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18-09-26孟聪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纸巾内力太平洋

孟聪

【教学构思】

本节教学内容为湘教版七年级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四节内容,由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四部分组成。因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笔者通过三种方式突破难点:适当加入动画,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闯关的形式,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板块张裂拉伸和挤压碰撞的实验操作,使学生通过感官体验,获得理解认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游戏——疯狂猜图)出示台湾海峡海底森林和古河道的图片,猜成语——沧海桑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思考、质疑的能力。

提问:你们知道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观看图片,积极参与思考。

过渡:你们觉得海陆变迁是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二、教学过程

第一关 是真的吗?

教师:图片展示海底古河道、云南石林、喜马拉雅山的海洋生物化石、东非大裂谷。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

学生:海陆变迁真的存在,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并且这种变化还在不断进行中。

教师:播放火山和地震的爆发视频,图片展示沙丘、海滩、围海造田。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资料证明了什么?哪些是内力作用?哪些是外力作用?哪些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变化哪些是已经发生的?哪些是正在发生的?

学生:火山地震是内力作用,沙丘海滩是外力作用,圍海造田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结:引出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外力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

过渡:是谁第一个发现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变化呢?

学生:魏格纳。

第二关 科学小帮手。

教师:播放视频——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提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你们还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

学生:阅读课本和相关的资料,发现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可以拼合。

总结:非洲和南美洲动物的相似性和古老地层的连续性都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除此之外,南极大陆蕴藏着丰富的煤炭,也说明了大陆漂移的存在。

过渡:为什么大陆会发生漂移呢?引出地球的内力作用。

第三关 小小科学家。

教师:指导学生读六大板块示意图,了解各板块的位置、范围和运动方向。

学生:认真观察六大板块的位置、范围和运动的方向。

实验操作:将准备的纸巾展开,两只手拉扯纸巾,做无规律移动,分析可能出现的情况。

学生:反复实验体会,两只手向相反的方向用力,力气足够大时纸巾会裂开,向中间方向共同用力,纸巾中间会隆起。

总结:板块张裂拉伸形成裂谷和海洋,挤压碰撞形成山脉。

教师:同学们用刚才得出的结论,解释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的形成,预言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变化。

学生:喜马拉雅山脉是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安第斯山脉是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挤压的结果。根据板块运动的方向,太平洋的面积会缩小,大西洋的面积会扩大。

过渡: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形成火山或地震。

第四关 学以致用。

教师:读图,结合世界地形图和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找出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并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学生:一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二是横贯欧洲南部到亚洲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日本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容易发生火山、地震。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突破了板块构造学说和大陆漂移假说这一抽象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几个闯关环节的设计,也较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由浅到深地引领着学生参与到整节课的教学。其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实验操作的设置还不够精巧,对深层次问题的延伸还不到位等,还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

猜你喜欢

纸巾内力太平洋
爱管闲事的“太平洋警察”
决胜太平洋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烧不坏的纸巾
逆作法孔口边梁内力计算
孩子的生命内力需要家长去激发
跨越太平洋的爱恋
纸巾康乃馨
“内力作用的‘足迹’”微课教学设计和实践反思
太平洋还是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