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和合”人际交往探索

2018-09-26钟秉谕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思政教育

钟秉谕

摘要:台州是和合文化的发祥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对台州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影响进行全面调查。基于和合文化视角,提出“和合校园”“和合思政”“和合人际”三个方面的引导对策和建议,以达到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的目的。

关键词:和合文化 人际交往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109-02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概述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其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制度和历史变迁时刻发生着变化。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思想主要体现在重人伦这一总则上。孔子以“益友”“损友”来区分交友对象,以“友直、友谅、友多闻”衡定交友标准,体现了中国古人交往中的道德原则。在西方世界,人们则奉行社会契约化的人际交往准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只有用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和群体规范时刻校准自己,才能达到人和集体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和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形式,选取台州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台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这四所本专科院校中的4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所有参与调查者采用匿名制。本次问卷共有17题,包含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开发题。在问题设计上涵盖了交往认知、人际困扰、择友心态、社交渠道等多方面。通过结果分析比对发现,台州大学生人际关系总体呈现出积极良好的态势,交往意识明显增强,交往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深化。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式和渠道

在问及“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结识新朋友的”时,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介绍认识”“网上认识”和“共事认识”,通过“自己结识”的方式排在最后。在问及“你倾向于面对面交流还是线上交流”时,73%的被访者表示更愿意在网络上与人交流。从中不难发现,网络技术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已然对从结识到交流各环节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作用,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大学生交往问题应该引起注意。

(二)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倾向和动机

在问及“你在交友中最注重哪些因素”时,受访者考虑因素的先后排序为兴趣爱好、性格、道德品质、个人能力、长相、家庭情况、学习成绩、其他。当问及“你是否愿意在已有社交圈的基础上结识拓展新朋友”时,选择愿意的有103人,选择不愿意的有68人,视情况而定的则有209人。在问及“你认为交往男/女朋友后,对你和你朋友之间的关系有无影响”时,认为影响很大的有110人,认为稍微影响的有149人,认为不太清楚的有57人,认为不会的有64人。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交往意愿不强烈,交友时更多是挑选和自己性格脾气、兴趣爱好相近的“三观”相符者。而处于青春期的他/她们,往往因为对待感情不恰当的处理方式面临人际交往危机。

(三)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问题

在问及“你是否能适应来自不同地区室友的不同生活方式”时,能的有98人,不能的有76人,基本上能的有206人。在问及“你有几个知心朋友”时,没有的有46人,1~3个的有266人,3个以上的有68人。在问及“你认为你在人际交往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121人选择“寝室人际难处理”,133人认为自己“缺乏人际沟通技巧”,161人认为是自己“性格内向不善言谈”,140人认为日常生活中“缺乏交友机会”。从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独生子女比例的不断升高,较强的个性和迥异的生活习惯致使寝室成员相处当中容易产生摩擦,影响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外,过分追求自我、情绪自控力弱,人际交往技巧缺失、社交网络化等问题也困扰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三、和合文化在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积极意义

和合文化一词最早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立文提出。他把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加以阐发,围绕事物在差分、融突、生生中的发展,形成和合学这一哲学新学。[1]其和合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儒家人伦思想在21世纪新的诠释。在当代人际交往日益趋向复杂化、多样化的大学校园,弘扬和汲取和合文化对大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的问题、树立健康的人际交往观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在和合文化的宝库中,“和文化”重在宣扬“人和为贵”的价值观。古代思想家尤其是儒家学派一直以协调社会中各种人伦关系为己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及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和谐的意义上升到了行为规范的高度,既说明了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强调了不能为和而和,对缓和不同阶级的对立有明显的作用。[2]大学生的交往某种程度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层效应,不同的家庭背景、目标规划、学业表现无形中造成了“交流鸿沟”,加强和谐相处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和为贵”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3]大学中三五成群的现象很多见,在小群体的相处中,常有因同他人就某事的观点不一而产生争执,或因承受不了“孤立”的代价而缄口不语。人际交往“度”的缺失造成情感困扰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要提倡大学生学“君子之风”,既要宽和处世,也不人云亦云。

中华文明发展至今,和合文化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际交往上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管子》评价和合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如果人民都能够学习并践行和合精神,那这样的人际交往模式将是“莫之能傷”的。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下,思政工作者将和合道德思想进行改造,使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伦理道德体系,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实践中培养新时代的和合人才。

四、和合人际交往构建的思考

面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多元价值观影响、家庭教育影响、交往技巧缺失、功利化思想侵袭,用和合的思想指导大学生人际交往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本节基于张立文教授和合学中的五和原理以及台州学院在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营造上富有“和合”元素的探索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利用学校各类资源营造“和合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了校园景观、绿化等物质形态,也包含校风、学风、人际关系、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良好人际关系发展。营造和合校园文化首重精神文化的营造,以台州学院为例,该校作为一所台州地方本科院校,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台州学院人共同价值观核心词:尚德、敬业、和合、致用。“和合”,寄托了台院人包容不同的思想观点进而追求团结合作的处世原则。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自身的理想信念、行为追求与学校的发展趋于一致。让大学精神成为约束学生日常人际交往的无形力量和行为准绳。其次,和合校园文化离不开智力支持。和合文化研究院、天台山文化研究院是台州学院独立设置的实体性研究机构,通过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精神,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的精辟论述,立足台州深厚的历史积淀,深入挖掘和合文化、天台山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以研究成果反哺和合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人际关系指导。

(二)构建“和合思政”育人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和谐社会下的思政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沟通、对话在交流中走进学生内心、化解学生人际关系矛盾。台州学院在思政论坛的基础上,以“和合文化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为主题,将和合文化融入思政工作实践和思政教育研究,提升了思政工作亲和力,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此外,台州学院在全省高校中首创学生议事会制度,至今已坚持了十六年。学生议事会是在学校的组织领导下,学生议事代表按照一定的议事规则、程序和要求,充分讨论、商议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需要学校决策的各种事项,是一种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的协商民主制度。学生议事会在十多年的实践中,充分融入了“和合文化”的理念,达到了“和合统一”的目标。在这个民主协商的治理愿景中,议事双方的话语表达,甚至思想交锋,都在规范、有序、可控的“气和”中追求“和而不同”,并最终达到“求同存异”的显性目标,这恰恰是“和合”的思想魅力,营造了学校党政领导和学生间的良性交往模式。

(三)培养基于和合五义的大学“和合人际”观

张立文教授在和合学著述中提出的和合五义原理,是指导大学生“和合”人际交往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原理。[4]一是要树立和生观。大学生在互相竞争中求得发展,这其中难免会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要以融突思想为导向,学会在竞争中彼此尊重,达至共荣。二是要树立和处观。由于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的差异,大学生必须学会在交往中求同存异,遵循和而不同的相处模式,避免发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三是要树立和立观。孔子在处理与他人关系上提出“忠恕”原则。“忠”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推己及人,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性格脾气也都大相径庭。这要求大学生要以宽容的胸怀、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四是要树立和达观。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要学习孔子“己欲达而达人”的精神。不仅要与他人进行交往,更要同自身进行沟通。不能因外在压力强迫内心或者违背自身意志。鼓励其以“和达”的心境化压力于无形,从而实现和谐人际交往。五是要树立和爱观。和爱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爱身边的亲朋友好友,从“亲亲之爱”做起,将这一仁爱观推及整个学校以至整个社会,实现“泛爱众,而亲仁”。

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其自身、高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把和合文化融入日常思政工作,既有利于指导学生走出人际交往困境,也强化了台州大学生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更提升大学生整体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上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素玲.“和合”文化視阈下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审视[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1):115-117.

[3]吕植家.中华和合文化与现代人际关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5):55-57.

[4]张立文.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下卷)[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思政教育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