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影响微循环的研究进展

2018-09-26成小亮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结膜电针

成小亮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1 概论

微循环作为循环系统中的分支之一,直接参与组织器官和细胞的物质、信息以及能量传递,是强大的内分泌与代谢的器官,同时也是维持生命的血液运行通道,对机体细胞和组织代谢功能有着直接的影响。自从这一概念出现后,医学界对于整个循环系统也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而对于微循环的认识,也直接加强了医学对疾病的更深入的分析,从而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针灸作为我国医学治疗手段中最为简便有效的方式之一,其在治疗微循环障碍中有着不可忽视疗效和贡献。本文将针对针灸对于头面部以及脏腑微循环的影响,进行深入具体的整理与分析。

2 针灸对头面部微循环的影响

2.1 针灸对脑微循环的影响 伴随高血压脑出血等倾向的脑梗塞疾病,这种脑循环障碍通常在中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多发,而针灸则可以起到改善脑血管调节功能,从而达到增加脑部供血促进肢体功能康复的成效。根据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于各种原因引起脑部微循环不同程度障碍都有着明显改善和治疗作用,不仅能将血流速度显著提升,还能有效降低血管阻力,从而改善脑组织损伤。此外,针刺还能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为侧支循环的建立起到促进作用。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经过针灸医治过后,其血液流量与流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颈动脉血流量也随之得到增加。值得一提的是,电针疗法与药物相配合使用后,还能起到一定的抗抑郁疗效。

2.2 针灸对面部微循环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显示,针灸对于面部微循环障碍患者的阳白、地仓以及颊车穴等穴位局部皮肤表面的血流量有着明显提升作用,而在提高面神经损伤修复的临床疗效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靳三针疗法、面神经节注射以及星状神经节阻滞组成的“三联疗法”,能够通过将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流量与流速的方法,将患者神经细胞血氧利用率稳步提升,进而控制和减轻患者的水肿与炎症,同时促进神经组织新陈代谢功能,有效改善患者面部微循环,是治疗各种面部病变的主要医疗手段之一。

2.3 针灸对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 球结膜微循环作为人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囊括了所有种类的人体微循环,而正因其极高的重要性,球结膜微循环的健康与否,也成为了检测全身疾病微循环的重要评估标准。根据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准,已经可以从球结膜微循环障碍中,观察出患者在肝硬化以及糖尿病等病症的相关状况。而在各类球结膜微循环障碍中,三棱针点刺放血是治疗急性结膜炎的最有效的针灸疗法,而其原理正是以针刺来改善球结膜微循环达到治疗目的的。

2.4 针灸对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在反映机体病变中,耳廓微循环的状况是最为直观的观察方法之一,它为疾病的发生阶段以及治疗阶段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针刺可以促进血管运动,提升其自发性与节律性搏动,从根本上扩张耳廓微循环血管,进而对其微循环障碍起到显著改善。根据实验观察,对脑性瘫痪患者进行头针针刺治疗,通过观察患者耳廓中的红细胞聚集率与静脉流速,发现头针具有切实的疗效,但电针刺激却会对耳廓微循环产生负面效应。

3 针灸对脏腑微循环的影响

3.1 针灸对胃肠微循环的影响 根据我国中医学的概念来看,针对各类肠胃疾病,可以通过针刺胃经井穴来进行治疗。众所周知,穴位中的“足三里”,是胃腑下合穴,而“合治内腑”,则是指针刺以足三里为主要穴位的一组穴位来起到促进患者胃肠微循环,从而调节患者胃肠血管通透性,达到治疗消化道及胃肠疾病的功效。根据王新宇的研究资料中可以得出,針灸中的电针疗法对于减少血管活性物质以及各类内生性炎性介质积聚于肠粘膜的问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同时,电针疗法也能起到保护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粘膜屏障和减轻肠上皮细胞坏死等功效。在临床使用时,电针能有效缓解痉挛性疼痛。此外,针刺足三里,还能在增加血流量的基础之上,相对其他疗法更为直接有效地促进了患者胃肠组织的血液循环速度

3.2 针灸对心肌微循环的影响 对心肌血液流变学、心肌酶以及多种体液因素的良性调节,使得针灸疗法在治疗冠心病上占得重要地位,而其主要治疗机制,则是以减少心肌氧化代谢以及改善微循环等方式来进行的。其中,电针“内关”穴,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肌缺血状态下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水平,还在减少心肌组织损伤,以及增加血小板的活性功能等方面功不可没,并借此改善患者心肌血液的病理状态。而“心俞”作为另外一大主要穴位,在治疗急性心肌缺血等病程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资料表明,在心肌梗死的早期,以针刺内关穴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冠脉血管痉挛,起到控制病变演化发展的作用,为了抑制心肌肥大等症状,则可以通过长期电针刺激足三里与百会穴的方式来达成。

3.3 针灸对子宫微循环的影响 针灸在体现一定的经穴疗效特异性的同时,还可明显改善子宫的微循环。据文献报道,以电针三阴交与血海对于痛经大鼠子宫微循环作为研究重点,得出了子宫毛细血管及微血管在数量、管径以及血流状态等方面,经过针灸治疗后可得到显著的改善,而其中,最为灵敏的毛细血管,其管径变化也最为明显。但在电针两穴治疗痛经子宫微循环的同时,其介入的时机也对病情的疗效有所不同。例如,即刻、预先以针刺三阴交穴可以快速缓解疼痛以及子宫血管的痉挛,但预先针的疗效却明显优于即刻针,除此之外,穴位对阵痛疗效,也以血海穴、悬钟、三阴交的排列顺序逐步递增。

4 结语

针灸疗法以一种绿色物理治疗的概念,在多个层面及途径中对于微循环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正面疗效,而其自身拥有的持久效果以及较少的负面反映,也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中可以普遍运用于患者的主要原因。它不仅能促进人体各个部位微循环的血流量与血流速度,还能改善血流形态与血管痉挛等症状,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本文对于针灸影响微循环的分析与研究,我认为针灸疗法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同时也希望针灸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与联系,能够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为我国针灸疗法开创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林丽娇,许金森,朱小香,郑淑霞.针灸影响微循环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5,35(02):203-208.

李春华,陈滢如,佘延芬,李静,刘玉祁,苑鸿雯,张鹏,辛思源,齐丹丹,王传杰,谷雨,朱江. 针灸对微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1):1-4.

杨伟宁,李志同,解秸萍.针灸与微循环[J]. 微循环学杂志,2012,22(03):54-57.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结膜电针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中医针灸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优势探
温针灸疗法结合康复运动对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的控制作用研究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针灸疗法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你可能不知道,眼睛也会长结石!
针灸疗法
胬肉切除并结膜瓣转移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
保留眼球的全结膜囊再造术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