例患者均顺利愈合,骨折愈合时间为(13.96±2.67)周,治疗1年后膝关节功能评分[(86.79±5.79)分]相比治疗前[(56.24±3.39)分]明显更高,且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骨不愈合、钢板松动、钢板断裂等并发症,这提示对患者应用前外侧入路治疗具有较佳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发生机率较低,安全性较可靠。本文研究结果与蒋煜青、黄健、郭伟康等学者在《外侧前后联合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累及后外髁的胫骨外侧平台骨折》中的研究结果相似[13],因此,本文研究存在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得,前外侧入路治疗累及后外侧区胫骨平台骨折具有较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