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土家族“跳丧”之美

2018-09-26赵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

赵妍

摘要:在中国鄂西南土家族聚居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种神秘的古老民间艺术,就是土家族丧葬文化中的跳丧,也称为“撒叶儿嗬”。这种独特的丧葬习俗,集歌、舞、乐为一体,鼓点扣人心弦,歌声辽阔粗犷,舞步豪放质朴,透出一种原始状态的生命体验。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拟从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出发,探寻跳丧的历史源流及其仪程风貌,领略跳丧独特的魅力。

关键词:土家族跳丧;撒叶儿嗬;仪程;历史源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K8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4-0146-02

一、前言

2016年11月13日,我有幸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中听到了周耘教授关于土家族跳丧《生命的礼赞——土家族跳撒叶儿嗬的文化蕴含》的报告,深受震撼与感动。这种流传于鄂西南崇山峻岭之中的、极富生命力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历经千年而不衰,流传至今。土家族撒叶儿嗬把歌、舞、乐三者融为一体,唱出了远古遗音,奏出了巴楚韵律,跳出了豪放大气、荡气回肠,为生命献上一曲曲动人的赞歌。

二、土家族“跳丧”简要

在中国土家族居住的鄂西南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经久不衰且一直延绵至今,这就是土家族的跳丧鼓,也叫跳撒叶儿嗬。跳撒叶儿嗬是是以歌舞的方式来吊唁逝者的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我们以湖北民间丧俗为例,在湖北民间,在进行丧礼时,有不同的丧俗类别:坐丧,即坐于灵堂演唱;转丧,是围绕灵柩演唱,又称绕丧;最后是跳丧,也就是在灵柩前或围绕灵柩放歌舞蹈,把歌、舞、乐三者结合为一体。

土家族的丧俗有着自己独特的仪程:(1)“老人哒”,鄂西南土家族称老人寿终正寝为“老人哒”;(2)把信,又称报信。有老人寿终正寝的人家烧纸放鞭炮,以向亲友和乡邻报信;(3)设灵堂,主人家在亲友乡邻来之前生火做饭,买酒煮茶,布置好灵堂,腾出跳丧场地。灵柩安放在堂屋正中央,棺椁下燃一盏长命灯,供桌上摆放五谷、插上长青树枝的升斗,棺头上方立一束镶贴着白纸花的竹子门拱,竹条的根数与亡者年龄相同,称为岁竹。棺前左侧放着牛皮大鼓,灵柩前的空地便是跳丧场所;(4)看信,是亲友乡里相约赶往孝家,参加丧礼;(5)跳丧:入夜,大鼓骤然擂响,人们涌入堂前,三两相邀,对着亡灵踏着鼓点,放舞狂歌,通宵达旦。(6)接下来便是出丧,清晨,灵柩出葬。急促的锣鼓、狂烈的舞蹈、悲天恸哭、噬心的长啸,跳丧气氛达到最高潮;(7)上山,八大金刚抬护灵柩,众人相拥,孝女执岁竹引领;(8)下葬;(9)回煞,把竹梯靠在孝家房屋墙边,让亡魂飘飞而下;(10)送亮,49日内,亲属每晚在新坟前点一盏灯。

依照传统,跳丧仅在夜晚进行。就像上文提到的,牛皮大鼓擂响,乡民们涌入堂前,三两相邀,对着亡人,围成一圈,踏着鼓点放歌狂舞,通宵达旦。掌鼓者是核心人物,由当地德高望重、技艺出众的男子担当。鼓者既要擂鼓击节,指挥唱腔套路变换,还要即兴编创领唱。随着鼓点唱腔,舞者接唱和声,不断变换舞姿。场上的情绪也不断变化,时而深沉,时而奔放。舞到高潮时,掌鼓者也弃鼓而舞,众舞者一起模仿飞禽走兽,蹲、扭、转、展、越,时而如猛虎下山,时而像老鹰展翅,时而又猴子攀岩,时而成老树盘根……夜幕下,鼓点扣人心弦,歌声辽阔粗犷,舞步豪放质朴,透出一种原始状态的生命体验。最令我震撼感动的是,在一个本该哭声震天的丧礼上,怎会出现如此温暖、热火朝天的一幕,大家狂呼呐喊,和歌相舞,汉子们光着膀子,仰天长啸,舞的大汗淋漓,不像是进行葬礼,倒像是在参加一场热闹的篝火晚会。那样的豪放嘹亮,让我想起了西北黄土高原上敲起安塞腰鼓的汉子们。

三、“跳丧”的艺术美

跳丧舞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原始的神话唱词,往往人神合一,充满着神秘虚幻的诡异之美。它的音乐区别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正音,舞蹈造型独特,追求坚实、厚重、诡异、力量之美,极力向着大地伸展。

面对亲人的逝去,他们会悲伤,会恸哭,这是自己内心深深不舍之情的进发,他们会把这种不舍化作跳丧舞,尽情地宣泄出来。在逝者灵柩前放歌狂舞,仿佛是用生命在舞动,舞的忘却悲痛,舞的大汗淋漓,大碗饮酒,如痴如醉,进入“离形去智,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状态,尽情欢乐,却又充满哀伤,如浴火的凤凰,这是最后的道别,这是他们对生命的礼赞。

跳丧时唱词的内容广泛,宗教、神话、爱情、农事、历史、伦理无所不包,诸如:“天国宁静,地域可怖;仙境祥和,人世辛酸”。甚至还有荤段子:“远望姐儿一脸白,眉毛弯弯眼睛黑,眉毛弯弯好饮酒,眼睛黑来好贪色,好饮酒,好贪色,夜里无郎睡不得”;“隔河望到姐,打个排哨姐等我,姐儿听到排哨响,趴脚手软难爬坡,排哨响,难爬坡,阴凉树下等情歌”;“昨日与姐同过河,郎骑马儿姐骑骡,郎在马上喊情姐,姐在骡上喊情哥,喊情姐,喊情哥,相思树下情意合”等。

面对逝者,大唱男女欢爱的快乐,怀胎分娩的喜悦、生老病死的不可抗拒,整體生命延续的瑰丽。他们的唱词里,看不到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更多的是一种参透生死的坦然。人最终会走向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的必然归宿,却也是每个人都害怕触碰与提及的东西。然而巴楚先民却能看的明白,他们没有沉溺于恐惧之中,没有徒劳寻找所谓长生不老的办法,他们把对死亡的恐惧化为洒脱的生命意识。他们认为寿终正寝是一件好事,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一个人开开心心的过完自己的一生,平静的去拥抱死亡,这着实不是一件坏事,既然我们无法去改变自然规律,那么就接受它,只要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且无愧于心,就不枉度此生。

各样的唱词,是他们对生命的讴歌。有他们信仰,有内心里最纯净的地方;感谢世间万物,感谢五谷,感谢飞禽走兽;他们铭记历史,不忘初衷;他们也向往那最美好的亲情与甜蜜的爱情……敬爱的老者,请放心地离去,我们将用更加美好的姿态好好生活下去。面对灵柩放歌舞蹈,每一步,每一声,都体会到生命的力量与永恒的传承。

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永恒,希冀死后的生命。生与死的矛盾,有限的个体生命和无限宇宙的矛盾,是人类悲剧意识最深层的心理背景,这样的悲剧精神,为跳丧注入了理性内容,成就了令人震撼的、悲壮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丧葬歌舞。

而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它本身,更有着融汇超越的价值观。跳丧让人笑对恩仇,“生不计死仇亡者大,打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体现了异相之美;它穿越古今,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联结雅俗;参透生死,礼赞生命,讴歌生活。

四、“跳丧”的历史源流

在巴楚文化源流中,一直有尊风尚虎的说法。“楚地重淫祀,喜巫觋,敬祖先,度亡灵蔚然成风。”《国殇》为为国捐躯的楚军将士所作的祭歌。《夔府图经》中记载“父母死……打鼓踏歌,亲属饮宴舞戏一月余日。”《蛮溪丛笑》:“死亡群聚歌舞,舞辄联手踏池为节……名踏歌。”巴人以虎为图腾,尚虎的民族,跳丧总会模仿虎的身姿,土家族跳丧,灵柩上常盖虎皮毯。《晏公类要》中记载:“荆楚之风,夷夏相半,……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哀。”《蛮书》中记载:“巴人祭其祖,击鼓而祭,白虎之后也。”《巴东县志》中记载:“巴人尚武,击鼓踏歌以兴衰。……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革与社会的发展,土家族撒叶儿嗬面临着挑战,只有派生出新的意义,它的生命力才会更加旺盛。事实上,撒叶儿嗬也正悄悄发生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兼容并蓄,比如现在也有女性参与跳丧等等,它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顽强的生命力继续传承着。深沉的生命紧迫感唤起自强不息的民族意识,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加速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跳丧显示出了一个民族旺盛的生命力。撒叶儿嗬流淌着巴楚文化的血液,散发着浓郁的巴楚艺术气息,展现着浓郁的传统巴楚乐舞风貌,是有很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巴楚艺术遗蕴。撒叶儿嗬至今仍能给人极大审美愉悦,使参与者尽情宣泄,初见者心灵震撼,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
《黄河大合唱》在新时期的审美价值及重要意义
幼儿舞蹈对幼儿审美价值及艺术魅力培养路径浅析
浅谈中国古典舞身韵中“手”的审美价值
探析舞蹈评论的意义与审美价值
关于钢琴即兴伴奏艺术审美价值的探讨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