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资源的高中生物教学
2018-09-26刘飞
刘飞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网络时代,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从某种程度上都需利用网络才能顺利完整。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网络资源也正式进入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大多数教师都会凭借网络资源来组织生物教学活动,以期更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将从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先学后教”、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材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个性教学三个角度来分析基于网络资源的高中生物教学应如何展开。
关键词:高中生物、网络资源、应用策略
生物课程在高中教育阶段的地位比较尴尬,对于文科生来说,生物是他们所需学习,但并不是高考应试科目的学习对象,所以他们并不重视生物学习;对于理科生来说,生物虽是理综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高中生却能够使用传统的背诵记忆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他们对生物课程的重视力度要远远小于化学、物理学科。然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可以有效改变高中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且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使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感悟,从而逐渐意识到学好生物的价值以及生物科学在现代人类社会进步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变得越来越积极。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析网络资源下的高中生物教学。
一、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先学后教”
微课、慕课、多媒体技术等网络教学辅助手段的出现使得许多教师都开始利用网络技术来录制教学过程与展示教学方案,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还可以让高中生随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网络学习,这就有利于实现新课改所倡导的“先学后教”,便于高中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主学习能力,使得生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需要的课堂。
在“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课中,笔者便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了预习导学。笔者会在备课中认真分析高中生对光合作用的实际了解情况,预估他们在本课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根据本课的知识分布来设计学习任务,如学习色素的种类、作用以及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光合作用的工作原理与影响因素。之后,笔者便会将这几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发布在本班的网络通讯群中,学生看到之后可直接在群中回复,进而展开预习。在预习中,高中生也可利用笔者所推荐的有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视频以及模拟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视频来进行有效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可及时在通讯群中说出自己的困惑点,笔者会将其进行汇总分类,做好本课知识的重难点分配。
二、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现在的网络资源除了有根据教材内容所设计的教学视频与教学课件之外,还包括大量的生物资讯与生物知识,这些内容突破了教材内容的限制,充分整合了古今中外生物科学的发展历程。若教师可合理利用,便可丰富教材内容,帮助高中生理解重难点知识,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使其形成开阔的思想与思维。
就如在“细胞的癌变”一课中,笔者便鼓励高中生利用互联网来收集恶性肿瘤的资料,了解恶性肿瘤的癌变原因与癌变过程。由于恶性肿瘤的种类很多,且癌变原因与防治手段很多,所以高中生可进行分组,对某一类恶性肿瘤的癌变原因与最佳防止手段进行细致调查,然后在组内、全班范围内进行资料整合。另外,待学生们学完“细胞的癌变”之后,学生还可调查其他癌症疾病的细胞癌变过程与原因,了解对现代人生活造成最多困扰的癌症疾病,从而帮助高中生形成健康生活、勇抗病魔等健康而积极的生活观念,同时也让学生相信生物科技可以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
三、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个性教学
高中生的个性、爱好、学习能力、生活环境等差异使得他们对生物知识的吸收与内化效率出现了快慢、优劣之分,但是,更为现实的问题却是生物教师所负责的学生人数众多,导致教师无法进行一一指导。网络资源的出现,可以让高中生根据实际来进行信息搜索,这就可以解决教师与学生数量严重不对等的问题,为高中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可能。
在“伴性遗传”一课中,笔者在授课过程中便利用了计算机的摄像功能进行教学录制,还将本课的教学课件上传到班级群中,学生可自行下载文件,在课后进行自由复习。在复习中,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盲区来浏览课件内容,回忆课堂教学活动,若学生无法利用课件来达到解惑目的,还可直接利用“伴性遗传”的教学视频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如不了解红绿色盲遗传规律的学生可直接将视频进度跳转到相应的片段之中,观看笔者对于红绿色盲遗传规律的图解与文字分析;在课堂上没有完成伴性遗传的客观规律的学生,也可直接观看笔者对伴性遗传的机理与特点介绍的教学讲解。由此可证,网络资源可让生物教学走向开放化、公开化与透明化,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来完成个性学习。
总而言之,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被称为是“大眾教育”,强调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物教师应合理把握网络资源,让高中生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与辅助下实现全面而个性化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金淑.网络资源助推高中生物高效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6(09):77.
[2]刘颖.网络课程资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6(0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