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

2018-09-26任玉平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列宁文化建设农村

任玉平

摘要: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理论是列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俄国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十月革命后,俄国农村文盲问题严重影响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面对这种困境,列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着手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得俄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对当时俄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列宁 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A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46-02

一、内部优化

农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文化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要调动起农村自身的力量自己发展自己。在俄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列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开展扫盲活动,加大教育的投资,加强师资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农村内部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1)开展扫盲活动。列宁将文盲视为农村各项建设之大敌,将扫除文盲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开端。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期间,他签署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法令,强制要求俄国全体居民凡年龄在8岁到15岁之间必须学会识字,并且还成立了专门的扫盲工作委员会,对扫盲工作进行统一的组织,还在全国建立更多各种类型的扫盲学校,使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扫盲工作中来,也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1]此外,列宁还通过其他的渠道促进扫盲运动的开展。如在农村增加建造成人学校、人民大学、图书馆、工作室等文化设施的数量,为农民自学自修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解除一些学校对工农学生招生歧视的状况,增加工农群众受教育机会,为工农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质量。在列宁的带领下,通过这项工程浩大的扫盲运动,扫盲工作初见成效,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后的头三年,已经有数百万人会看书写字,农村中的文盲数量大量减少。

(2)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文化教育事业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政府财力的支撑,正如列宁所说“钱”是教育事业的必要支撑。但是刚刚建立的苏维埃国家的经济状况很不乐观,各个行业百废待兴都需要政府的财力支持,并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中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拨款远远不够全面教育的实行。针对这种状况列宁多次强调要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转作国民教育的经费。如,1922年1月,在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列宁强烈要求削减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大剧院的经费,将其用在扫盲和建立阅览室上。1923年年初,列宁在《日记摘录》中指出苏维埃国家机关过于臃肿、庞大,浪费了大量的经费,应该精简国家机构,裁剪不必要的机构,节省经费以支持教育事业。除此之外,列宁认为农民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资金的不足不能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他提出在国家不能提供充足的资金满足文化教育的需要时,要鼓励当地的农民也负担起一部分的费用。[2]

(3)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教师来实现。但是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严重缺乏文化教育方面的人才,其中一些知识分子还是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对此,列宁提出要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教育人才,他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才同工农无产阶级并没有利益冲突,资产阶级只是不理解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可以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并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服务的。为了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列宁提出要提高教师的地位,为教师提供优质的生活。只有将教师的地位提到应有的高度,提高到资本主义社会所没有的高度,为教师提供优质的物质生活,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才能使他们成为培养无产阶级政权人才的中坚力量,成为我们教育的“支柱”。[3]因此,十月革命之后,即使俄国的经济非常困难,列宁也签署了一系列的法令来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是,要加强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具有很多资产阶级的习气,他们的思想也是资产阶级思想,并不能直接投身于共产主义教育事业,必须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转变他们的思想,转变他们对苏维埃政权的态度,认识到苏维埃社会的优越性,让他们自觉自愿为社会主义服务。此外,还要给予他们尊重、信任和关怀,从情感上感化他们。

(4)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苏俄长期处于沙皇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农民受旧风俗、旧习惯、旧文化影响深厚,这些旧的腐朽的思想文化是苏俄人民长期的文化积淀,已经深入人心,很难轻易改变。列宁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描述,他说人们在“吃母亲的奶”的时候就已经在吸取了。为了彻底消除封建制度遗留下来的腐朽的习惯和风气,提高农民的政治觉悟,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先进的共产主义的思想道德取代传统的旧道德。首先,公开强调党的领导在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性,坚决抵制反共产党领导思想的传播;其次,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农村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文化方向;再次,将教育与政治联系起来,让教育为共产主义服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农民的利益相结合,增强农民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让农民的奋斗方向与政治方向相一致。

二、外部促进

要想快速、高效地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仅仅通过农村自身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农村在经济、设施、人员素质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较落后,所以除了从在农村大力开展教育外,还需要发挥城市的辐射功能,发挥书籍、报纸等媒体的作用,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1)发挥城市辐射功能。虽然在旧制度下,由于黑暗的社会制度及其腐朽的意识形态,城市对农村的影响总是消极的,但是相比较落后文化水平的农村,城市的文化水平要高得多,通过发挥城市的优势作用,将国家正确的方针、政策、法令传达给广大的农民,把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渗透到农村,提高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文化水平也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列宁在逝世前充分肯定了城乡之间友好互助的这种形式,为了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列宁提出了以下的意见:一是组织城市工人团体下乡,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加强城乡互动联系;二是通过城市党支部帮助农村党支部来推动农村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的党支部在工作基础、财政能力和组成人员的思想素质、政治觉悟等方面相较于农村的党支部的优越性;三是组织城市中的各种专长人才向农民群众传播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鉴于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列宁提倡组织城市中的工程师、农艺师等为农民举办演讲、座谈等,向农民传授科技文化知识,促进农村科技的发展,提高粮食的产量。

(2)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列宁充分利用报纸、书籍、电影等為农民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料,使农民有东西可读,有东西可看。在报纸方面,列宁将报纸视为重要的文化宣传工具,高度评价了报纸在提高农民认字、识字能力,推动扫盲运动的开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通过《消息报》和《真理报》等报纸向人民传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文学作品、教育教材等优秀的资料;在书籍方面,列宁不仅出台相关政策促进书籍的公平分配,还加强了对书籍的管理,提出要增加经济、政治、农业等方面的有益书籍的出版,剔除色情、宗教之类的有害书籍,提高书籍的质量;在电影方面,列宁充分利用了电影的宣传作用,对电影的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要求播放具有宣传性质、具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积极的电影,宣传国家的政策,能教化育民,促进人思想的提升,坚决杜绝不良电影。

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不仅使俄国的农民的文化水平大大提升,提高了农民的民主意识和对苏维埃政权的认同感,对于当时俄国民主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状况与当时俄国有诸多不同之处,但是我国同俄国同样都是农业大国且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研究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的精髓,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牛丽.列宁的农村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彭东琳.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3.

[3]许蓉.列宁农村文化建设思想述论[J].理论导刊,2012(10):65-68.

[4]许蓉.列宁农民问题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列宁文化建设农村
拉美有多少“列宁”?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纪念列宁
最后的岁月
列宁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