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型之师生互动初探
2018-09-26邓合忠
邓合忠
摘要:“师生互动”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的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建构主义;师生互动;学为体教为导
当今,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明显地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长期以来,一些学校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阻碍着创新人才的培养。从近几年来初中数学调研中发现;数学教学质量普遍存在着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近几年来,国内外兴起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它的理论要点是:“知识是人建构的,而不是客观的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可见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显然是不适宜的。为此,新课改提出新的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多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笔者从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调研中发现:在农村中学里,由于设备不够齐全,无法用先进的设备来进行教学,在这样的条件下,要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协调性等充分发挥出来,“师生互动”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发法,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的这样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下面谈谈“师生互动”教学的具体过程。
准备阶段:先对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在分组时,要注意好、中、差学生的搭配,在每一小组中选出组长、纪录员、发言人各一名,并且对每个小组进行命名,如突飞猛进组、胜利在望组等,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协作以及教师的提问。
进入正常阶段:“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是:观察、动手实验、培养兴趣→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各组对问题的看法、解决→实例验证、精练→总结提高。
第一,观察、动手实验、培养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都与教学紧密相连的,这要求学生认真觀察我们周围的物体,认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要让学生广泛参与数学活动,才能使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有归属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针对初中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与应用性。如在教学《图形初步认识》时,我利用搭积木游戏让学生理解不同几何图形,在学生认清图形的基础上,把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在校园里寻找几何图形。通过学生动手搭积木,走出教室认图形,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掌握简单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我还把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活动中,让学生用牙签和橡皮泥构造立体图形,用树叶、剪纸等制作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手工操作中感知了较为抽象的图形知识。而且,当他们的作品在同学中展出时,他们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声来自别人的喝彩,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心中涌动着“爱数学”的信念,进而更加激起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又如:在讲《展开与折叠》这一节时,学生只看过生活中的各种包装盒,他们也许不知道这些盒子是怎样做成的。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各准备一个盒子,在课堂上把这些纸盒拆开,展开来结果会是怎样的一个图形。通过这样的展开与折叠,学生对盒子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二,提出问题
经过观察、动手实验后,学生对该物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以信息,教师所提供的言语引导,在性质和数量上都必须是最精炼的,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创设认识上的新情境,使学生产生想解决问题的要求,从而去认真思考,探讨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教学八年级《分式方程》这一节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①什么叫分式方程?它与分式有哪些区别?②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是否遵循了同解原理?可能产生什么后果?③什么是增根?为什么会产生增根?④如何检验?怎样写检验结论?未出现增根时是否需要写出检验?又如:在《展开与折叠》中,学生已经了解盒子的构造以后,再拿出棱柱、圆柱、圆锥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以下问题:①四棱柱的上、下底面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②四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的形状是什么图形?③这些图形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你知道吗?④你能根据这些徒刑的侧面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主体模型吗?等。除了这些外,也允许学生提出另外相关问题。笔者在教学《展开与折叠》这一节时,曾有几位学生提出:圆柱的上、下底面平行吗?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吗?等。这时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第三,分组讨论
随着问题情境的产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有着共同的目的,并围绕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围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及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较为广泛的交流。对于差生羞于发言,所以要鼓励他们以表扬为主,捕捉他们思维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充分肯定他们的长处,增强其学习的信心。由于各个学生的思维以及掌握知识程度不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可能也有所不同。教师应在诱发问题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不断产生广泛的假设,使他们在原有片断知识的基础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讨论改组,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如在《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节中,除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可列方程外,那么横行的三个数是否也可列方程;对角线上的三个数呢?或者是任意框出一个正方形的四个数呢?若假设其中最小的一个数为X,则其它数怎样表示。若假设中间一个数为X呢?等。使他们能够认真去思考钻研,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四,各组对问题的看法、解决
经过他们组内激烈的讨论,发表个人的看法、见解,再通过组内的验证,作出组内认识上的结论,记录员做好记录后,由发言人对组内成员讨论的结果进行发言或演示,与其它组进行交流。对各组讨论的结果,无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要认真听取并给予表扬。对他们组间有不同看法的,他们会展开激烈的争辩,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通过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或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是非,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第五,实例验证、精练
学生对问题已基本解决,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但准确度还须进一步确认。这时,教师进一步提供具体实例,让学生辨认,或由学生自己提出事实,说明获得知识的正确性。实例验证,使学生明确,数学知识来自于实践,又受实践的检查,学生获得知识已得到验证,对该知识的理解,学生可能还是初浅的,还没有完全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再设计几道与该知识有关的练习让各个小组进行训练、讨论,课堂练习的种类有以下几种:⑴巩固新知识的练习;⑵突破难点的练习;⑶综合提高的练习。在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配有专用的课堂练习本;第二练习要求具体明确;第三练习中教师要积极检查指导,及时取得信息;第四练习讲评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不能包办代替,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在检查时,教师要把纠正错误和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练中有学,学中有练。要发挥数学练习的“教学功能”和“发展功能 ”。针对所做要恰当引导,巧妙提问,耐心启发,顺应学生的思维。再者要多涉及差生,消除他们被动受审的心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能使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第六,总结提高
让学生思考、回顾总结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怎样发现的?又是如何验证或证明?教师要用简明的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方法。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小结可由教师总结或学生总结教师补充两种方法。教师总结就是由教师对小结内容进行讲述,学生精心地听,认真地思考并掌握记忆。它能节省时间易于控制课堂的进程。小结时要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强调重点或列图表等;学生总结要求教师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总结。如在教学《解方程》这一节小结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什么叫移项?移项要注意什么?②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如何移項?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等问题让各个小组来回答,有不完整的,通过教师的补充,较好地完成这一步骤的教学。它能用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结加深对当堂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并掌握规律。同时,为了让学生明确该知识的重要性,教师可在总结完后制造一个悬念。如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通过方程来解决,若每本本子是0.5元,现在有4.5元,问可以买多少本本子?以及后面将要学的《日历中的方程》、《我变胖了》等这些都是应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学会解方程的重要性。
由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可知:“师生互动”体现了“学为体,教为导”的教学原则,在整个教学中“主导和主体”这对矛盾得到辩证的统一,使学生“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教师点拨疑难关键,指点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思考、协作、创新的能力,使“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得以实施。它能激起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得新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同时还能及时做到信息反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他们多次用耳用脑动口动手,当堂问题当堂解决。同时,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小组以及整个班级所共享,即他们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学》讲义 胡久忠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