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结构及其塑造
2018-09-26野兆学刘昱君邱奋
野兆学 刘昱君 邱奋
摘要:当今社会,更加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尤其是中学教师面对的工作压力升学压力要更大,工作强度也更大。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要了解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然后多方面塑造提高。
关键词:中学教师 心理健康素养 结构 塑造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19-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与心理学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时都要学习与心理学有关的知识。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已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咨询、心理教师等专业从事心理方面的人才,而应深入到每一位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教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起初了解的那一点点心理学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是在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养不仅是教育部新课标对老师的更高要求,更是老师应该必备的教学技能之一。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师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教师没有心理疾病,能够顺利应对日常教学的工作,具有健全的人格,内部心理状态与外在环境相结合,达到教师心理状态内部的平衡。
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衡量标准是在普通心理健康标准的要求上加上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形成的,中外学者对这一点均进行了定义,但仍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在心理健康的衡量上都较为注重对自我的认识与接纳,对个人情绪的把控,对社会现实以及环境的适应以及人格的稳定等方面。而在衡量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上可能还会加上是否有积极的职业态度,对教师角色的认同以及抗挫折抗压能力等方面的衡量。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青春期叛逆期,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与积极开导。所以,现实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的标准是很高的,有利于教师自身身心健康的发展、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前进,教师较高的心理健康素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三、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结构
笔者根据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以及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将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大致划分为六个部分。
(一)教师对挫折和压力的应对能力
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的阻碍,这就是挫折。心理学上将挫折定义为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受到阻碍而产生的必然的情绪反应,会给个体带来实质性的伤害,使个体感到失望、痛苦、沮丧或者不安。教师在面对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压力时,常常会感到生活混乱,不堪重负。在学校里,不仅要在课堂上维持秩序还要让学生有效掌握重点难点,保持自己班学生的良好成绩的同时还要与其他班竞争,校方的教学管理要严格遵守并实施,还存在升学率的压力以及上课备课等的压力。家庭中要照顾自己的老人孩子,协调与另一半的关系,如果没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以及抗压能力,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情绪,对自己进行有意识的管理的话,将很难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一切。
(二)教师的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由美国费登伯格提出,也称“职业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师职业倦怠是用来描述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在长期的工作环境及伴随的压力中积淀下来的,因此职业倦怠的形成机制是较为复杂的。教师必须不断努力一直投入,使学生们成绩提高来体现自己的教学质量,周期很长,而效果却不一定显著,而且教师需要积累多年的经验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抓住知识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心理等,所以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容易使人产生倦怠。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包括了一个教师所有的行为、情感、价值观。教师在工作中扮演多种重要的角色,与学生不仅是授受关系,还是同伴、组织者、参与者甚至是监护人。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应该具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有较高的情感投入,理解教与学的规律,且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教师的职业信念、性格特点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等。教师的职业信念是教师对这一职业保持热衷度与持久度的重要因素,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浓厚的情感,以及在日后工作中保持热忱。教师的性格特点也会影响班级的学生,比如教师本人认真、踏实,也会给学生传递类似的信念,从给学生批改的作业等上面也能看出老师的踏实,学生会因此而受影响。教师的人格不同,对学生的理解也不相同。
(四)身体状况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好的身体是教師职业生涯的基础。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每天数十小时的站着,还要不停地讲课,对身体和嗓子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加上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排名等的压力,很容易引起慢性病。而且教师整天除了忙于工作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很少能腾出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得不到锻炼,压力得不到应有的释放,很容易埋下疾病的隐患。身体的健康指一个人的身体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主要是脏器没有疾病,各生理系统具有健康完整的功能,身体形态发育良好等。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完成工作。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身体是一个人的全部。要是没有好的身体,心理健康就更难了。强健的体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基础,只有这个基础牢固了,才能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只是能教好课、带好学生、出好成绩,更是能将各方面平衡的人。
(五)人生观
一个人对待人生的观点、态度、信念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教师更是如此。教师的人生观不仅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和处理工作事宜等,也在影响着学生。中学生的三观是在不断积累中建立的,而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影响,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会传授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能够辨别一部分事物的对错,但不是全部。如果教师的人生观低沉消极,学生多多少少会受此影响,并且很可能影响到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学阶段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只有教师的人生观积极充满正能量,才会给学生带来好的影响。
人生观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甚至是一个人的格局。生活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而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将指引你朝着这个目标发展,而不是浑浑噩噩。教师的人生观对于他自己和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心理健康。
(六)社会环境适应
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扮演多种角色,教师更是如此。是知识的教授者,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朋友,教学管理者等,也是工作者,以及像普通人一样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的角色。多重角色之间的转换以及适应,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应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师需要很快地进入状态,并且适应所要扮演的角色,协调好与学校、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关系。要服从校方的管理,必要时给出合理的建议,配合校领导的工作,与其他各科老师之间协调好;用适当的方式教育学生,对待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学生遇到问题要开导并且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以及今后可能面对的一切,传递正能量;与家长之间要合理沟通,使家长能够尽最大努力配合老师工作,促进学生学习生活。
四、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素养的塑造
通过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概括总结,以及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结构的分析,如何让教师在未来更好地面对工作和压力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因此,在此总结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培养的方法。
(一)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学校甚至整个教育大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定期请专业的心理人士来为教师做心理的疏导,缓解他们的压力。校方还应该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心理专题的学习,将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提到日程上来,让教师有意识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心理健康素質的培养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合理地释放压力,使心情愉悦,会对备课授课等工作游刃有余,而不是感觉到痛苦,甚至想要结束整个职业生涯。对于心理辅导的学习还可以使教师渗透到学生中间,不定期做团体心理辅导。
其次,学校在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也应该给教师减负,如在节假日对老师给予适当的关怀,尽可能安排学校的福利以及教师个人进修等,控制教师的工作量,让他们在放假时间能够放松自己,在回学校之前身心都进入良好的状态。人就像发条,该工作的时候紧一紧,休息的时候就松一松,劳逸结合。
教育部门应该时常深入到学校内部考察,深入了解教师,出台政策时能合理考虑教师,维护教师利益的同时达到本来的目的。为教师从经济上事业上谋福利,让教师不仅有奉献也有收获,让他们更努力地投身教育工作,培养出优秀的后代。医保、养老、住房等问题的解决和落实能够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形式上的东西尽可能少走,将工作、学生成绩等落到实处。
(二)教师自身
教师应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定位。教师不可能事事巨细,也不可能将所有事情做好,应有所侧重完成自己的工作,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在对职业的规划中也应该合理,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不仅要将新的方法和知识教授给学生,也要提升自己,一味地为了成绩而教而学,最后只会变成井底之蛙。
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素养有关的知识和方法,积极面对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面临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和释放,正确合理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将负面情绪传递给学生或发泄在学生身上。教师既要学会调节自身,也要学会帮助学生调节,尤其是面临中考高考的大型考试,学生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除了学生父母朋友之外最了解他们的人,应当树立起这份职责。在心理健康的学习中,教师自身的人际交流、情绪把控等会得到很好的提升,对个人未来职业生涯也有很大的作用。
还有,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教学质量高低一定程度上受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影响。如何塑造教师的心理健康素养是很关键的问题,所以校方、教育部门应落实具体措施,教师自身也应该努力提高个人心理健康素养。将教师的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融为一体,使教师心理健康素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梦云.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钱家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意识及课程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7):50-51.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