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道德底线问题研究
2018-09-26辛鹏
摘 要:提出大学生道德底线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将落在当今的青少年身上。而人才不仅仅是指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在一定意义上,更主要的是指他们应该具有完善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底线
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研究的核心问题。在过去的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过多重视实践主体道德上线的教育,像比如树立了雷锋、张思德、白求恩、焦裕禄、孔繁森等众多先进典型,目的在于为青年学生树立标杆,提倡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这无疑是非常必要、重要和正确的。但是,“人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存在物,它不仅承担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有自身的需要和诉求。”[1]忽视实践主体道德下线的教育,即对基本道德准则的思想行为要求不够,这一直以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憾。做好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工作已势在必行。
所谓道德底线,就是道德主体活动的限度,即道德主体应当遵守基本的道德准则,具体来说就是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思想道德、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思想道德底线,主要是世界观的底线,重点要解决“为谁活着、用什么武装”这个根本问题。政治道德底线,主要是对正确的社会发展道路的拥护和践行。职业道德底线,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做好将来为国家服务的准备。伦理道德底线,就是教育大学生在家庭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与亲戚邻居、同学朋友和睦相处。
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他们接受大学校园人文环境的熏陶,具备相对广泛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背景,可以说他们的道德是社会道德底线的晴雨表。如果在校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社会道德底线就会出现问题。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
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表现在整个思想道德品质修养的过程中,外在的法律道德教育和内在的自律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网络世界开通之后,更使得内在的自律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从人格上讲,人生下来是不分善恶的,只有通过外在的道德教育才能形成一定的人格道德。然而应该看到这只是外因或他律的作用,而人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自觉的能动性。人的这种本性就决定了人从开始接受教育,就不是纯粹的被动而是有选择、有取舍的主动接受。本课题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底线教育中,关键在于受教育者道德意识品质等独立性、自觉性的培养。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人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使自身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而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性和需要不断地纳入到这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规范之中。这就是说,人生下来之后,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把特定的社会文化、道德关系,通过内化的过程反映到主观世界中来,变成特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方式。而个体的这种心理品质或品德应来自于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问题大到对社会制度、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党群干群关系的看法,小到学习、工作、生活的态度和人际关系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个人在特定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中对公平的实际感受的影响。”[2]那么思想道德教育与个体实际行为的价值取向是简单的、直接的决定与被決定的关系吗?不是,个体实际行为的价值取向取决于个体自主、自觉、理性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取决于思想道德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主体是否自觉接受思想道德原则。虚拟的网络世界的出现使得思想道德教育的情况更为复杂。所以受教育者道德意识品质等主体独立性、自觉性的培养则更为重要。
注重大学生的道德养成,构筑道德屏障,这是一个长远的战略问题。第一,制定道德规范,让学生有一个切实可把握的、可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第二,整肃道德底线,教育者要做出榜样。行为人师、德高为范。教育者的权威,从根本上说,源于自身的人品。教育者道德水准影响着整个德育事业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进行自我整肃活动。要注重讲人格、重品行、做表率。第三,改进教育水平,营造道德环境。道德底线教育的内容要系统化,形式要生动活泼,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大功夫,做到通过教育确实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触动灵魂深处,让它们知道什么是不道德,而且从内心生发出抵制不道德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道德底线教育工作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世界上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国家,也都用了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的时间。所以对于这样大的问题,切不可寄望在很短时间内就能根本解决。但我们力争把道德底线教育的种子种在青年们的心灵之上,并让它随着青年的成长和教育的累进不断深化,逐步使他们对不道德的言行产生一种天然的反感、憎恶以至痛恨,把遵守社会道德化为自然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
其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上,第一,力图强调道德底线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理性的、自主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这一思想的确立是着眼于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本课题研究将在21世纪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第二,本课题的研究更重要的在于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相互联系中对当前道德底线教育进行综合研究,从而开阔理论视野,揭示思想道德教育内在的客观规律。
实践上,力图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增强道德底线教育意识。提出大学生道德底线教育是时代的迫切需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任将落在当今的青少年身上。而人才不仅仅是指他们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在一定意义上,更主要的是指他们应该具有完善健康的人格。因为只有有了健康的人格,他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更好地适应环境、融入社会,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当代中国社会实践要求现代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的支撑,需要与之相应的道德教育理念和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艳等.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转变[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8).
[2]王平,辛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公平的价值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
(作者单位: 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