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2018-09-26邓祥
邓祥
近年来,新课改正紧锣密鼓地向前推进。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许多教师都试图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努力实现课堂的多维目标,打造高效课堂。作为一名二十年教龄的小学数学教师,我积极顺应课改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自我转变观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做出一些尝试,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颇有收获。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
教師巧设有效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源于生活,情境创设应注意现实性和针对性,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热情,主动参与,便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情境应贯穿于整堂课的全过程,根据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需要,教师适时巧妙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形容器。接着我说:“请同学们来猜一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的几分之几?看看谁猜得准确?”(学生开始猜)然后我说:“你们想知道你猜的答案是否准确吗?(学生答“想”)下面老师给你们做一个实验,你们就知道结果了。你们要仔细看好哦!”这一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猜想的结果,所以就认真仔细地观察老师做实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印象深刻,终身受益。
二、动手操作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但要重视直观演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既能使他们获得丰富而感性的知识,又能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能动手参与操作、独立思考、引起联想,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多层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圆柱的特征”时,让学生动手展开圆柱体的侧面,让学生亲身体会将圆柱体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并且领会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高的关系。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圆柱的特征。对知识的印象、记忆更加深刻。为下一节课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做好铺垫。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
三、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改变“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略。探究、交流是教学的生命线,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学生能探索的不许替代,能发现的不要暗示。并通过科学的引导,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尝试的机会。把静态的教学内容,演变成动态的过程,使课堂激情飞扬,激起学生热切地探究欲望。使学生体会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认真反思的乐趣,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问题—探究—结论—应用。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把教材的知识传授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的创新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活动中学会合作。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认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亲身体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例题教学“生活化”,知识运用“生活化”。
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断为学生提供生活素材,让生活走进课堂。真正让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生活的“动态”数学。要让学生觉得数学不是白学的,学了即可用得上,是实实在在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五、注重学生的质疑与评价。
有疑问才会引起思考,才会引发创新的火花,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让学生不断怀疑,否认已有的东西,提出问题,使之更完美,更合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他们敢于向课本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敢于向权威挑战。教师要注意维护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不管其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有价值,都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敢问、善问,如果学生确实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能搪塞,应坦诚地给学生说明和解释,以保护学生敢于提问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好学精神,点燃创新之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激励评价,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例如:“你真棒、你真聪明、说得好、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这些亲切、真诚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努力上进的心灵火花,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和激情。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