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视域下的大学生行为引导策略研究

2018-09-26韩旭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8期
关键词:调查问卷网络语言大学生

韩旭

摘要: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行为引导策略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高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使用网络语言,如何利用网络语言规范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本论文通过面对面调研及问卷调查,面向保定地区高校,进行针对性研究,探讨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语言对在校大学生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网络语言;调查问卷;大学生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被新媒体包围着,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因为学校的客观条件,都离不开移动信息终端,而网络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在倡导、践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大学校园,这种新环境下衍生的网络语言,势必对大学生造成“双刃剑”式的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行为引导策略研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高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使用网络语言,如何利用网络语言规范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本论文通过面对面调研及问卷调查,面向保定地区高校,进行针对性研究,探讨新媒体带来的网络语言对在校大学生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调研范围包括保定地区的三所综合性大学(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保定学院),共投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其中男女比例各占一半,文科生占60%,理科生占40%。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影响已经在日常中表现得很突出,如学习方式的改变,但也有一些潜在影响并未十分凸显。我们会力图在今后的研究中发现更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行为指导,同时促进网络语言不断规范,探求新媒体的健康发展,达到学生、学校、社会新媒体三方共赢。

一、分析问卷调查中体现的负面影响

我们通过面对面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保定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途径,重点分析不同途径下网络语言对在校大学生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调查分析中进行分类划分,针对网络电视、微博、微信、手机报等不同的传播途径,具体分析在校大学生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规范学生正确使用传播媒介,规范自己的言行。

(一)问卷情况说明

本次调查问卷调查项目共有24项,其中22项采用选择题形式,2项大学生使用流行语情况及认为学校应从哪些方面对同学们校园行为及用语进行规范引导,采用问答题形式。对选择题要求被调查者从所列出的多元选择项中,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一项或多项作答,另有补充其他注明填写。

调查途径方面的问题有:(1)您是否经常上网及上网时长是多少?(2)您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了解网络语言的?(3)您通常在以下哪些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

调查对流行语的了解程度问题有:(1)您对一下网络流行语背后的故事了解程度如何?(2)您自己会用到的网络流行语有哪些?(3)您通常会与那些人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沟通?

调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动态、生活态度问题有:(1)和同学之间会因为不了解某一网络流行语而被嘲笑吗?(2)和同学之间会因为一句网络流行语而翻脸、闹情绪吗?(3)您怎么看待在课堂及学术研究中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4)在报纸上看到标题中含有时下网络流行语的新闻时,是什么态度?(5)您有没有想去践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6)您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哪些特点?(7)您对网络流行语的认可程度是什么?(8)您认为网络流行语会给大学生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调查网络流行语前景问题有:(1)您认为对于网络流行语学校和政府应该怎么做?(2)您认为网络流行语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二)负面影响分析

1.校园不文明用语。使用语言也是一种行为,在一项社会调查问卷中,语言不文明位于校园十大不文明现象之首,很多不良的网络流行语成为常用语,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调查问卷中,在“和同学之间会因为一句网络流行语而翻脸、闹情绪吗?”的题目作答中,78%的学生选择了“偶尔,;在“和同学之间会因为不了解某一网络流行语而被嘲笑吗?”的题目作答中,高达90%的学生选择了“经常”。这说明了在大学校园中,利用负面的网络语言进行语言攻击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2.社会责任感降低。网络监管制度不严,网络语言得不到约束,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言辞不绝。粗俗、谩骂的脏话甚至人身攻击会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人文素质造成影响,甚至造成人格分裂。同时,如“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等网络语言也会对大学生形成误导,使学生更加任性,容易逃避现实,责任感降低。

调查问卷中,在“您有没有想去践行‘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的题目作答中,$5%的学生选择了“经常”,可见存在这种想法的学生不是少数,笔者更是亲历了一次已经把想法转变成行动的学生事件。一次期末考试监考开始前,我发现有一名无故缺考的学生,班委电话找到她后,我让她即刻来考场考试,在考前的问话令我惊讶。在问及为什么不来考试时,她说她惧怕考试,相比在校学习,她更想去看看世界,当她说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时,我深深的感觉到网络流行语的威力之大,这也是我进行这次调查研究的动因之一。

3.学习方式改变。看电子书等学习方式改变,纸质原版专著往往深奥枯燥,学生容易倾向于电子图书的浅阅读,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冲击,其中不少不良网络流行语泛滥,这些信息垃圾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并使传统文化遭到冲击。

调查问卷中,在“您认为网络流行语有哪些特点?”的多项选择题目作答中,74%的学生选择了“有趣、诙谐”。39%的学生选择了“高雅与低俗共存”,另有20%的学生选择了“时尚、潮流”。在日常和学生的交流中,学生们也经常流露出对网络流行语的喜爱,他们也经常看一些网络小说,但这些小说大都是休闲和舆情的,对现在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

4.生活方式改变。日常交友、与老师交流等生活方式改变。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语言的詼谐幽默极具吸引力,但鱼龙混杂的网络流行语容易形成错误的导向,辨别力不强的大学生容易倾慕和追随,导致交友不善,形成阵营,甚至影响同学间的团结。网络流行语往往是从关注性极强的事件中衍生出来的,大学生也容易对事对人进行效仿。

调查问卷中,在“您通常会与那些人用网络流行语进行交流沟通?”的多项选择题目作答中,78%的学生选择了“朋友”,34%的学生选择了“同学”,选择“老师”和“家人”的很少。

二、形成影响原因分析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接触媒介方面也可以说成“触媒及动机”,通常情况下,我们触媒动机有一下几方面:

1.实用动机,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接触传播媒介,以保持与社会的交往、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寻求购物参考、提供谈资等社交手段。

2.学习动机,以学习扮演社会角色、获得判断标准、获得具体的技能和知识。

3.满足精神情感上的需要,进行情感宣泄,补充情感及满足好奇心。

接触同一媒介同一信息的不同人,动机都有可能不一样,在此次问卷调查中显示,由于条件限制,86%的调查对象选择电脑和手机等工具获取流行语信息,主要途径为QQ、微信等即时聊天工具,发布微博及网络游戏中。在一项动机调查中发现,68%的调查对象动机选择为获取谈资,还有21%的调查对象选择学习新鲜有趣的知识及话语方式,只有10%左右的调查对象选择了满足好奇的情感需求。

(二)语音变异理论

音变异理论虽然从属于社会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但从语言传播角度看,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拉波夫的研究通过揭示当今社会中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异,提出“在语言的社会环境中研究语言”的观点,同时针对历史语言学方法还提出“用现在解释过去”的口号。

我们讨论的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主要是指部分网络语言利用不同符号间能指的相同或异近使所指发生转移,在语言变异形式方面主要体现为谐音、缩略等。

1.谐音。网络语言在语音上的变异多采用谐音手段,涵盖范围比较宽泛:有声、韵、调完全相同的,如“早恋——早炼”;有读音相差较大的,如“清华——青花”;有数字谐音的,如"88、748";有语音数字混合谐音的,如"3ks,4U"等。

2.缩略。目前网上出现的缩略语主要是为了求简,使得形制较长的词或语变短,音节结构也随即发生较大变化。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缩略词,有英文缩略、汉语拼音缩略等。有的缩略语根据当时语境可能会猜出大概意思,如"VG-Very Good,BF-Boy Friend"等,而有些如果事先不知道其意思,很难猜出正在说什么,如"MorF(maleor female是男还是女)

在调查问卷中,涉及语音变异的内容有对“太CNN"及背后故事说法的考察,绝大多数被调查对象选择忽略此项内容,说明学生们对这些缩略词等语音变异现象接触较少。

三、高校防护与引导措施

高校内不同的主体和机构应该紧跟形势,在语言创新上进行规范,在行为上进行引导,应该针对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冲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及引导方法。

(一)教师授课

教师课堂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行为引导。如“一言不合就……”文体,受其影响,一些大学生不仅在语言上进行效仿,处事待人等行为上也比较随意,教师应适时对其进行指导。

既然懂得了校园流行语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那么高校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校园流行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精神就会释放出来,就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来能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

(二)辅导员引导

辅导员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行为引导,应该与授课教师保持双向沟通,有利于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全面健康发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相关教师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主导对高校流行语的关注和研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进行引导和管理学生。

(三)新媒体规范

利用校园网站及微信公众号进行规范,可以利用一些版面及活动进行语言创新的评比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媒体传播,展示大学生的好行为、新风貌。

(四)传统媒体宣传

利用校园广播、报纸杂志、宣传栏等进行规范宣传。

(五)社团活动评比

各级团委及大学生社团定期进行语言类评选比赛等活动。

四、社会新媒体规范用语

传播媒介应从“领航人”的角度出发规范用语,引领健康、文明、先进的语音发展道路。尤其是新媒体,引领者传播媒介的发展方向,其使用对象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建设者。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探讨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让新媒体环境及网络语言更健康规范,能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陈晨.网络语言的语言学分析[J].齐齐哈爾大学学报,2009.

[3]刀文.警惕网游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N].光明日报,2010.

[4]安志伟.网络语言的多角度研究[M].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调查问卷网络语言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