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三感是高质量发展落脚点
2018-09-27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
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⑤
···········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强调,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对标新时代、新起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5月31日,随着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揭牌亮相,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确定的25个应挂牌的新组建或重新组建部门全部完成挂牌。
★近日,中央纪委首次集中通报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典型问题,此次集中通报的干部达55名,级别上至副厅级、下至科级。
★清远市黑臭水体“假装治污”被生态环境部曝光后,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要求立即整改。省委书记李希作出批示:严肃追责。
【本文重要信源】
1 把握“民生三感”的大逻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深化了我们党对改革目的和发展归宿的认识。“民生三感”是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呼应,是对新时代民生目标的升华,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1.人民日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增强;2.黄小勇:机构改革的历程及其内在逻辑;3.人民日报:损害生态环境就要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
扫二维码下载本栏目增值服务《领导智库文选》
“民生三感”是评价改革的新标准。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这是他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获得感”。2016年3月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二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被学界称为改革评价新标准。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把获得感扩展为“民生三感”,丰富了新时代民生建设内涵。发展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体现为新的民生发展观:发展已成为一项以民生为中心的系统工程。发展既体现在数字上,更体现在人民的感受之中,全面的发展汇聚成人民全方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增强“民生三感”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GDP的高增长没有更好地转化为人民群众收入的高增长、生活的高质量。“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庄重承诺,直指影响老百姓获得指数、幸福指数、安全指数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加快发展、加大投入,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生三感”的实现依赖科学的发展理念与制度建构。新时代,做好民生工作的重点在于不断完善我国的制度建构,切实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提供稳定安全的预期至关重要。要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来缩小群体差距,切实解除全体人民的生活后顾之忧。要消除民生领域中的政策歧视现象,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疏通向上流动的渠道,激励人人参与、人人尽责、奋发向上。进一步健全法制,切实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建设诚信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使社会安全感显著增强。
要让“互联网+”更多惠及重点民生领域。今年6月,李克强总理先后在宁夏和湖南考察,都特别强调了“互联网+”对于民生的重要意义。在宁夏考察时,他强调运用“互联网+”促进重点民生领域改善潜力巨大。在湖南考察时,他强调要发展“互联网+民生”,积极培育和引导分享经济、零工经济等新业态健康发展,既大量拓展就业岗位,又满足多样化消费升级需求。“互联网+民生”的本质是提供公平的、普及的、便利的公共服务。未来,“互联网+民生”作为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更多具有标杆意义的项目落地,为百姓提供全方位服务,让百姓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各地在推进“互联网+民生”的过程中,要以增进人民福祉为中心,真正做到感知民心、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了解民众所需,了解民众所盼,找到政府服务中的痛点,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构筑起“互联网+民生”的良好生态。
【决策看点】
●6月8日,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在全省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上强调,要科学确定具体任务和工作措施,结合实际强化专项帮扶举措,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加强基本保障、又不吊高胃口,稳扎稳打,确保2020年全省城镇贫困群众整体性实现脱贫解困。要加强资源整合,按照“兜底线、保基本、可持续”要求,打好政策“组合拳”,统筹抓好项目、资金、政策帮扶,建立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加快实现城乡帮扶政策均等化、各类资源帮扶优势最大化,切实提高帮扶效益。
2 以机构改革为契机建设服务型政府
江苏制定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江苏省委常委会5月28日召开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与实施办法》《设区市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与实施办法》。《实施办法》坚持对标国家、体现省情,坚持系统思维、全面考量,坚持科学合理、简明实用,坚持统筹兼顾、综合评价,聚焦“六个高质量”,聚焦发展的新要求,聚焦群众的获得感,聚焦区域的差异性,聚焦考核的合理化,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实施办法》在设置共性指标的同时,针对各市区域特色、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等,分类设置了个性指标,有利于激发各地投身探索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引领性发展以及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资料来源:《新华日报》2018年6月11日
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更加满意,需要与之匹配的政府职能。中央深改委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地方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地方机构改革大幕将启。机构改革表象上是改部门、改数量、改组成,实质上是转职能、优结构、提效率,更重要的是实现和提升“民生三感”。让人民满意,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也是本轮机构改革的最终目标。
机构改革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原则。本轮机构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原则,着眼于加强重点领域民生工作,立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中央特别强调,地方机构改革要抓紧启动、压茬推进。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更加关注基层改革。基层政权机构设置要体现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符合基层事务的特点。要着力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统筹设置党政群机构,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在市县加大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力度,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配置向基层倾斜,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实行扁平化和网格化管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机构改革保障高质量发展。机构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可以说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以来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为我国今后长期高质量发展打开广阔空间。要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境等各方面日益增长的要求,都需要一个职能配置高度优化的政府予以承接。机构改革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政府执行力,更好地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至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以高质量的政府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机构改革要解决民生痛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正如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所指出的,“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我们就是要保障基本民生,破除民生痛点,增加优质资源,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当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然比较薄弱,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推动地方机构改革要有痛点思维,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解决民生痛点、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推进地方机构改革,要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听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努力使各项改革都能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都能满足人民群众愿望和期待。
【决策看点】
●北京市近日发布2018年第1号总河长令,决定在全市开展“清河行动”,全面清理整治河湖管护范围内的垃圾渣土、违法建设等危害水生态现象。根据实施方案,到今年12月底,河道垃圾渣土将基本清除,“清河行动”完成情况将纳入对各区的年终考核。 为配合做好“清河行动”,北京河长APP近日正式上线,北京河长微信公众号也已正式开通,公众可以在此及时全面了解北京河湖治理的权威资讯与动态,还可以对河湖问题进行举报,对河湖治理献计献策。
《2017年度浙江省低碳发展报告》发布
《2017年度浙江省低碳发展报告》日前正式发布,这是自2014年发布首份《浙江省低碳发展报告》以来,浙江省第五年发布低碳年度报告。2016年度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碳排放强度)较上年度下降5.5%,超额完成下降4.5%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等级为“优秀”。经初步测算,2017年浙江省碳排放强度继续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三新经济”全年实现增加值达1.25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1%。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服务业已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资料来源:《浙江日报》2018年6月13日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今年改革的重头戏,也是以实际行动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机构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省委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统一部署抓好贯彻执行,确保各项改革工作压茬推进、有序衔接,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任务,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着力构建民生导向的政绩考评体系
【决策看点】
高质量发展需要改革现有考评体系,以高质量考评顺应高质量发展,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和自觉性。
以制定考核指标体系为抓手,对高质量发展深化细化具体化。制定考核指标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解放思想、统一思想的过程,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化细化具体化,必须研究和回答好高质量发展该怎么做的问题,推动和强化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考核的根本目的是鼓励激励,要通过准确有效的考核和对考核结果的正确运用,真正为“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提供依据。要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引导激励各地树立标杆、增强信心、补齐短板,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构建民生导向的政绩考评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地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构建民生导向的政绩考评体系,应在考核内容上增强民生指标的权重。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评体系并具体化为若干指标,以此为标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施政绩效。在设计政绩考评体系时,应将一些民生改善选项,如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等变成对各级政府的硬性约束指标,通过政绩考核指挥棒让领导干部坚持把保护环境、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福祉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构建民生导向的政绩考评体系,还要创新评价模式,加大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权重,给予民众更多话语权,把群众评价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重要参考尺度。
●青海省日前出台《关于进一步改进年度目标责任(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在优化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加强考核队伍力量、综合运用考核结果等方面,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在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方面,要求各地各部门把目标责任考核与干部考察结合起来,把相关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和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整合优化各类专项考核,减轻基层迎考迎评负担;整合优化各类指标,着力解决同一指标多头考核、标准不一的问题;强化信息平台在日常考核中的应用,动态掌握各地各部门指标完成进度,实现考核工作的痕迹化管理。
“民生三感”是干部考评的试金石。从一定意义讲,“民生三感”是人民群众对干部工作的评价。以政绩考评体系变革引领高质量发展,要用人民的主观感受来衡量官员行为,要将“民生三感”纳入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要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在审时度势中谋划开启新的篇章。这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体现的是政治担当、检验的是工作作风、反映的是人民愿望,是对“民生三感”最好的注解,更是所有干部今后的工作方法和努力的方向。
让政绩考核的指挥棒“绿”起来。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题中之义,是最普惠的民生。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往往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政绩考核的指挥棒“绿”起来,老百姓的生态获得感才更强。2017年12月,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各省份绿色发展指数。这是我国通过考核办法引导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让绿色发展指标成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是构建民生导向的政绩考评体系的重要内容。绿色考核指标体系应包含绿色生活、公众满意度等多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和动态进展,包含雾霾天气比例等能体现公众生态获得感的评价指标。评价考核的指挥棒作用能不能得到发挥,关键在结果应用。要让考评机制成为标尺,引导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形成正确的政绩观,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