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
2018-09-26徐淑兰
徐淑兰
【中图分类号】R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在临床上,脾胃气虚证患者主要表现为脉搏缓慢无力、舌苔发白、面色发黄、腹胀、消瘦、精神状态差以及呃逆,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治疗,则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包括胃肠疾病、厌食[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常规西药治疗,但由于西药治疗效果不够显著,常常需要配合中药治疗。本次研究将均于2015年01月份-2017年01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作为样本,探究了在中医内科疾病的脾胃气虚证患者治疗中应用四君子汤治疗的有效性,总结如下: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文所选60例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均于2015年01月份-2017年01月份在我院接受治疗,将所选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参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则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治疗。参照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7-73岁,均值(43±2.84)岁。研究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8-73岁,均值(44±2.52)岁。将两组患者基础性资料实施常规对比以后,缺乏显著的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参照组30例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也就是在患者入院之后,对其进行严密检测,将其实际病情作为依据,选择相应的西药对其进行治疗,1个疗程为4周,持续治疗四个星期。研究组30例患者则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四君子汤治疗,基础药方为:甘草10g,茯苓20g,白术20g,人参30g。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辩证加减治疗,如果患者有心悸失眠症状出现,则在基础药方上加5.1 g;有心神不宁症状,则在基础药方上加枣仁3.1g;有肾阳虚证症状,则在基础药方上加附子8.1g;有痞满腹胀症状,则在基础药方上加枳壳10.1g、陈皮10.1g。将以上所有药物加水煎煮12小时,给予患者口服,每天服用1剂,分成早晚两次服用,持续治疗四个星期[2]。
1.3 观察指标 经治疗,患者各种临床症状基本上完全消失,各项身体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为显效。;经治疗,患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面色萎糜、气短乏力等各种临床症状相较于治疗前有所改善为有效;经治疗,患者食欲不振、排便异常、面色萎糜、气短乏力等各种临床症状相较于治疗前更加严重或者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版本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配对设计的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描述,计量资料以()描述。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参照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是80.00%,研究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是96.67%,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参照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参照组大,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存在统计的意义
3 讨论
近几年,伴随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习惯与饮食习惯均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工作压力不断增加,很容易出现脾气失衡、胃气不调等现象[3]。我国中医认为脾胃气虚症的主要诱因为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过度劳累与心思重,患者在临床上会相应表现出口唇干燥、四肢寒冷、精神状态不好、舌苔发白、消瘦、气短、面色发黄等症状[4]。祖国医学认为胃的主要作用为受纳水谷,脾的主要作用为向全身运送水谷精微物质,如果人体脾胃健運,则气机顺畅,有降有升,但是如果脾胃气虚,则会促使人体气机升降异常。采取中药四君子汤治疗能够健脾养胃、补脾益肺、安神益智;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内分泌系统;能消化通便、止咳化痰、缓解心悸、健脾宁心。还有抗溃疡、抗炎、镇咳祛痰的作用,能够对诸药进行有效调和,尤其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效果显著[5]。本次研究中显示,参照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是80.00%,研究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是96.67%,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总值与参照组相比,数值明显要比参照组大,组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存在统计的意义。
综上,在中医内科疾病的脾胃气虚证患者治疗中应用四君子汤治疗效果显著,可推广。
参考文献
崔静,崔琪.关于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08):1528.
尹向辉,许金全,常珂,张震,李苗霞.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8):7653-7654.
佘继先.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10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8):93+95.
孔振.采用四君子汤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2):19-20.
王晓红.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证患者中采用四君子汤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2):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