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8-09-26赵君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骨科血栓下肢

赵君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7--01

骨科手术后的预防性护理重点是伤口感染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指深静脉血液不能正常循环,发生异常凝血现象,导致血栓形成,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病人的肢体发生功能障碍。在严重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截瘫。深静脉血栓形成在骨科手术后非常常见且频繁发生,是骨科术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骨科手术后必须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进行预防,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1-2]。本研究分析了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8年4月90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实验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25-76岁,年龄平均(40.13±3.12)岁。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2例、胫骨骨折10例,盆骨骨折7例,其他有3例。手术时间36~142 min,平均(60.82±3.81)min;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26-76岁,年龄平均(40.26±3.11)岁。股骨颈骨折13例、股骨干骨折12例、胫骨骨折11例,盆骨骨折6例,其他有3例。手术时间35~142 min,平均(60.12±3.86)min。兩组一般资料相似。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①建立预防性护理团队。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和护士组成预防小组,通过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搜索相关文件,寻找相关证据,结合数据和病人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2)风险评估。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标准,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程度,并将其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患者。并根据患者的风险水平采取相应措施[3]。(3)系统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分发健康知识手册,播放相关视频和组织讲座来对患者和家属解释下肢深静脉形成的原因,发展方向和预后。这些因素包括长期卧床休息,手术中出血和术后卧床等。对患者家属强调早期标准化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促使患者积极锻炼,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物理预防。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脚底静脉泵,弹力袜等进行物理预防。间歇充气压力泵依次向下腿施加压力以加速血液流速。这种方法可以在术后第二天进行。(5)体位引导。手术后,指导患者调整体位。首先,将下肢抬高30°,以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锻炼,例如膝关节和脚踝关节的早期屈曲和伸展,肱三头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和肌肉的按摩。并给予肌肉锻炼,逐渐增加关节运动和肌肉力量锻炼,达到促进静脉回流到心脏的效果。同时,建议患者避免影响愈合的运动,如内收,外旋等。(6)药物治疗。手术12小时后,患者应及时使用抗凝药物。应该在使用药物之前向患者解释药物的重要性和作用,并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以免患者在发生不良反应时发生恐慌,出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向医生报告。(7)联合预防。根据患者的风险等级,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低风险的患者使用梯度弹性长袜。中等风险可以在低风险的基础上增加药物预防;高危风险,可以增加间歇充气压力泵。(8)质量控制。护理团队成员每日对患者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整。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骨科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抗生素用药时间;护理前后患者焦虑心理评分(20-80分,得分越高则焦虑心理越明显)、抑郁心理评分(20-80分,得分越高则抑郁心理越明显)、疼痛评分(0-10分,得分越高则疼痛度越高)、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流速;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骨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SPSS21.0统计,计量资料对应t检验,计数资料对应检验,P<0.05显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骨科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相比较

实验组骨科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2.2 护理前后焦虑心理评分、抑郁心理评分、疼痛评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流速相比较 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评分、抑郁心理评分、疼痛评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流速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评分、抑郁心理评分、疼痛评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流速优于对照组,P<0.05。

2.3 两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抗生素用药时间相比较

实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抗生素用药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骨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骨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骨科手术可导致静脉血流停滞和高凝状态,使患者容易发生血栓形成。未采取有效措施将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病率。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形成下肢血栓的危害性大,严重者会导致心脏,大脑和肺等重要器官的栓塞,而这些器官很容易与死亡相关[3]。近年来,随着关节置换的逐年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死亡率增加。为了降低死亡率,除了围手术期的适当治疗外,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也起着关键作用。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来有效治疗骨科手术后的患者,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5]。深静脉血栓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并影响康复过程。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也会引起下肢长期肿胀甚至溃疡。然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困难。目前的观点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高凝状态,静脉壁损伤和血液回流减慢的组合。因此,常规使用深静脉血栓有必要采取安全有效的预防措施。具有诱发因素的高危患者应特别注意加强预防和积极护理。因此,要加强对形成机理的了解,通过采取针对性措施,如穿弹力袜,使用具有抗凝血功能药物、早期活动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以大大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此外,下肢关节置换手术,老年人,既往有血栓史的病人,以及长期卧床休息都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因此,在临床护理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尽可能采取多种方法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8]。本研究中,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科手术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抗生素用药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心理评分、抑郁心理评分、疼痛评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流速相近,P>0.05;护理后实验组焦虑心理评分、抑郁心理评分、疼痛评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流速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感染等骨科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骨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减轻疼痛,改善下肢血流速度和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减少抗生素使用,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参考文献

干巧娥.骨科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40):47-48.

姜明林,秦晓洁,梁敏.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08):56.

韦远华,李水莲.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1):17-19.

杜金容,欧阳雪莲,王斐.骨科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5(11):37-39.

倪伟.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研究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9):127-128.

胡蓉.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08):151-152.

艾民.浅谈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05):288-289.

杨晓娟.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4):169-170.

猜你喜欢

骨科血栓下肢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下肢最怕“凉、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