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2018-09-26葛宝铎
葛宝铎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2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选取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09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一共选取了60例脑血栓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患者平均病程(10.17±6.37)h,患者平均年龄为(45.19±11.28)岁;观察组男15例、女15例,患者平均病程(11.13±5.41)h,患者平均年龄为(49.21±13.27)岁;两组患者基本情况相当,故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因此具有统计学比较意义。
1.2 方法 按照临床治疗基本治疗原则,对两组患者进行消除脑水肿,降低血粘度等方面的治疗。然后,对照组单纯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第一天300 mg,第二天起100 mg,每日一次;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第一天300 mg,第二天起100 mg,每日一次。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本次实验数据,用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用()表示并用t检验,检验后若P<0.05,则说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80.00%相较于对照组56.66%,前者明显较高,且两组比较可见P<0.05,故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3 讨论
脑血栓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病情较重,具有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等中风风险,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中,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2]。脑血栓形成多发于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椎动脉上段、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主干、基底动脉下段及颈总动脉等部位。脑血栓发病时,患者多处于静止状态,临床主要表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头晕不适、肢体麻木、僵硬、无力等[3.4]。动脉硬化为脑血栓形成的常见原因,动脉硬化可发生于任意脑血管段,其中大脑中动脉分支、颈内动脉及大脑前动脉形成的血栓最为常见。脑血栓早期治疗多以血管扩张为主,血管扩张可最大限度降低血栓对血管的影响,确保血流供应,若血流恢复较快,则脑血栓造成的损伤具有可逆性,受损神经细胞可恢复。既往治疗中多应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治疗脑血栓,但效果不佳。因此,选择一种科学、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对脑血栓患者尤为重要。对脑血栓患者采用溶栓治疗,效果颇佳。人类脑细胞缺血时间过长可导致不可逆損伤,故溶栓治疗是指半暗带脑细胞死亡前就快速恢复脑组织血供,特别是发病3h内。但由于受治疗时间窗的限制,超过95%的脑血栓患者失去溶栓治疗的机会,因此抗小板聚集治疗成为可供选择的重要方法。阿司匹林为防治脑血管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通过对血小板前列腺素环氧酶的抑制作用,抑制血栓烷A2生成,从而达到对脑血栓的治疗目的。联合组临床效果优于单一组,表明可明显提高其临床效果。这可能是由于氯吡格雷属于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其通过对腺苷二磷酸受体的选择性抑制作用,阻碍腺苷二磷酸与其受体结合,最终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此外氯吡格雷还可通过发挥对诱导血小板凝聚的兴奋剂活性的阻滞作用,最大限度增强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活性。本研究中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两者配合治疗,可相互协同、补充、发挥双重功效,最大限度发挥其对血小板活化及聚集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一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脑血栓患者予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在脑血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法有助于脑血栓患者病情的康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一治疗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脑血栓病症的治疗之中。
参考文献
孙俊英.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对脑梗死急性期高危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山东医药杂志,2016,54(42):60-62.
吕艳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6):109.
陈丽霞.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急性脑血栓患者的溶栓效果和安全性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杂志,2016,21(2):3.
刘彩红,邓宜兴.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04):80-81.
迟国萍.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对脑血栓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02):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