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2018-09-26徐丹丹

山东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忠诚新时代党员干部

徐丹丹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新时代干部的标准。忠诚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政治道德品格,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忠诚胜于能力、忠诚指引方向,党员干部须将“忠诚”作为立身之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

关键词:新时代;忠诚;党员干部

从词源字义看忠既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人对所认定的目标和事业的坚持与执着。“忠”不仅是古代圣贤智者所推崇的一种道德准则,对当今社会也有积极影响。我们要转换视角、发微探幽发现“忠”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下产生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涵。

一、 “忠”观念溯源

传统文化积淀千年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基因”。 饱含无数先哲智慧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忠”文化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乃至近现代,“忠”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要素。

古之君子,忠以为质,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忠”是最为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忠”文化的内涵具有多元性,秦汉以来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颠覆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平等相待的君臣之道,强化了社会等级观念,提出臣民必须绝对忠诚于君主。“忠君”、“忠主”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核心思想,“忠”文化开始由丰富多元的伦理范畴向单向绝对化的政治统治手段转变。特别在宋明理学兴盛之后,“愚忠”思想达到极致,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成为钳制人心的精神枷锁,主辱臣死、绝食殉君、尸谏大统等事不胜枚举。

晚清和民国以来,一批思想觉醒的仁人志士拉开了对“封建忠君”思想的批判的序幕,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相继对封建“忠君”旧说进行否定和批判,并开始结合时代需求对先秦“忠”文化进行继承与超越,寻求新的文化内涵。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孙中山以更宏大的视野探讨了“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要高尚的多”。民国时期思想觉醒的仁人志士为我们今天对传统忠德进行当代转换开拓了思路。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和基础,但由于传统文化多是在封建专制制度背景下发展和成长起来的是良莠并存的,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传统“忠”文化的普世价值进行当代转换。传统“忠”文化概念中,忠于君主是其主要内涵,但在当今时代已失去社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忠”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体系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传统公忠体国的社稷观念转换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道义的新时代的内涵。

二、 “忠”的新时代内涵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党员干部所面对的考验也越来越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指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党员干部如何迎接这些考验,怎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关键要从提升党员干部的忠诚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做起。

(一) 牢记使命,忠于信仰

对党忠诚是党对党员干部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是共产党员对党发出的铮铮誓言,也是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和人生态度。信仰是什么?信仰是共产党人内心深处的追求和坚持,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的不竭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履职担责,忠于国家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昭公元年》道:“临患不忘国,忠也。”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即使面对灾祸也始终不忘国家利益,这是忠。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抛头颅洒热血,为联系大月氏抗击匈奴,在飞沙走石、热浪滚滚的大戈壁滩上毅然前行的古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粮草耗尽吃茶纸树皮,浴血守雎阳的张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冰天雪地,弹尽粮绝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的杨靖宇;努力到死,奋斗到死,以身殉志,不亦偉乎的民族英雄方志敏。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忠”文化的爱国内涵及其价值导向,诠释了什么是国家利益至上!什么是忠于国家!当代党员干部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更要牢记历史使命,学习先辈们忧国忧民、勇于为国献身的刚毅性格和爱国情怀。

(三)不忘初心,忠于人民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左传·桓公六年》曰:“上思利民,忠也。”在其位思谋造福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用手中的权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就是忠。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中,共产党人一路披荆斩棘、从苦难走向辉煌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抗战时期从中央苏区到西柏坡再到皖北平原和沂蒙山区,共产党在无数群众的拥护中站起来。党员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需时刻牢记“民评民说是标准、民心民力是依靠、民意民声是依据、民愿民盼是方向、民惠民富是目标、民苦民痛是失职”的为民要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应亘古传承。党员干部常怀忧患之思,常念人民之托,时刻以公仆之心要求自己,学习古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心忧苍生的博大胸襟。“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实现中国梦,人民是主体,只有对人民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时刻铭记“当好人民公仆”的理念,才能使权力真正为民所用、为民所享。

(四) 彰善瘅恶,忠于道义

“忠”本义上是对己心负责.不仅仅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而且是对个人品德的一种基本要求。“绳墨以求直线,秤以权轻重,规以求圆,矩以划方,此为基本之器,由此基本之器,方能成就万器。”忠于道德就是一种无形的规矩,是党员干部赖以安身立命的底线,德,不仅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而且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如何培养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党员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是根本。

传统忠德的内涵由忠君爱国扩展到以责任为中心的忠于信仰,坚守党性,忠于国家,坚守职责,忠于人民,坚守信念。党员干部就应该执着一个“忠”字,以忠诚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过硬的素质肩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责任,成为高素质的党员干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十九大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

[2]鄯爱红.传统忠德在现代行政伦理中的转化与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4).

[3]裴传永.孔子的忠德观探析[J].伦理学研究,2005(6).

(作者单位:海阳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5100)

猜你喜欢

忠诚新时代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仪式化的“忠诚”
仪式化的“忠诚”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