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格拉底论辩艺术技巧探析

2018-09-26龙明忠

现代交际 2018年11期
关键词:苏格拉底

龙明忠

摘要: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善于论辩的伟大哲学家,其精神高尚,论辩艺术技巧独具特色。苏格拉底的论辩艺术技巧主要包括求同与欲擒故纵论辩术、圈套论辩术、比附论辩术、追问与反诘论辩术。

关键词:苏格拉底 论辩艺术 论辩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057-03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伟大的哲学家,他在雅典城邦的各个角落里不辞辛苦地与人论辩、教人真理,在这个过程中便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论辩艺术技巧,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论辩艺术技巧主要包括求同与欲擒故纵论辩术、圈套论辩术、比附论辩术、追问与反诘论辩术。

一、求同与欲擒故纵论辩术

苏格拉底曾说“荷马称俄底修斯为‘稳健的雄辩家,就是因为他能够把议论从人们公认的论点向前引进”。[1]p182他自己与别人论辩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他总是寻求自己与对方的共同点即对方提出的一些观点或者一些熟悉的事物,以求获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得对方产生与自己展开论辩的兴趣。正如色诺芬所说的,“他总是从已取得一致同意的论点逐步前进,认为这是讨论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法”[1]p182,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求同论辩术。在实施求同的策略以后,苏格拉底往往会使用欲擒故纵的策略。欲擒故纵就是说,想要达到质疑或者反驳对方观点的目的,首先不是直接朝着此目的奔去而是先承认对方的观点,这就是纵。接着便是从对方的观点出发,一点一点地将其导入自相矛盾的境地,这便是擒。欲擒故纵,先使用纵而后用擒,一纵一擒,有张有弛,故而将对方紧紧地锚定在自己的论辩思维路线之中,最后将其击倒。求同与欲擒故纵往往一起使用,从广义上来讲求同也属于欲擒故纵里的纵。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论辩关于“美是什么”的问题的时候,苏格拉底首先使用的是求同论辩术。他一开始就盛赞希庇阿斯,说希庇阿斯是自己朋友当中属于有才能的那一类,又说“你对于这个问题一定知道非常透彻,在你所精通的学问中不过是一个小枝节”[1]p165,并要求要站在论敌的角度来与希庇阿斯讨论,以便更好地学习希庇阿斯的应战方法。在提出“什么是美?”的问题以后,希庇阿斯的回答是“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2]p167,苏格拉底此时明知对方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他并没有急于作出反驳,而是承认对方的观点,然后从“美就是一位漂亮的小姐”[2]p167这一个双方的共同点来展开论辩。

接下来,苏格拉底便展开了欲擒故纵论辩术。先是一纵,即称赞希庇阿斯“回答的美妙”,以求教的态度征求希庇阿斯的意见,“一匹母马是美的时候,能不承认它有美吗?”“‘一个美的竖琴有没有美?你看我们该不该承认”……可是还得回答他的问题,“我的临时的愚见是这样……”[2]p167-169。然后就是一擒,语气严肃地反问道:“但是我问的是美本身……你总以为这美本身就是一个年轻小姐,一匹母马,或一个竖琴吗?”[2]p170希庇阿斯招架不住,便把观点修正为“美就是黄金”“美就是恰当”。对此,苏格拉底又是一纵:继续向其虚心求教以使希庇阿斯保持论辩的兴趣,“你穿得这样好,全希腊都钦佩你的学问……所以我求你为着我的益处,预先教我怎么回辩。”[2]p172又一擒:苏格拉底以煮蔬菜为例子,引出木汤匙比金汤匙恰当的结论,论道:“如果我回答他说过美就是黄金,现在又说木汤匙比金汤匙美,我们好像看不出金在哪方面比木美了。”[2]p173从而证明了希庇阿斯的观点是矛盾的。就这样一个回合接着一个回合的论辩,一纵一擒,又一纵又一擒,苏格拉底以自己高超的论辩艺术,不断证明希庇阿斯观点的矛盾,最终驳倒了希庇阿斯,赢得辩论的胜利,成功地促使希庇阿斯重新检审自己的观点,检省自己的人生。

求同与欲擒故纵论辩术,苏格拉底不止一次用到,在其他众多场合中他也经常使用。例如在引导青年格老孔认识自己并没有担任城邦公职所应具备的能力与知识的论辩中,苏格拉底为了获得格老孔的好感,一上来便使劲地夸奖格老孔立志要担任城邦公职的想法,“那好极了……你将来无论到哪里去,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1]p105

不出所料,听到这话以后格老孔果然十分高兴,欣然地与苏格拉底讨论起自己的志向,苏格拉底便成功地达到了求同的目的,这个“同”即彼此都认为格老孔立志担任城邦公职的想法是好的。接下来苏格拉底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双方轻易就能同意的观点,即“如果你想要受到人们的尊敬,你就必须对城邦有所贡献”、如果税收更加充足城邦就会变得更加富裕。[1]p105-106然后苏格拉底施展起欲擒故纵策略。先是一纵:“那末,请你告诉我,目前城邦的税收是从哪些方面来的……毫无疑问,你对这些问题一定都考虑过了……”。[1]p106当格老孔表示自己对这些方面并不了解的时候,苏格拉底便是一擒:“那末,我们只有把使城邦富裕的问题暂时搁一搁,因为连支出和收入都还不知道,又怎么把这些事照管好呢?”[1]p106就这样一纵一擒几个回合以后,充分地证明了格老孔不具有管理城邦事务的必要知识,成功地引导格老孔去重新检审自己的人生。

需要指出的是,苏格拉底的求同与欲擒故纵论辩术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驳倒对方的观点以满足自己求胜的虚荣心,而是引导、诱发对方探索真理、检审人生。

二、圈套论辩术

所谓圈套论辩术之“圈套”就是指:论辩过程中预设圈套,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从平常小事问起,在对方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将其一步一步地引入自己布置好的圈套之中。然后突然扎紧口袋,这时对方虽然察觉到情况不妙,但已悔之晚矣,因其已困在了口袋之中挣脱不出,即已步入了观点自相矛盾的窘境。圈套论辩术是苏格拉底在论辩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一招,十分精彩,常常令人拍案叫绝。

在“游叙弗伦篇”中,宗教家兼预言家的游叙弗伦坚持要将父亲告上法庭并自信此举是出于对神的虔敬。对此,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指出游叙弗伦此举的荒唐,而是虚心询问游叙弗伦关于虔敬的本质是什么,因为如果能证明游叙弗伦并不知道虔敬是什么,那也就自然而然地说明了游叙弗伦告父亲这个行为的荒唐性。游叙弗伦认为“神之所喜者是虔敬,所不喜者是不虔敬”[3]p16。苏格拉底继续问:“神与神会意见分歧,交恶相争吗?”[3]p17,很明显这是明知故问,因为希腊神话里面就记载有很多神与神相互争斗的故事,对于此雅典城邦的公民们都是了熟于心的。游叙弗伦只好回答说:是。苏格拉底接着分析,如果是关于事物的大小、重量、长短等问题只要借助于算术就会停止意见的分歧,不会产生争斗。游叙弗伦同意。苏格拉底又问:“关于什么事的意见分歧,我们无法达成一致,而必定交恶相仇?……那不是关于是非、善恶、贵贱的问题吗?”[3]p17游叙弗伦又只好同意。苏格拉底再问:“按你的话,不同的神对于是与非、善与恶、贵与贱,有不同的意见……”[3]p18游叙弗伦只好赞同。苏格拉底最后把口袋收紧,问道:“同一事物,此神以为是,彼神以为非……似乎同一事物为神所恶,亦为神所好,对神又可好又可恶……按那么說,游叙弗伦,同一事物又虔敬又亵慢。”这一下,游叙弗伦根本无法接招,尽显狼狈之相。这就说明了游叙弗伦关于“虔敬是什么”的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从而说明了他要告自己的父亲的举动是十分荒唐的。

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一篇中也是这样。面对迈雷托士给自己编造的罪名即蛊惑青年,苏格拉底镇定自若,明知故问道:“和好人一起好呢,同坏人在一起好?……坏人是否总会随时为害于与之接近的人,好人是否总会随时使同群者受益?”[3]p50,迈雷托士不明其意,答曰:当然。接着问:“有人情愿受害于同群者过于受益吗?……有人宁愿受害吗?”[3]p50,答曰:没有。又问:“你把我拖到此地,因我蛊惑青年、使之堕落。有意的或是无心的?”[3]p50,答:有心。苏格拉底便把预置的口袋收紧,反问:“什么,迈雷托士?……而我竟蠢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不知道把所接近的人引诱坏了,自己也有受害的危险反而如你所云,有意去引诱他们?……”[3]p50就这样把迈雷托士质问哑口无言,充分地证明了迈雷托士并没有真正关心青年,而他所告苏格拉底的罪名也根本不成立。

像这样运用圈套论辩术的例子还有很多。论在于诈,辩在于谋。苏格拉底暗设圈套,然后逐步收紧圈套的口袋,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体现了苏格拉底高超的论辩艺术。

三、比附论辩术

“比附”,就是把本不是一类的事物拿来相比较,使之产生关联,从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大大地增强了论辩的生动性与说服力。苏格拉底与人展开论辩时候经常使用比附论辩术,例子有很多,其脍炙人口者,如“马虻之比”[3]p56(《苏格拉底的申辩》)、“产婆术之比”[4]p44(《西方哲学史·古希腊罗马哲学》)、“驯马师总是挑战最烈的马之比”“打雷之后就是下雨之比”等等。从论辩艺术的角度来说,苏格拉底比附论辩术十分高明,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有效地加速了论辩对手的失败。

如“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中,面对迈雷托士指控的罪名“不信城邦的神,引入新神”,苏格拉底质问迈雷托士,到底指控自己“主张有神”还是“不信神且宣传无神论”,迈雷托士答道:“我说你简直不信有神。”[3]p51然后,苏格拉底便紧抓不放,问:“有没有人不信有马,而信有马具;不信有吹箫的人,而信有吹箫的用具?……你原先说我不信有神,现在如你所云,承认我相信鬼神……世上任何人能相信有神的子女而无神吗?其荒谬等于相信有马和驴所生之子——骡——而没有马和驴。”[3]p52-53苏格拉底抓住了迈雷托士的“不信城邦的神,引入新神,等于不信神”的逻辑漏洞(“引入新神”就必然是相信鬼神的,鬼神是神的一种,那么“引入新神”就是信神,不是无神论,与不信有神的观点相互矛盾),引入“信有马具,而不信有马”“信有吹箫的用具,而不信有吹箫的人”“信有骡子,而不信有马和驴”作为比附,生动形象,很好地突出了迈雷托士观点的荒谬性,令人拍手称快。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苏格拉底劝色诺芬远离色情时,把色情比附为毒蜘蛛;在反对智者安提丰对于教授知识必收取学费的做法时,苏格拉底把教授知识必收取钱财的智者们比附为娈童;在劝说哈赖克拉泰斯要对兄弟友善时,拿“如果你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一匹马而去想驾驭它,它就会加害于你”[1]p57作为比附;在和克里托布洛斯讨论怎么检验一个朋友值得结交时,苏格拉底拿“一个养马的人,如果对待过去的马是好的……以后对待别的马也一定会是好的”[1]p65,比附对待过去的朋友好的人其对待未来的朋友也会好的道理;在帮助朋友克里同消除经常被敲诈的烦恼时,苏格拉底把“饲养狗来防止豺狼进到你的羊群来”与“雇佣贫寒而熟悉律法的阿赫戴马斯来为他辩护”[1]p80相比附等等。

四、追问与反诘论辩术

苏格拉底论辩活动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问”。上文所讲的求同与欲擒故纵论辩术、圈套论辩术、比附论辩术都是通过问的形式来展开的,可以说问是苏格拉底展开论辩的载体,若没有问这种形式,其他的论辩术也就失去了存在之基,所以不得不说“问”就是苏格拉底的一种重要论辩艺术。苏格拉底的问有多种多样,有明知故问、有圈套问、有探问、有责问、有反问、有追问、有诘问等等。在此,主要选取苏格拉底之问中的追问与诘问作为论述对象。

追问与诘问在苏格拉底的论辩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追问,就是不断地一个接一个地把问题抛给对手,层层推进,死死“咬”住对手,穷追猛打,使对手无暇他顾、不明其意,从而将对手牢牢“按”住,最后将其击败。

诘问,就是把已经明确的内容通过问的形式来表达,明知故问,藏答于问,以陷对手于窘境而后快。

诘问常设置在追问的后面,蓄追问之势而发,往往使对手无力招架,瞬间落败。

“游叙弗伦篇”中,苏格拉底先是通过“被见之物与见之者”“被引之物与引之者”的例子向游叙弗伦辨明了虔敬与神所喜者完全是两回事,并获得了游叙弗伦的认可。接着“苏:‘你说虔敬是什么?你不是说虔敬是祭与祈的知识吗?游:‘是的。苏:‘祭是送礼给神,祈是有所乞求于神?……苏:‘……你不觉得我们把话又绕到原处?你可记得,前一刻我们宣称,虔敬和神所喜者彼此互异,不是一回事,你不记得吗?游:‘我记得。苏:‘你瞧,现在你不是说,神所视为珍贵者是虔敬?神所视为珍贵者岂不就是神所喜吗?……”[3]p28-30对于游叙弗伦关于虔敬的观点,苏格拉底从一开始其实就是坚决不同意的,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作出反驳,而是顺其观点,以9个问的形式来推敲、检验游叙弗伦的观点。9个问题之间,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穷追不舍,问得游叙弗伦没有喘息的机会,理屈词穷,最终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场面。由于前面一系列的追问积攒了足够力量,最后苏格拉底用诘问收尾,“……你不觉得我们把话又绕到原处?……”与“你瞧……”两句直接挑明了游叙弗伦前后观点的矛盾所在,剑锋直指问题的关键,即游叙弗伦根本不知道虔敬是什么。反诘犹如一把利剑直刺对手要害之处,攻击力道极强,并且还很好地体现了苏格拉底谦逊、睿智的气质。面对苏格拉底的追問与反诘,游叙弗伦无力招架,最终只得借口有事,落荒而逃。

又如“苏格拉底的申辩篇”中与迈雷托士的论辩、“克力同篇”里与克力同在监狱里的论辩、“伊安篇”中与伊安关于诗的灵感的论辩、“大希庇阿斯篇”中与希庇阿斯关于美的论辩、《回忆苏格拉底》第一卷第四章中劝说阿里斯托底莫斯敬奉神灵的论辩等等,都是运用追问与反诘的典型范例。

追问与反诘,是苏格拉底最特色鲜明的论辩术,其本身并无立论而纯粹只是从对方的观点出发,不断地进行推敲、引导,最后导出对手的矛盾之所在,从而启发对手不断思考、不断检审人生。所以,苏格拉底的追问与反诘论辩术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驳倒对方,而在于引导与教育。正因如此,苏格拉底把自己的论辩方法叫做“产婆术”,其意是帮人们“接生”出真理,以他人为主体,而自己只甘心做他人精神的助产婆。这正是苏格拉底论辩艺术技巧魅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古希腊)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M].严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美)施特劳斯.色诺芬的苏格拉底[M].高诺英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英)泰勒,(奥)龚珀茨.苏格拉底传[M].赵继铨,李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苏格拉底
自信对人生的影响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你会用“三个筛子”吗?
又多学会一首歌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又多学会一首歌
苏格拉底的遗憾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苏格拉底的快乐
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